时间:2024-05-07
王忠厚 左学成 宋学臣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通过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政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88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适应的战略任务。”[1]高校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更应该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将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综合型人才。
一、理论研究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内涵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教育。其目的是普及国防知识和国防观念,增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进而保证国家民族的安定昌盛。而高校国防教育则将其具体化,将国防教育的范围限定在高校,将教育对象具体为大学生,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2]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关系
有部分人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割裂开来,认为国防教育是单纯的军事教育,民族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是偏执的也是错误的。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是统一辩证的关系。首先,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国防教育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开的教育工作,所以二者在核心价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次,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不难看出,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实践探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原因如下:一,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室,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强。二,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讲授国防知识。三,我国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法规作为国防教育的保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国家安全法》等。
但是,目前中国整体发展迅猛,国防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一,在加强国防教育的同时,没能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很好的统一起来。其二,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各高校仅仅开设了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两门课程,未能结合国家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媒介等进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其三,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局限于形式,教育的氛围有所欠缺,学生对国防知识感触也不深刻。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目前高校的主体是90后学生,他们经历的困难较少,其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必须以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来砥砺其品格,锻炼其意志,坚定其理想。其二,国人危机意识淡薄,对局势的严重性认识不深刻,加之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其三,就当前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为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其四,就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来说,虽然缓和与稳定是其基本特征和主流,但诸多不稳定因素以及一些热点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让民众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国防教育和国防知识的普及。
三、现实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通过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威慑力。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通过军事训练还能强化其体格、强化其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对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思考
第一,改革和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努力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第二,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模式拓展到“日常教育”模式。将军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开展枪械训练和野外拉练,定向越野,防空演练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军人的生活,提高对军事学的兴趣。
第三,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民族精神教育博物馆、纪念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国防教育日,组织同学观看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影片,有计划地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开拓大学生的国防视野,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
第四,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提高师资水平,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强化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尤其注重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李波,宋学臣.高等学校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J].2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