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丁桃红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河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校外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师培训专家、濮阳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优质课教师。现为濮阳市数学兼职教研员、濮阳市第五中学教务处主任。先后获河南省“千人计划”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中原名师、教师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著有《教师培训十五讲》。
最近几年,我一直行走在教师教育的第一线。“努力”“成长”是我在报告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我把教师的成长当作一场“修行”。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和奋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丁老师,你是怎么一步一步从一个普通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这个问题唤醒了我对过往工作经历的回顾。
初入师门,那段青涩的岁月
1988年9月,我从许昌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班毕业,被分配到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工作。因为学校当时急需英语老师,便安排我教两个班的英语课,语音、语调、基本语法都需要从头学起,每天上课之前我都要让老教师看看我发音的口形是否正确、所教知识点的解析是否有错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一个人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好”活、生“匠心”。
后来,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给每一位初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了一名老教师,让老教师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命制试题、试卷分析等方面手把手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年轻同伴只是草草接触了老教师的课堂就“戛然而止”,我则把“青蓝工程”当作一个借力、借智的平台,不仅从老教师身上“借”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老教师敬业奉献、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那段时间,我把自己“种”在教室里,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上床休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工作上。我感到自己渐渐熟悉了教学常规,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对学科教学内容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让我有了潜心教学、静心教研的动力。家长、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认可,让我从工作中获得了足够的尊严,也正是这份尊严让我有了扎根教育的坚定,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一生的财富。
作为过来人,我想提醒年轻教师,要想快速成长,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先主攻一个方面,或是课堂教学,或是班级管理,或是课程建设,让自己站稳脚跟,再考虑下一步如何站得高。要学会借力、借智和借势,取众人之长,这样才能逐渐丰满自己。
懵懵懂懂,走上参赛的舞台
1995年,我代表学校到濮阳市华龙区参加数学优质课比赛,当时上的课是《平行线的性质》。华龙区的数学教研员李延龄老师把这节课定为一个样板课。“不管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据,不能捕风捉影”,李老师把我上课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当作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落地生根的正面案例。
1996年,在李延龄老师的推荐下,濮阳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逯福堂老师先后三次到学校听我的课。第三次我讲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在投影片上做了一定的加工,把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四人小组合作互动。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以讲统天下”的当时,让听课者耳目一新,教研员逯福堂老师和市教育局领导听了之后,当即决定让我代表濮阳市参加河南省第十届优质课大赛。
1997年,我代表濮阳市到平顶山参加省优质课大赛,讲的是《角边角公理》一课。那节课赢得了满堂喝彩,什么原因?我觉得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我采用了以疑激趣的引课方法。第二,我设置了一个小创意。当时,没有即时贴,如果在众目睽睽下抄写例题,既浪费时间,又枯燥无味。我就动了一番脑筋,把皱巴巴的牛皮纸用熨斗熨平,然后用墨汁把熨平后的牛皮纸染成黑色,再把例题抄写上。牛皮纸的背面粘上双面胶,需要时及时粘贴。我记得当时把例题粘贴到黑板上时,下面不止一位听课者发问:“那是什么?”我的一个小點子发挥了作用,为教学实际赢得了时间。第三,我在例题的处理上改变了形式,抓住了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我提供给学生的例题只有题干,没有任务,启发学生探索已知条件下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论。回到学校,我就被任命为教务主任,这是学校对我的一种认可。
对于这一段工作经历,我的总结是:第一,我把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很多老师在业务成长上怕费事儿,不愿意多承担工作,特别是校内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的讲授等这些费心劳神的事情,有的老师感觉太牵制人的精力,不愿意干,我则把做这些事情变成了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机会。第二,我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变成了喜欢的事情。我要讲课,我就使出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得有特色,有创意,做得独一无二。借用别人的话说就是:在这个时代你的工作可能会背叛你,你的行业可能会背叛你,唯一不会背叛你的就是你的认知和能力。能力从何而来?能力是从一件件事的学习历练中得来的。“学”是模仿别人,“习”是自身的历练,只有亲身做才会有真体验、真提升。
1998年11月,我带着一种特殊的心情接到了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我11月10日到湖北宜昌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当时我已临产。“工作和孩子只能二选一,干工作不能不要命,你给领导请个假,这个课换个人讲。”我的爱人说。
不能临场换将,不能失去这次机会。我做通了爱人的工作,到医院做了早产处理。孩子出生第六天,我就抱着孩子和爱人一块儿如期奔赴宜昌。一路上,所有的人都为我们母子让路、提供帮助。我深深体会到了,只要你为目标义无反顾,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参赛那天,我在台上讲课时,奶水顺着肚子往下流,一节课下来衣服前面都浸透了。“每张笑脸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我庆幸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坚持。上完课走下讲台,南方很多学校的领导就热情地打招呼:“丁老师,您的课讲得太好了,欢迎到我们学校去工作。”当时我的孩子还在宾馆嗷嗷待哺,我归心似箭,哪有什么心思啊!
走出会场,我发现省教研员陈守义老师在门外站着听完了这节课。这让我想起我们市教研员逯福堂老师,一开始上课,就主动坐在第一排靠近桌边的位置帮我计时,接近下课,逯福堂老师就给我打手势提醒我,我瞬间泪目。每一位老师成长的背后,包含了教研员、同行教师、学校领导等多少人的心力付出啊!我感恩一路走来身边很多人的倾力相助。
冰心曾写过一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个人的成长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1999年,我的录像课获得国家级奖励。我开始明白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机会,有时候机会来临,你有了足够的积淀,抓住后就站起来了;有时候机会来了,但是你个人的努力不够,机会也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不断成长,成就自己喜欢的模样
后来,经过公开招聘,我调入濮阳市第八中学(当时全名叫濮阳市第二师范附属学校,简称二师附校),成了一名城市教师。调到二师附校之前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小,老师也少,很少正儿八经开例会。到二师附校后的第一次例会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从主席台上的校长到台下的教职工,所有人的精神都很饱满,会前的点名让我感到校长和所有教师一样是学校中的一员,校园里没有特殊人物。我暗暗发誓在这个单位里,一定要做出拿得出手的成绩。
之后的6年时间,我全力投身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一切活动,代表学校讲优质课、参加各级演讲比赛、帶班级争做市级文明班集体、利用节假日家访、撰写实践论文、钻研业务技能等,结果又一次赢得了收获。
2000年,我被濮阳市基础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从原来的备课、上课,到模仿命题,整体上把握知识和教材,了解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我的路子宽了许多。2001年,我开始接触课题“个别心理辅导与后进生的转化”,学校图书室成了我沉淀思想的地方,我一头扎了进去,“沉醉不知归路”。
2002年开始连续4年的暑假,我被派往河南省教育学院接受省级新课程培训。这是我培训工作的开端,也是我个人发展的新起点,之后我开始走上教师培训的舞台。2005年,我申请调入濮阳市第五中学,这一年,我辅导的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并获一等奖,我也开始讲授市级“观摩课”。
我身边有太多的教师,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书者”,只满足于完成领导安排的常规工作,而忽略了发展目标对个人成长所起的激励和督导作用,最终没有走远。
任何一个行业、职业、事件都有它的“生老病死”。最好的状态是你在风暴来临之前就未雨绸缪,抓住机会谋划、学习,不断突破自己,而不是小进则止,满足于眼前的暂时平稳。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看教师的成长,虽是个案,但也有一定的规律。个人的成长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儿,也离不开时时磨剑的勤劲儿。
寄语青年教师:
积极主动会为你争取更多的机会,要不断突破自己。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