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月宁 用音乐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心桥

时间:2024-04-24

华南

2018年2月1日,伊斯曼“蜂音”国际音乐节之首届伊斯曼国际扬琴音乐节在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圆满落幕。为期四天的音乐节,共举办了包括扬琴赛事、专家点评、专题及专场音乐会、专家讲座等9项5个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音乐节主席刘月宁希望“以音乐为桥梁,以促进中美两国人文交流、推动中国扬琴艺术的海外传播以及世界扬琴家族的融合发展为目标”。

刘月宁,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及中东欧分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看似柔弱的她,骨子里却透着一种大气魄,谈及扬琴艺术和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更是充满激情与执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将带着自己音乐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建议,建言履职,不负使命。

以音乐融合中外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无论中国故事如何讲,由谁来讲,我们的民族特色永远不可或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文化的交集会越来越多,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世界大同的必然趋势。而当这种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自身的民族特点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会越来越强大。

刘月宁对此感悟颇深。她的中國音乐文化国际交流之路,始于1988年。那一年,她第一次走出国门,随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参加著名的芬兰萨沃林纳歌剧节,在那里举办了一场中国民族音乐会,客串歌剧《卡门》剧中的卖花姑娘,还登上了当地新闻媒体。中西音乐的合璧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倾倒,面向世界的融合创新又赋予古老乐器以新生命,这是我眼中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

此后,刘月宁的中外音乐交流之路,未曾停驻。9年后,她赴白俄罗斯参加世界扬琴大会,坚定了走出国门去学习的想法。2005年,刘月宁走入著名学府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这段留学生涯让刘月宁对扬琴的历史和传承有了更深认识,她遍访临近国家的同行,短短一年里就开了十几场中国音乐会。2006年4月20日,刘月宁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其间,她用中国扬琴与匈牙利三位著名钦巴龙(匈牙利扬琴)音乐家合作了多首中匈音乐作品。两种同源乐器的美妙融合震撼了观众,更令李斯特音乐学院在时隔60年后重新为钦巴龙设置了课程,让这门乐器在世界著名音乐高校中重焕生机。时任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评价那次合作“为中匈两国人民历史揭开新篇章迈出重要一步”。

2008年,刘月宁又获得了福特基金“亚洲学者”的资格,赴印度进行音乐文化的研究,成为当年中国仅有的五个“亚洲学者”资格获得者。在申请材料里,她诚恳地写道:“扬琴属于世界音乐体系,在当下,应该把扬琴放在世界的范围内,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扬琴。我愿意做这个工作。”

首届国际扬琴音乐节主席刘月宁(后排左六)与伊斯曼音乐学院副院长John Hain、伊斯曼“蜂音”国际音乐节主席Kevin Brennan给获奖者颁发证书

后来,她作为美国福特基金“亚洲学者”在印度德里大学音乐系研习桑图尔(印度扬琴)以及印度古典音乐,在多个城市举办数场中国音乐讲座音乐会,成为首位开启“中印音乐对话”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加尔各答听众说,“融合的音乐把中印两国人民的心拉到一起,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他们亲切地称刘月宁为“Madam Liu”——刘月宁用她的音乐打通了中印人民之间的心桥。

2016年,刘月宁入选中国表演艺术界首位中美“富布赖特”学者,她发现“音乐是促进中美外交关系最好的桥梁”,践行“尊重分享,双向交流;融合中外,和而不同;面向青少年,致力世界未来”的理念,在美组建“新丝路探索者”乐队,让中美青年通过音乐交流增强了解;她领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还将组织“理解中国”高访团,邀请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到中国,亲身感受、认知中国;国际音乐夏令营将邀请更多来自五大洲的师生学习中国音乐、体验民俗文化。“我们自己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感染外国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扬琴艺术的奇幻之旅

作为中国顶级扬琴演奏家之一,扬琴之于刘月宁完全是一种巧合。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巧合带给刘月宁更多的是快乐,驱使她不断向前开创。

刘月宁出生在湖南益阳,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专业分别是理工科和医学,但同上世纪60年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音乐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恰巧,当时父亲厂里一个锅炉师傅张五十业余喜欢扬琴,9岁的刘月宁就这样被懵懵懂懂带到了扬琴跟前。“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音乐方面是否有天赋,只是碰巧了。”刘月宁坦诚地笑着道出自己与扬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孩子练琴时特别能坐得住,发着高烧也要求坚持练琴。拿起琴竹,就如入忘我之境,周遭任何吵杂都再也影响不到她。

