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时间:2024-05-07

杜煜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至此,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协调的主渠道,也是德育与人才培养并重的有力措施。高职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规划者及主导者,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堂开展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教师只有真正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正确理解思政教育和课程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课程的思政资源,才不会出现肤浅的课程思政“标签化”现象,才能真正让思政教育和教学齐头并进,实现思政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可见,教师能力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

然而,笔者结合对部分师生的调查和访谈,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堂实践,认为一些教师在思政认知、思政素养、思政技巧等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只有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一、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教育本身是“教”和“育”的融合,只有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实现知识讲授与立德树人的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课程思政要求各学科、各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将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始终贯彻“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要依托教材,结合课程特征,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教学内容,以期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教学能力,具体包括课程育人价值的认知能力、课程思政元素的分析挖掘能力、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课程目标,挖掘课程资源,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课程,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育人理念认识不足

根据学生访谈的内容,多数教师将提高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学关注点仍为传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教师对课程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必将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其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

(二)思政内容素材不充足

部分教师课前没有深入挖掘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更别说对此进行扩展,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常表现为思政主题单一、思政素材不足等。大部分受访学生提到,在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常引用***语录或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政治素材,或者引用一些中国经典著作。这些单一的素材给学生的感觉较为生硬,远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实思想政治元素远不止这些。教师若不能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只是片面理解思政课,就会遗漏重要的思政元素。此外,大多数教师将时事新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以文化融入最为常见。这一点值得肯定,因为教材内容具有文化特色,文化融入当然是首选。但是一些教师常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经典的融入,内容就显得较为呆板。

(三)思政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固定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这会产生如下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程很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思政目标设定不合理,课程与评价脱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与体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课堂思政逐渐流于形式。而教师所安排的与思政有关的课后任务,经常以查阅相关材料为主,形式较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完成此类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降低。另外,如果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参与程度这一项,教师就可能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讲过后学生也很快遗忘,这样的思政教学显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高教师的内涵修养

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一名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是思政教育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

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为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内涵,用自身的正能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做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丰富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加入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然而很多教师对专业知识以外的实际案例了解不深,在补充时也只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分析讲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很难将社会实践案例顺畅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

据此可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空余时间多阅读中国经典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专业应用。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手段

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访谈发现,部分教师的思政教学方式过于生硬牵强,学生会对此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最终适得其反。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教师要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微课、慕课、有道课堂等网络资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融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其次,善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能单纯采用讲授法,还可利用提问、比较、设置悬念等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进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最后,艺术化地使用教学语言。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及案例,努力实现思政教学语言的轻松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师之间还可以定期相互听课,交流思政教学经验,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全程育人能力,才能让广大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教学,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取得成效。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培养“三观”正确、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我们只有提高自身内涵修养、政治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革新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思政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