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李存民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工作重点,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脱离心理困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学生健康发展”理念,开展特色心理教育活动,渲染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引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校本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增强情感领悟,塑造健康心理品格。因此,学校应基于学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前期开展问卷调查,确定课程开发目标

在构建校本课程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理设置问卷内容。教师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统计,了解学生目前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需要调研和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因素、人际关系,获得更精准的学情信息。教师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健康问题。之后,教师分别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着手,设置系统性教育目标,以明确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方向。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针对性、超前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原则,为接下来的课程构建及实施提供行动指南。

(二)全面整合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学校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确立校本课程教材的框架结构。七年级教材主要围绕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过程、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形成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与自信。八年级教材主要聚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助力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九年级教材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人生职业发展方向规划等方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突出课程体系的全覆盖性,能让广大初中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调节心理状态,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将身边发生的案例、社会热点、网络案例纳入校本课程资源体系。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具有正能量的素材引入到课程中,纳入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引领学生在感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发掘这些素材中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内涵,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将扫雷英雄杜富国的事迹呈现到校本课程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秉持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信念,突破自我的思想认知,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一)依据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

青少年活泼好动,实践活动往往对其更加有吸引力。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呈现出的畏难情绪,设置抗挫、抗压能力教育主题,组织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抗挫、抗压品格,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案例,引领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坚毅品质,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

同時,教师也可以在主题教育中,向学生渗透与抗挫折相关的文化素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论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使学生在阅读鉴赏、自主剖析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加深对抗挫折优秀品格的理解。

除此以外,在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还需引领学生结合特定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并在趣味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在情景感知的过程中加深体验。教师还可以布置任务驱动式实践作业,引领学生调研和分析现实生活中与抗挫、抗压能力建设有关的实际案例,并分享自身的实践感悟,以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在今后成长中,学会转变和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二)基于校情、学情,优化校本课程实践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将因材施教作为重要教育方法融入其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方案。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教师要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为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例如,在针对初中生开展心理教育时,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让其感受到爱与呵护,并在今后成长中打开心扉,勇敢地融入到集体环境当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还需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构建特色化的教育专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自卑情绪比较明显的学生,设置正能量的心理教育专题,为其提供正能量和积极性的教育素材,逐渐转变其悲观想法和预期,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做好教学实践反思

在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基于整体的教学活动表现,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变化,从心理认知、素质建设等层面加以评价,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精准确定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方向。其次,教师要做好校本课程教学反思,基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文化知识,完善校本课程内容,拓展教育覆盖范围,优化设置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最后,在校本课程实践评价中,教师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整理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了解学生健康心理品格建设情况,确定下一步的育人方向。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优化设计校本课程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要全面发掘教育资源,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展主题式教育活动,用因材施教指导理念,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