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肢体语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李红兰

【摘 要】音乐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感情的工具,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以及抒发心中的情感。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应当学会使用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肢体语言 作用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46

音樂的创作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对于阅历较少的小学生难说,一些歌曲可能难以理解。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生动的歌词,浑厚激昂的曲调,这一切都吸引着学生去探索音乐的世界。然而音乐的类别多种多样,形式千变万化,这对于音乐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他们学习歌曲时,往往只看到字面的意思,而无法理解到歌曲所传达的感情和其他深层次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感染并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人类的语言分两种,一种是有声音的,另一种是没有声音的,后者又被称为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不借助发声器官进行交流,而是借助身体部分包括面部表情来传达感情和意图,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与有声语言相比,肢体语言更有感染力和传达力。在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最后的教学效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是否懂得了音乐中传达的感情,而是一味地反复操练,但这样毫无意义的重复唱歌会让学生感到心理疲惫,长久以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了创造更加舒适、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这符合小学的年龄,也符合他们爱动、爱演的特点。在课堂上使用肢体语言会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提高兴趣、激发创造力以及增强音乐感悟。同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本文将介绍五个具体的肢体语言运用策略。

一、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心随乐动,身随乐动。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如果还学生禁锢在座位上,会阻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一方面,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教师应当作出与歌词相应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动作,方便记忆歌曲和理解歌曲。例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理发师》这首轻松有趣的歌曲时,教师首先应当询问学生是否都知道理发师,然后用图片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理发师工作的样子。在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应当运用肢体语言来教授歌曲。当唱到“理发店的老爷爷呀,咔擦,咔擦;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咔擦,咔擦”,教师应当模拟手里拿着剪刀的理发师,认真工作的样子,然后带着班上的同学一起模拟自己是理发师,手上拿着剪刀替客人剪头发的样子。这样的肢体动作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理发师工作的理解,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加深了歌曲的理解和学习。

(二)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表演天赋

肢体语言之所以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和理解歌曲的时候,教师不应当限制学生的表达,而是要实行开放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找到自己的理解。在不断的使用肢体语言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和理解力。以《虫儿飞》这首歌为例,这首歌歌词优美,画面丰富而富有美感,但是对很多同学来说,可能无法理解黑暗的虫儿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以及这首歌到底要传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时,教师需要先创造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成一只一只不同的小虫儿,在繁星和夜空下飞来飞去,然后在询问学生的感受,比如“你害怕天黑吗?那虫儿会不会害怕天黑呢?”“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流泪?”,在有了一定肢体表演后,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歌曲,同时,对于有特殊表演天赋和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继续挖掘才华。

(三)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增强音乐的感悟力,提高整体认知水平

据资料显示,学习音乐的学生往往更为细腻,情感丰富。这是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首歌的节拍和歌词,更重要的是收获歌词中的心情,即使学生从未经历过的类似感情,但在听完一首歌后,相似的感情也会油然而生。音乐的魅力在于启发心智和提高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他们在歌曲的感染下所得到的情感,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策略

(一)表达情感——手势和面部表情

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然而这种感染力没法一开始就被学生感知。教师应当充当媒介,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告诉学生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也遵从自己的身体,用身体来表达情感和理解。在许多气势雄壮的歌曲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也无法唱出歌词的情感。在教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不用着重地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什么背景下写出的,而是利用自己的唱歌时的手势如握拳、抬手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传达的感情。同时,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要显示出激愤和雄昂的样子,这样一来,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歌曲中的感情。

(二)表现节奏——拍手、跺脚和击鼓

歌曲包括节奏和歌词两个内容,肢体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传达的感情,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拍。小学阶段的歌曲轻松、愉快,节奏感强,教师要引导学生踩拍子,这样才能还原歌曲的特点。表现节奏的方法有拍手、击鼓和跺脚等等。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拍手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的韵律和节奏。在以后的班级表演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拍手踩节奏的方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升华想象力——联想和表演

歌曲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传达不一样的感情。好的肢体语言会带领学生进入欣赏歌曲的新境界,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在学生脑海里创造不一样的画面,带给学生极大的审美享受。以《光阴的故事》为例,歌词中描绘了成长的画面和成长的忧愁。成长是每个学生共有的经历,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又大不一样。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邀请同学边唱边动,模拟自己头脑中成长的画面,真正让学生享受这首歌。

综上所述,学习音乐在陶冶情操,体验音乐的美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并且有效的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借助一定的肢体语言策略,教师可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启迪心灵,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成长进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