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言为心声 闻声知人

时间:2024-05-07

何晓红

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写人记事类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大多数同学基本上能做到习作主题明确,人物精神品质突出。但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有些习作读起来空洞无物,味同嚼蜡。

究其原因,不少习作缺少对人物较生動的描写,比如事情发生时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周围的环境等细节往往一带而过,或根本关注不到。所谓“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今天何老师带来四把钥匙,希望有助于同学们开启写作大门。

第一把钥匙:身份性格联系法

佳篇引路

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节选自琳达·里弗斯《永生的眼睛》)

名师解读

语言是表达思想最重要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心灵世界的窗户。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情、性格、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

在《永生的眼睛》里,面对病危急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假如我们可以像父亲那样悲天悯人地为其设想,为其呼吁,我们的语言将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佳篇引路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名师解读

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里写外祖母每次跟我谈话“好似在用心地歌唱,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即使“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艰难却永远乐观的慈母形象,一个一直对“我”充满着朋友式的关爱的长辈的形象。

第二把钥匙:场合情境融入法

佳篇引路

唐僧气恼地说:“你这猴子,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你们要西天取经,留我在这里招婚,我死也不从。”

……

八戒拿上钉耙走近一看,竟然羞得胡言乱语起来,问道:女菩萨,你往哪去呀?手里提着什么?分明是妖精近在眼前。

……

悟空接过贬书,收进袖里,依依不舍地对唐僧说:“师父,我们师徒一场,有蒙菩萨指点,本想保你西天取经。没想到半途而废,没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节选自《西游记》)

名师解读

以上是女儿国国王求亲、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赶悟空离开的三个画面。对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语言描写。这就告诉我们: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语言描写要符合社会环境,人物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因而语言要符合时代特征。一个时代确实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比如,《荷花淀》写于抗日战争时代,白洋淀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人物对话中许多词语都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时代词。如“据点”“拖尾巴”等等,反映那个时代生活和人物精神风貌,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第三把钥匙:神态动作辅助法

佳篇引路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节选自章武《天游峰的扫路人》)

名篇解读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文中扫路老人只说了三句话,但三句语言描写都伴有人物神态,甚至个别语句中还加入了动作描写。有了这些描写的辅助,扫路老人的形象才显得丰满,才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四把钥匙:标点符号来增色

佳篇引路

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父亲痛快地回答。

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节选自琳达·里弗斯《永生的眼睛》)

名师解读

语言描写,有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就可以借助标点符号,使说的话符合当时情景,独具人物个性。母亲病逝,父亲面对前来征求意见的警官,仅仅回答“可以”,细心的读者发现“可以”的后边是个句号,而非感叹号。他是这样平静、坚强,一个男人承受着中年丧妻之痛时作出如此简单的回应,让我们解读出多么丰富的父亲形象。

我们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说个没完。跟中心密切相关的话,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话多写;反之,哪怕是半句也是多余的。

除了我们要能依据情境,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个性,如果我们能在对话描写中灵活运用提示语的几种不同形式,那我们就能通过文字使人物形象鲜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