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大研支团 19年接力,点燃昭觉孩子的梦想

时间:2024-04-24

这个春天,昭觉似乎格外温暖。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总书记的到来让当地人民振奋不已。而此时,一群身处全国各地的浙大人亦是感同身受,激动万分。曾经在昭觉的那些与奉献、奋斗有关的点滴记忆,萦绕在他们每个人的心头……

他们,就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等47个乡镇,217个行政村都留下了浙大支教团团员的足迹……1999年,从第二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第一次踏上昭觉这片热土开始,19年来,先后有112名浙大学子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前往昭觉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

一届又一届的支教团成员扎根昭觉、奉献青春,十九年爱心接力,从未中断。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教书育人,扶贫攻坚,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切实地改变着大凉山的面貌。他们在大凉山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满心期待着它亭亭如盖的时光。

站上讲台,要教的不仅仅是知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安静地栖息在群山环抱之中,这个在彝语中意为“山鹰的坝子”的县城,98%人口都是彝族。那里风景秀丽,雨后,有延伸至天际的云海翻腾;春来,有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开。但与此同时,那里也饱受着冬季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种种问题的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穷成为了这片美丽土地的顽疾。

17年前,第三届支教团成员周健来到昭觉。虽是四川人,但他此前从未到过这里。周健记忆中的昭觉条件艰苦、一穷二白:“彝族地区本来就是一步跨千年,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很多支教的同学一来就生病。”支教团在县委食堂搭伙吃饭、住进县委专门在大院里腾出来的办公室,“当地为我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且得益于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长期重视,当地学校的硬件条件比很多政府机关的办公条件都好,但由于当时落后生产力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观念的落后,学生流失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

面对超乎想象的贫困现状,要想改变昭觉的面貌,支教团的成员们深知教育是根本,要扶贫,先扶智。19年来,从习总书记考察过的解放乡的中心学校到县城的东方红小学、昭觉中学等近10所学校,三尺讲台上都留下了支教团成员们的身影。学校里没有实验仪器,支教老师就把自己的随身听电路板拆出来,让学生看什么是二极管、三极管;没有音乐教学器材,就把歌词先写到黑板上,然后学生们再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用自己的mp3把孩子的歌声录下来……

支教团成员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却同样有着不辜负孩子们的责任心。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所带班级所教学科的平均成绩均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课余时间,支教团成员积极开展“书信交流”“陪你走高三”“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树立人生理想。

昭觉的孩子们也用勤奋好学,感动着支教团成员们。每天走两个小时山路,早早等着教室开门的孩子;晚自习停电时,白发点起蜡烛继续学习的孩子;当被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咧开嘴一笑说,“我的梦想就是可以A好好读书”的孩子……他们是一届届支教团前进的最大动力。

从百人到千人,助彝族孩子圆梦

第四届支教团成员宋冰晨、林健在教课的班上做了一个小调查:一班,7个人表示想要读初中;二班,5个人。对于“将来”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放牛放羊”。说到梦想,几乎是空白的。

伴随着一批批浙大支教团志愿者来到这个偏僻的乡村,告诉他们什么是“电脑”,什么是“远方的浙大”,什么是“梦想”……孩子们开始有了向往。第八届支教团的纪玉滨和同伴们经过慎重考虑,挑选了两名当地孩子,利用暑假带他们来了一趟杭州。“那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男孩才读二年级,第一次坐飞机,兴奋地说,‘原来人是坐在飞机里面的。站在杭州街头,两个孩子的眼睛都不够使了。”三天杭州行,為孩子埋下梦想的种子。如今,当年的小男孩已经考入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

为更多的孩子圆读书梦,是支教团成员A在努力的一件事。“百人圆梦”爱心助学计划应运而生。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志向高远,但家庭经济条件又相当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一对一资助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12年来,支教团已累计帮扶4000余名中小学生,筹集助学金近300余万元,“百人圆梦”计划已成为“千人圆梦”计划。“百人圆梦行动”模式和效果,也受到共青团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创了一种方便又有效的资助方式,尤其是志愿者的定位非常准确,这为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经验。”

