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马军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山区富余劳动力(大多为青壮年)逐渐向大城市转移,他们试图通过勤劳的双手致富。然而,经过调查发现,随之而来的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暴露,教育现状令人揪心。作为班主任,笔者积极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留守儿童施教,形成常态,不断反思,切实帮扶,努力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堪忧。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点多、面广。留守儿童面临意想不到的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特别是行为缺乏约束、学习缺乏辅导,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第一,代管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得其反。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们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想陈旧,观念滞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是南辕北辙。他们溺爱孙子、孙女,甚至抱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孩子不认真学习也无所谓,有时还纵容、包庇孩子迟到、旷课。同时,他们基本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不可能在学习上辅导孩子。在对120名留守儿童的抽样问卷调查中,对于“你在学习上是否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一项中,“是”的占比为85%。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是多么急切地想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部分留守儿童懒散、厌学。因为缺少家庭温暖、亲情关怀,所以留守儿童大多学习不求上进。笔者综合分析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调查,在抽样的120名孩子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只占5%。持“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意思”的孩子占比53%,有厌学思想的孩子占比32%。可见,懒散、有厌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心不在焉,被动接受,疲于应付,有的甚至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抗班干部和教师。
第三,部分留守儿童自私心理严重,源于代管人的溺爱。他们我行我素,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不会换位思考,爱生气、发火,无理强辩,拒不认错。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自卑甚至自闭,源于缺少父母关爱。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就低人一等,因此胆怯、懦弱,缺乏自信,拒绝与他人交流,甚至被欺负也默不作声,慢慢变得孤僻,无论做什么事都独来独往,旁若无人,被教师问话也不敢抬头、声音小,有时甚至对教师的关爱表示怀疑。他们很少和同学玩儿,更谈不上交知心朋友。
第五,少数留守儿童逆反心理严重,源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他们总是把教师的劝说、告诫、批评曲解为“管、卡、压”,觉得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因而经常与教师的指导背道而驰,甚至故意顶撞教师。另外,留守儿童所处环境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其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他们需要他人的理解,希望发现美、欣赏美,希望与人交往,渴望取得成功、获得掌声……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他们想要实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也总是阻力重重,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害怕,缺乏安全感,也由于亲子关系淡化,他们对他人也变得冷淡。这时,如果其他孩子或者教师有意无意地区别对待他们,他们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怨恨甚至仇视。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冲动、暴躁,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上述几种现象,对留守儿童优良品质和习惯的形成不利,对留守儿童个人学习、生活不利,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施教方法
(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学校组织班主任各负其责,走访交流,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等,摸清底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情况及取得的成绩、荣誉等,并及时向家长汇报,确保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不流于形式。
(二)开展“五个一”活动,为留守儿童架设“情感之桥”
建好一个“家”。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即“家长”。每位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儿童及其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务工地点等烂熟于心,进而有的放矢地与留守儿童交流,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学校特别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茶水、洗浴服务等,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家的感觉。
每周谈一次心。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与留守儿童帮扶对子谈一次心,洞察其思想变化,对每个孩子的微小进步进行表扬,引导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生日。班主任保存有分包留守儿童的生日日期,提前定好生日蛋糕,在孩子生日当天的早读时间安排班长主持开一个短的生日祝福会,学生代表、教师送上生日祝福,过生日的孩子吹蜡烛、说感言,大家分享蛋糕……
写一封信。班主任指导留守儿童每学期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一封信,由学校统一寄发。此举旨在让留守儿童会写作、善表达,培养留守儿童知感恩、懂孝道,加强务工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每月组织一次“联谊”活动(留守儿童专题)。例如,劳动节期间的联谊主题是“为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孩子献爱心”,孩子表演节目、捐钱捐物,乐在其中;儿童节,我们组织远足活动;建党节,我们组织“经典诗词诵读比赛”……这样既陶冶了留守儿童的情操,开阔了留守儿童的视野,培养了留守儿童的集体观念和好习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孩子收获了快乐和感动,增长了见识和能力。
(三)开展“隔空家校联谊”活动
父母对孩子的监护、看管、教育是代管人无法替代的。我校利用校讯通平台、班级微信群等,定期给务工家长发家庭教育知识,督促他们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品德等,不能只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问题,让家长人在远方、心系孩子,有效实现家校共育。
(四)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给留守儿童尽可能多的帮助
让留守儿童不沾染社会恶习。周一至周五,我们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學习帮扶对子”;双休日,让他们就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班主任利用双休日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针对个别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结对帮扶教师每学期开学自己出钱给他们购买书包、文具、课外书等,每学期结束以学校工会的名义购买大米、食用油等,到他们家去慰问。去年春期开学,我班留守儿童小王因患重症不能按时返校。由于家境条件不好,家人为给孩子筹治病的钱十分发愁。了解情况后,学校第一时间发动师生捐款,全校师生踊跃捐款,共筹集1.9万余元。两个月后,当小王病情好转返校上课时,我借机让他及其他留守儿童就此事写感悟。他们异常激动,发自内心地感叹生活的不易、生命的珍贵、生存的意义……大家的关怀,留守儿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行动来回报。他们在校表现格外积极,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五)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调节
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在看到自己的不顺时,也应看到别人的困难与努力。所以,我们应以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把困难当磨炼,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
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习惯,学真知,长本领;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树叶”,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考验,迎难而上,一往无前。
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情绪。例如,遭遇挫折、心情苦闷时,到人少的地方大喊几声,放松下来;通过做好事来忘记烦心事,哪怕是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作业本,让正向情感体验充盈自己,进而消除烦闷。
总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