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朝着一棵树的方向修为自己

时间:2024-05-07

永城市第三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学会理事。受邀为省内外各地教师做示范课、讲座100多场,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重点课题,著有《走走,看看》《班主任的教育熏陶力》。

在我看来,育人的事业,更是一份“内修”的事业。修什么?能力、涵养、人格、心境都需要。修从何“道”?阅读、取经、自省、感悟皆是途径。修向何方?把学生渡向更好的生活彼岸,让自己能够在回望教育之路时会心一笑。

用读书写作来自我拯救

为什么走上了读写之路,而且一副笃定了“生命不息,读写不止”的样子?因为人在学识、心理、人格上都是有缺陷的,唯有读书写作可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实现自我拯救。

我19岁踏上讲台,被分配到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所乡镇中学。虽然一进教室我的责任心便四面潮起,但面对简单的《静夜思》,我却不知如何让学生去读、去懂;写下《争执》这个题目,面对学生“怎么写”的发问,我不知如何去指导;课堂之外,除了备课、批改作业,我不知老师的生活应该怎样度过。那时,身边没有导师引领,也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去做,更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便捷的培训平台。

最早拯救我的是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探索》,它不仅启蒙了我的语文教学,也照亮了我通往读书、写作的道路。后来,在从开始阅读、模仿优秀教案,到琢磨、思考名师名家的经典课例的近20年中,我翻阅了很多专业书,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等关于教育管理的书,于漪、窦桂梅、余映潮等关于语文教学的书。徜徉其中,我看到了大师们的教育智慧,聆听了先行者们的教育呼唤,也理解了“职业痛苦的根源是心理贫困、角色错位、专业不专”的含义。

与此同时,我开始尝试教育写作。2009年,我开始在树人网、中国教育网写博客,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爱教育、热爱读书写作的教师、名家。当我的教育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报刊上时,当我举办的语文活动和班级活动得到学生的热烈支持时,当我被选为进修学校、教体局的兼职教师为永城市班主任、中小学语文教师做讲座时,我写下这样一句话:“成长,不在于你站立的位置,而在于你选择的方向。”

2018年11月,我的《班主任的教育熏陶力》出版。从文学作品到学术专著是我写作上的一次升华。我庆幸自己没有被身边的世俗、平庸、抱怨腐蚀,庆幸自己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没有放下阅读的书和写作的笔。“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生命本来脆弱,只是思想使它强大,我越发体会到读书写作的“自我拯救”不仅仅对于个人发展有着深刻教益,对于心境的修炼更是一剂良药。

最好的老师,是一直做教学的激情行者

1997年,我调入一所城镇中学。当时,学校正进行着“说、讲、听、评”的教研活动,每次授课老师、评课老师的侃侃而谈,听课老师的奋笔疾书,都让我在惊叹中惭愧。我悄悄找来一本有关说课的书,带着“说课要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的疑问,研读起书中每一个说课案例。后来,书读多了,有了“鉴赏”的思维,我慢慢结合自己的体会,找到每一种课型的切入点,小心翼翼地去设计适合自己风格的教案。

“课堂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真正的名师是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年轻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要多参加比赛,多反思自己的课堂,多观察别人的课堂。”现在我常常这样嘱咐年轻教师,而当年的我就是凭借这些从校级比赛走向了市里、省里的领奖台。每次报名后,我都是在紧张的心理下做最充分的准备,不用说查阅的资料涉及广泛,教案的设计一改再改,就是一句导语,一个过渡的问题,我也要反复地推敲比较。我在比赛中一次次突围: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说课比赛中,我两次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经过“授课、说课、演讲、答辩”四关考核,我被评为“永城市十佳新秀”。我开始一次次走上省级赛场,从省级一等奖到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名师、2015年进入中原名师培育团队、202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每一次,我内心都感慨着读书学习带给我的积淀与从容,也叩问着自己:我有过成为名师的追求吗?没有,真的没有!可是,就如很远的路,脚步不停歇,不觉间就会到了尽头。

