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笑乐
中小学教育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其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品质。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唯有科学认识中小学师德的内涵及其多元化构成要素,方可探索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师德的内涵
(一)师德既体现了道德,又体现了德性
从根本上说,道德和德性是相通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这两个概念无法相互替代,更不能混为一谈。道德更强调规范,比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均重视约束人的相关功能。与道德相比较,德性的内隐性特点更加突出,体现人的内在品质。因此,德性更加稳定,难以颠覆。
个人的德性如何直接影响道德层次,同时经由其道德行为加以体现?可以说,有道德的人未必有德性,而有德性的人一定有道德。具体而言,能够恪守师德规范的教师,不一定是有德性,也可能是其于特殊环境下恪守师德规范,然而,当环境变化时亦可能违背师德规范。所以,师德一方面反映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德性问题。
(二)师德的多元构成
教师的德性有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一是教师的社会德性。教师在开展教育事业时是先作为社会人与自然人而存在的。马克思理论认为,人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面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需要通过法律和社会道德等对这些关系加以协调。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教师亦是社会道德的协调对象,同时,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社会道德的基本品质。一个人有无社会德性,是评判其为“好人”抑或“恶人”的关键准则。若教师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德性,即非合格的教师。有无社会德性决定了个体和社会、个体和他人、个体和自然生态等能否产生平衡而和谐的关系。就教师的社会德性而言,一般有平等、正直、自律、公平、慎独等。
二是教师的职业德性。就职业而言,其决定了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形式。职业德性的基础是社会德性,是从职场的角度对从业人员做出的许多德性要求。社会德性是产生职业德性的重要前提。所以,职业德性符合社会德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德性延伸至职业方面具体而明确的体现。由于社会存在许多类型的职业,职业德性标准各有不同。当然,这些职业德性标准之间一方面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亦存在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结合各个职业的共同德性来考察教师的职业德性,通常有敬业、爱岗、进取、诚信等。
三是教师的角色德性。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就此来说,理当拥有教师的角色德性,从而区别于其他的职业德性。教师的角色德性亦为其社会德性进一步演变的结果,和职业德性存在明显区别。角色德性和其他的职业德性不同之处在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教师的职业德性通常指的是职业德性的公共内容,亦即突出广泛性。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角色功能。在此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德性状况直接关系到处在相同环境下各个受教育者的素质状况。所以,教师的德性对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要求:利用其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价值理念来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内心感动。教师的这种角色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价值关切、情感回应及人文关怀,教师的角色德性一般有开拓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博爱的胸襟等。
教师的德性是由其社会德性、职业德性及角色德性共同塑造出来的,教师德性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开展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德性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与历史责任。中小学持续探索强化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重点就是在师资建设中强化师德建设。
(一)师德建设目标调整:由师德规范的遵守者变成有德性的人
如今,一些中小学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清晰的目标。事实上,国内道德建设的目标有过三个发展时期:早期重视德性,中期重视道德规范,如今再次变成重视德性培养。我国传统就十分强调培养人的德性,尤其是儒家的“仁爱”德性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及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欧美的一些不良思想诸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断侵入,加大了国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随着国内法治体系的持续完善,政府趋向利用道德、法律规范等制度化手段应对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危机,德性建设慢慢边缘化。而社会上屡屡发生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对此无法单纯以道德规范、道德建设有效应对,围绕道德规范开展社会道德建设的不足之处持续显现。因此,学界开始发出强化德性建设的呼声。道德作为社会的产物,道德建設亦当跟随社会持续的进步与改变加以相应的变化。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开展德性建设,第一步就是应当纠正过去只重视师德规范建设这一错误做法,调整师德建设的目标,在教师德性建设中纳入如下关键因子: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政治修养等。
(二)师德建设内容调整:同步发展教师的师能和师德
当下,一些中小学在开展师德建设时,常常将是否遵守师德规范当作一个单一指标来考核某位教师的师德。如此以来,师德建设就会空洞化、片面化和浅显化。此类做法一方面无益于教师队伍修养德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队伍对这种做法产生反感与抵触心理。
中小学要通过培养师能进而带动教师群体对德性的修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唯有德能兼备,方可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方能满足德性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包括两个关键的构成:师能和师德。师能也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德性作为教师的一种内在修养,往往需要通过师能加以体现。师能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而其灵魂是师德,师能若无师德支撑,就会失去源头、动力与灵魂。师能和师德一起组成了教师的德性,无论是内容或者形式均是相互需要的关系。
(三)师德建设方式调整:由争取整体育人价值变成将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结合起来
在开展师德建设时,需要明确目标。这个目标一方面直接关系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师德建设的具体方式。过去在评价师德时通常基于教育的整体价值,也就是十分重视现有的教书育人、师德规范的效果等方面,轻视了施教者自身的价值关切及个体需求,因此无法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无法帮助教师自身产生职业认同感,并以此来追求职业获得感与幸福感。
事实上,教育一方面对于受教育者、国家和社会有利,另一方面亦有利于满足教师这一群体自我成长的现实需求。如今中小学在师德规范比较成熟的状况下,应深入改变师德建设的具体方式,从传统上重视实现育人整体价值这一单一因素,转变到一同重视施教者个体的价值需求与价值奉献。在开展教师德性建设时,学校应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开展好育人工作,无论是对受教育者、国家、社会来说,还是对教师自己的长期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师德内涵与构成要素,我们探索了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为调整师德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方式,以在教师队伍中强化师德建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