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木兰故里送教忙,“国培”项目助成长

时间:2024-05-07

余根华

虞城县依据“国培计划”项目县实施标准,乘着“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东风,发挥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融培训、教研、电教一体的资源整合优势,建立以“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为统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为中枢,高校、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三名”工作室为基地,采用“分层、分类、分岗”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研修”五级联动模式,以系列培训项目为支撑的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把这项“国字号”惠师工程落地生根,惠及乡村教师,助力全县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项目统筹制度化

虞城“国培计划”项目县项目获批后,县教体局迅速成立了以虞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教体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聘请高校专家、中原名师和本土学科专家组建专家团队;遴选了由优秀教研员和本土一线名师构成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制订了《虞城县“国培计划(2022)”项目县建设方案》《虞城县“国培计划(2022)”项目县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培训规章制度及相关评比细则。同时向县政府争取配套培训经费80多万元,采取部署周密、管理规范、体制健全、经济保障等一系列精准措施,确保该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二)培训实施体系化

虞城县教师发展中心发挥“教研、师训、电教”三合一的优势,用5年的时间,探索出“学、研、训、做”一体的培训模式——以学习深化培训,以培训推动教研,以教研落实校本研修,构建“领域全方位、内容广覆盖、主体多层次、服务零距离”的虞城教育体系化发展矩阵。按照项目县建设工作思路,虞城县联动7个学区和教育系统、职能部门,创新构建“校本研修示范校+三名工作室”配套工程两年计划:第一年,以学区为单位,打造7所示范校+7个名校长工作室+14个学科名师工作室+7个名班主任工作室;第二年,把“配套工程”推广到每一所中心学校。最终,两年内在全县打造27所校本研修示范校,108个“三名”工作室。

(三)校本研修常态化

虞城县将“县级培训团队培训、送教下乡项目培训、农村小学骨干校长培训、‘一对一’帮扶”等系列培训融入校本教研,为农村学校育教研种子;采用全县7个学区整校推进、试点引领、分类实施的思路,建立“三名”工作室、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城区学校、乡村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县各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效开展。虞城县将送教下乡“四轮驱动”研修模式播种在乡村小学的校本研修土地上,推动农村学校校本研修走向目标化、主题化、规范化。

二、创新举措

(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助力项目实施

2017年虞城县已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三个部门进行了实质性整合,成立了虞城县教师发展中心。虞城县通过整合,实现了区域内管理的统一、资源的共享、信息的贯通、人财物的集中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更高效地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探索出了“1+1+1>3”的培训模式,其效果日渐显现,有力推动了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五级联动”作用,聚力项目执行

虞城县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研修”五级联动培训机制,深入实施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分学科、分学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例如,着力打造“乡村首席教师→县级教学能手→市级骨干→省级骨干→省级名师”的教师梯级培养模式;依托“国培计划”项目县项目,育种子,建模子,建立“三名”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县、校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效开展。

(三)加强“学用转化”运用,深化项目落地

一是依托“国培”和“县培”项目培训校本研修示范校校长、业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全县51名乡村首席教师和155名省级名师,逐步完善“三名”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二是根据《河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指南》《虞城县“国培计划(2022)”项目县建设方案》《虞城县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和《虞城县“三名”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指导每个学校制订自己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三是“以强带弱”,局直学校与7个学区结对帮扶,全过程跟进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机制建立和落实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局直学校名师,按学段学科三人一组,组建送教名师小组,深入乡村学校,通过诊断调研,找准乡村教师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送教培训和跟踪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乡村学校发展。

三、实施成效

培训主题针对性强。虞城“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在训前利用调研征求意见和建议,并修改完善,充分考虑培训对象教育教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各项培训有针对性组织开展,有的放矢。例如,针对骨干小学校长遇到的管理问题,举办了农村小学骨干校长培训;为提升骨干语文、数学教师的教育能力,举办了农村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为帮助农村教师持续发展,引导校本研修的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培训,等等。

培训方式形式多样。虞城县在各项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针对每个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工作实际需要,将多种培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座谈、交流、传帮带、“送教上门”和线上学习、网络研讨、直播平台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方法,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助力参培人员提升专业理论和学科教育教研能力,增强培训实效。

培训后期成效明显。2022年虞城县“国培计划”项目县项目培训县级教师培训团队50人、小学骨干校长培训50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50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50人、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50人、送教下乡600人、“一对一”精准帮扶2所小学。各项培训,做到了以需求为导向,学用结合、教学相长。参训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培训,解决了问题,交流了经验,分享了成果,强化了能力,提升了素质。

四、经验分享

一是虞城县把“问题导向、精准遴选、精准施训、跟踪评价”做成一套常态化、成熟化的“选、育、用、评”工作机制,用“国培”引领“县培”,以“县培”服务校本研修,双向发力,使乡村校本教研常态化。二是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进步较快的学员,发放优秀学员证书;展示优秀课例的学员,每个班级评选出县级基础教研优质课教师5名,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是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县级教师培训队伍。四是生成了一批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五是虞城县依托“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结合学科特点,本着“有潜能、愿研究、扶得起、能带动”的基本原则,打造了8所送教下乡项目基地示范校。这为农村教师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教研氛围,提升了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

当然,在項目建设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问题,不断调整下一步“国培”项目实施计划。比如,顽固存在的“工学矛盾”、个别基层学校推荐参训学员不够精准等问题。我们通过不断完善培训措施、调整培训时间、精准选拔学员,采用更科学地考核评价等策略,克服这些问题,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

木兰故里送教忙,“国培”项目助成长。“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在虞城县的实施,全面助力了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优势互补。“木兰之乡”虞城县,将进一步借“国培”的东风提升农村办学的软实力,以此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虞城乡村振兴。

(作者系虞城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责编 桑 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