从此,音乐在小刘月宁面前抖开了华丽的羽翼,她开始乘风而起,扶摇直上。恰逢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了一批年龄在10岁上下的优秀少年音乐人才,12岁的刘月宁凭借一曲清澈完美的《映山红》震惊四座,顺利考中。她曾拍摄电影《春蕾》,美妙的琴声让她闻名海内外。以她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用最美妙的琴声》《蓓蕾》打动了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扬琴后,她的启蒙老师意外工伤,把刘月宁介绍到了当时在河南省歌舞团的扬琴演奏家桂习礼,爱才的桂老师收下了她,从此她开始了每半个月坐火车到郑州学习一次扬琴的求学之路。练琴的艰苦在她看来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信念支持着她不断往前赶。

1987年大学毕业后,刘月宁留校任教,也由此开启扬琴艺术及音乐表演教育生涯。2004年,她成为当时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最年轻的正教授。至今,刘月宁已经创作和改编了20余首扬琴独奏及重奏作品,并在国内外的各类音乐节和音乐会上演出,得到广泛好评;刘月宁在海内外发行18张专辑,出版教材系列10余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所教授的学生也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2008年8月24日,在北京奥运会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扇窗口闭幕的同一天,刘月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扬琴重奏重奏团——“茉莉花”,同时发行首张唱片《茉莉花开》。

2012年6月,在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刘月宁率领的中外团队共同努力,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在哥本哈根揭牌成立。

因为对扬琴演奏、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建树及在中外人文艺术交流领域中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刘月宁已成为一个“中国音乐”符号。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已连续多年为加强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鼓呼。2013年第一次履職,她提出关于“设立海外传播专项艺术基金”的提案,同年年底,文化部推出了“国家艺术基金”。随后,刘月宁就音乐人才相关问题不断提案,比如建议鼓励留学人员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体制内一体制外”的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同时,拓宽来华奖学金资助的专业范畴,鼓励更多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等等。“能够实实在在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做点事情,特别有成就感。”

2018年2月,加拿大渥太华,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和卡尔顿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音乐移动课堂”首次在国外开讲。谈及“中国音乐移动课堂”创办的初衷,刘月宁讲道:“‘中国音乐移动课堂是希望在培养具有国际教育与传播能力‘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同时,也能将经典的中国音乐文化传播到更多高校的外国学生群体。”

在刘月宁看来,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经历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发展历程。“‘走出去更多是浅层面的;而‘走进去则是把中国文化带进他国的主流社会,融入他国的主流文化平台,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层次地展示、分享、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

刘月宁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走进去”,也有能力“走进去”。“首先要找到和交流对象对话的切合点,尊重才能分享,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认知、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共同分享。相信真正实现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互鉴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日前,刘月宁被聘为丝路城市联盟文化大使。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助力中国软实力提升,刘月宁在诸多一线前沿实践的前提下有很多思考。刘月宁说:“中国音乐文化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我们在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只有国家不断强盛,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心,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提升。”

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一直是刘月宁的工作理念和重心,中央音乐学院近几年的很多活动都是旨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目前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借助音乐孔子学院这个平台把中国音乐课程带进国外高校,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国际音乐夏令营,推动中国音乐在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中的传播,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大发展,这是一个正面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国际音乐夏令营从2014年第一届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到今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余名音乐专业优秀学子到中国学习中国音乐,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共建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的运行;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的建立;境外主流高校开设学分制选修课,建立中国音乐国际教育课程;“中国音乐移动课堂”的开展;中英双语系列教材《中国音乐轻松学》和经典音乐文化读物《百首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全球发行;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巴德文理学院创办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位项目合作;首届美国·纽约伊斯曼国际扬琴音乐节的举办……“正是这样一件件实实在在工作的落地,让国际人文交流不断深入,让中国音乐文化从简单地‘走出去不断向深入地‘走进去目标迈进。”

敲着心爱的扬琴,风雨数十载,刘月宁始终内心坚定、步履匆匆,不断思考着如何将中国声音传得更远,如何将作品中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当代的新展示、新媒体、新方法、新载体的不断传扬与积极拓展,使中国音乐不断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在与世界各国不断的碰撞交流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音乐的光芒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余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