让上学的路不再艰难

刘海洋是第四届支教团的成员,在解放乡中心校任教:“教室是一间平房,没有电灯,只能靠窗子采光,而天花板又很低,再加上墙壁很脏,根本起不到反光的作用,所以教室内光线很暗。这间教室是由仓库改建的,两侧墙壁的窗子都没有装,窗框上只有几根铁栏杆。外面一起风,教室里就凉飕飕的,我不禁为学生们如何过冬而担忧。”硬件条件的不足极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此外,学校边上是湍急的河流,由于没有桥,一到雨季,校长只能一个个背孩子过河,还曾被冲走过鞋子。

昭觉的10月,已经是要穿上冬衣的季节。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陆智辉去给海拔3000米的乡村小学送文具时,一个只穿着破旧长袖和拖鞋的小女孩前来迎接他。这个小女孩是小学里唯一能用普通话和支教团成员们交流的学生。当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时,这个8岁小女孩的答案让他们惊讶而心酸:“穿一次新衣服。”

下乡回来之后,支教团成员们一拍即合,发起了“微·暖”计划,尝试用微博发起捐衣捐钱的公益号召,募集善款为孩子们购买新棉衣、棉裤和棉鞋。2011年11月7日,“微·暖”活动的第一条倡议一经微博发出,立刻被数以千计的人评论和转发,《浙江日报》《青年时报》《杭州日报》等媒体也给予了关注和支持。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爱心接力,“微·暖”计划共收到善款439127.60元。他们用爱心捐款购买了新的棉衣和棉鞋,共计为12所学校的3320名学生提供了棉衣、1300名学生提供了保暖的鞋子。当陆智辉和同伴们带着新衣新物再次回到乡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欣喜让大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微·暖”计划和“暖冬”计划一直持续到现在,共收到600余万元价值的衣物,让240000余名彝族孩子过上温暖的冬天。

风雨无阻,无悔这旅途

支教团的成员们深知,要想给昭觉带来改变,就必须先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去读懂昭觉。课余时间,支教团的成员们会去昭觉的各乡中心校、村小进行调研,19年来,他们走遍了昭觉的每一个村落为昭觉全县牵线搭桥完成基础建设项目30个,联系爱心企业捐助修建瓦吾村小、黑洛乡村小、红光村小等希望小学,为昭觉当地援建便民桥4座,并援建多座图书室,为当地提供图书、电视等硬件设备。

经过全面调研,支教团开展了“求是筑巢”工程,旨在提升昭觉全县学校、乡镇的硬件设施。有的学校教学楼存在漏水、漏电问题,支教团成员就去拉赞助修校舍;有的学校没有饮水工程,孩子们没法喝到干净的水,支教团成员就积极引入饮水工程。目前,“求是筑巢”工程已累计向昭觉当地引资6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昭觉的模样。

不仅仅在昭觉,在贵州湄潭、云南景东、贵州台江,同样也有一届又一届可爱的浙大志愿者在西部奉献青春。第十一届支教团昭觉分团李凯,将这种信念谱写成支教团团歌《风雨无阻》,“我们擦身而过却走上相同的路。风浪再大也挡不住真心付出。我们是青年志愿者,无悔这旅途……”鼓舞、温暖着大家踏上西部支教的路。

2017年,浙大支教团昭觉分团获“2016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殊荣;2016年,浙大支教团昭觉分团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15年,浙大支教团昭觉分团获“十大镜头中最美支教团”称号;浙大团委曾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称号;第八届成员纪玉滨因为志愿服务工作的突出表现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荣誉是肯定,孩子们的成长则是更大的动力。一年支教虽短,牵挂却绵长不绝。2016年,周健再回昭觉,惊讶于当地变化之大。第十六届支教团总团长、昭觉团团长俞韬曾动情写道:“一年的支教生涯,我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大凉山,交给了昭觉,而这个第二故乡,也以热情和纯朴包容了我,锻炼了我,这样的肯定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也会转化成一生的行动奉献西部。”这是大家的心声。