2017年3月,我成立了永城市首个名师工作室,吸纳了来自市直、乡镇中学的15名优秀语文老师。后来,工作室迎来了第二期16位成员和15名省级名师、骨干培育对象。我把“读得进、写得出、讲得彩、走出去、请进来”的成长途径化为具体的专业引领:采取共读书目、课例研讨、示范交流、微课论坛、送教下乡、外出学习等形式,大家共同学习。每个周日的晚上8点,守候、聆听“微论坛”讲座成了我们的习惯,我们开通自己的微信平台督促自己,在微信群里用热情诚恳的话语互相鼓励。在“孟红梅名师工作室”这个小圈子里,老师们最常感叹的是自己重拾了多年前读书、写作的习惯,体会了离开世俗与喧嚣的安静与淡定,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念,这使得他们开始一次次华丽地蜕变,很多老师在发表作品上有了零的突破,有了整本的书稿,走上了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的平台……看着他们拔节抽穗,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我想:有一种快乐并不在于自己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自己和一群什么样的人一起走,一起做事,我们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深入教研,向着明亮那方进发

2014年,在一次省校本教研交流会上,我听到了一批教师在教研路上精耕细作、收获喜悦的故事。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还有一个能够让普通老师坚守著自己生命力的道路,那就是“研究”。实践—反思—创造—发现,唯有这个过程才会让我们向着语文更深处漫溯,才会在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同时,获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恰好,我带着语文老师做的省级课题“‘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了立项申请,为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我进行了教研活动形式的改变——由低效单调的听课、评课改为具有人文关怀的观课、议课。每一次观议课的总结会上,我都要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议、解决,并据此调整、提升下次观议课的方向和水平。学期末,这些反思凝成的共11万字的文章,如《我的转型期》《我对观课议课的认识与思考》《磨课留给我的……》等被整理成校本书。2016年4月,永城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以“观课议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课题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实现了我为老师们构想的愿景。

“语文,应当有自己的‘活法。”这句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话一遍遍冲击我的大脑,第一次听中原名师韩秀清说出这句话时,我甚至想掉下泪来,这当是共有一种语文情结的老师的最美追求。“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余文森),“老师为什么做不出教学主张?——站位不高,思考不够,探索的厚度不够,纵横的发展空间不能拓展”(丁武营),这些发人深省的教学主张令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为生活育人、为生长育才、为生命育魂”的教学主张,并架构出自己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的所做所思:(1)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受教育,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会表达,使自己成为更受尊重的人。(2)生长,是生本课堂的拔节抽穗。尊重学情,让生长看得见;善于引导,让生长长得高。(3)生命,是书香滋养的桃源洞天。躬身示范,激发阅读欲望;名著阅读,扎深语文根基;推荐阅读,引进文学殿堂;校本诵读,丰厚文化底蕴;阅读活动,推动兴趣能力。

当我的“教学主张”走向“豫浙名师论坛”时,我愈发明白: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而我们,该在今天教给孩子什么能力、品质、习惯,才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里安度?在这种叩问和体悟中,慢慢地,我借助自己是语文老师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将“快乐生活、养成良习、发展能力”作为自己的育人目标,植入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点滴中:开展“21天好习惯”系列活动、开设“晨问暮省”课程、开好主题月班会等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用巧于询问、敢于放手、善于肯定的方法历练学生独立、自主、自治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慢慢形成自信、专注、坚持等良好心理;在日月湖、芒砀山的研学活动中一起写诗,在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中滋生诗意;春节期间让实践活动走向大街小巷,把语文的浪漫与生活烟火相融生香……

这就是属于语文的生活、生长与生命,它在学生的笑脸上、文字间、梦想中,只有不断去追寻教育的美,发现语文的魅力,才能在温润着学生的性灵间,让做教育的一颗心不再疲惫。教育本是诗性的世界,那就让教学主张成为引领自己再次成长的生长点,让自己的生命闪烁灵光吧。

生命本是一棵扎根在大地上的小树,一个中原名师的生命里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有学贯中西、学富五车的才华,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有鲜明的教学特色,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这些,我们才会在中原大地深深扎根,长成一株繁茂的大樹。

朝着一棵树的方向修为自己吧,让自己在素笺间,在键盘上,与自己的生命对话,与他人的生命相遇……

寄语青年教师:

成长,不在于你站立的位置,而在于你选择的方向。读些专业图书,留下成长痕迹,努力在现实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蓬勃拔节,直至繁茂成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