光阴瞬逝,如白驹过隙,转眼第十九届支教团已经在西部扎根半年有余,第二十届支教团也已整装待发。肩负使命的浙大青年,激动之余在心里默默保证:“总书记,请您放心!您牵挂的,也是浙大学子一直在努力的。浙大人会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用‘求是创新谱写西部的新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 陈晰

在扶贫攻坚的冲刺战中发挥共青团生力军作用

沈黎勇

今年春节前夕,在四川凉山州最寒冷的时节,***总书记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多年来,习总书记心中最牵挂的就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总书记掷地有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精准扶贫,是一场新时代接续奋斗的攻坚战。

浙大青年学子一直奋斗在这场战役的第一线。1999年,浙江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便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作为长期支教点,19年来,先后共有112名浙大学子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前往昭觉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等47个乡镇的217个行政村都留下了浙大支教团同学们的身影和足迹。

2014年5月,习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鼓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的指示和嘱咐更加激发起浙大学子奔赴西部、奉献青春的热情;同时也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引领广大青年建功西部,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青春的力量,书写青春的华章。

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优势,把助学和圆梦结合起来,推动帮扶项目长效化发展。“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要扶贫,先扶智,支教团志愿者首要任务就是教好书。

“一定要驅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浙大青年学生到大凉山去支教,光蒙头教书不行,首先要帮助山区孩子驱赶“愚昧”和“落后”,让孩子筑梦。团员们将先进有趣的科学技术带到西部,开展“书信交流”“陪你走高三”等团体活动,帮助昭觉孩子从小立志。

其次是要帮助孩子圆梦,支教团打造“千人圆梦”助学计划,已累计帮扶4000余名中小学生完成学业。浙大研究生支教团,带着“求是创新”的属性,以19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精准帮扶之路,围绕西部孩子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先后探索构建“暖冬”计划、“千人圆梦”助学计划、“求是筑巢”工程、“阳光体育行”等帮扶项目的长效机制。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把脱贫和致富结合起来,推动共青团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支教团成员用脚步丈量昭觉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通过实地调研、乡野调查、村民走访,合理规划基础工程建设的方向,从事实出发寻找制约精准脱贫的关键性问题,谋划精准扶贫的实招与举措。支教团成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各方的对接,共获得600余万资金和物资的赞助,助力昭觉人民实现喝水梦、通车梦和读书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要扶到根。浙大共青团探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能力更强的、社会化水平更高的、青年参与面更广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引导支教团成员和广大浙大学子到西部地区带动贫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比如引入电商概念、带动创业氛围等,在服务贫困群众、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发展大局时实现共青团的责任和使命。在实地服务过程中,整合社会资源成为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群体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不仅能够聚合共青团和青年群体内部的力量,还能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方的帮助,将点滴力量和爱心汇聚起来。目前,浙大共青团正在探索青年扶贫工作的转型升级,让脱贫成为工作底线,让致富成为工作方向。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志愿服务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取得“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新突破。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起点。最近,《***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在浙大学子中产生强烈反响,青年学生从书本里学习总书记不怕吃苦、脚踏实地、服务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让青年到西部去,不仅仅是完成扶贫支教的工作,更是让优秀青年在奋斗中砥砺成长。事实也证明,有西部支教经历的青年,在择业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也走得更宽更远。19年间,多名浙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毕业时选择回到贵州、四川等地,继续从事服务西部这项伟大的事业。

浙大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基础扎实,在四川昭觉支教点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增加了贵州湄潭、云南景东、贵州台江三个支教点。目前浙江大学共有学生团员43368名,其中注册志愿者有36925名,占团员总数的85%。学校每年都组织近万名青年学生开展“红色寻访”“精准扶贫”“西部三支一扶”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为青年人实现生梦想搭建舞台。学校共青团将持续推动“大思政”格局下实踐育人工作,将实践育人作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进入新时代,共青团作为党的可靠助手和有力后备军,更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根中国大地,在脱贫攻坚的冲刺战役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开创新时代共青团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切实发挥青年团员在扶贫攻坚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华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