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徐世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概念于2006年11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该意见要求学校“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其实质是“将企业办到学校,将课堂搬进车间”,成立“校中厂”,建立“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权责不明、目标不一、运行不畅等诸多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按照投入的主体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般可分为企业投入、学校投入、校企共建和政府主导四种模式。

(一)企业投入模式

该建设模式由企业筹措资金,投入设备,提供技术,负责管理,学校提供场地。因作为投入主体的企业掌握着基地运营的决策权,而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对学校而言,很难与企业达成共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实训。因此,该模式虽然将企业引入了学校,却很难将课堂搬进车间,是典型的校内生产性“车间”,而非“实训”基地。

(二)学校投入模式

该模式由学校投入设备、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技术支持和经营管理。因投入主体是学校,学校掌握着话语权,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安排学生实训,但学校负担过大,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对企业而言,由于没有主动权,很难根据管理要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利润降低或无利可图,从而失去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因此,该模式虽然能满足教学之需,却是典型的“校办工厂”。

(三)校企共建模式

该模式由校企双方基于双赢目的协商合作,明确权利、责任、利益,共建共营共发展,具备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最佳的建设模式。但大多企业很难主动承担人口素质提升的社会责任,难以为人才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加之政府层面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支持措施,该模式极易导致双方在深度合作中出现诸多矛盾和问题,进而走向校方“一头热”的局面。

(四)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由政府主导,形成政校企多元参与的模式,理论上比校企共建模式更理想,更利于发挥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但也会形成“等、靠、要(等政策、靠政府、要资金)”的局面,降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政府主导,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制度及指导方案作为支撑,审批环节多,建设周期长,不一定满足双方需求,不易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只要政府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校企共建模式更利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尽管在合作发展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以“双赢”为基、权责对等,通力合作,总能协商解决问题,实现深度融合。

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不具体

关于校企合作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均出台了相应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还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例如,学校资金投入如何收益?收益如何分配?学校以教育用地、教学设施场地与企业合作办厂是否合规?企业与学校合作在税收、水电等方面有何优惠?学生参与生产性劳动是否符合国家对企业的用工要求?等等。这些条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的步子不敢“迈得太大”。

(二)校企合作的专业结构不均衡

目前我国职教专业发展的特点是传统优势专业比较集中,学生人数较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当地适合合作的企业较少,不能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新兴专业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与设备,无法满足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

(三)实训计划与生产计划不一致

实训计划是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技能教学活动,具有递进性和系统性,什么时间安排什么实训内容是事先设计好的。生产计划以生产任务为依托,由于生产任务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经常出现计划实训时段没有生产任务的情况,导致与实训脱节。

(四)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不统一

生产目标包括产品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实训目标是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胜任生产需要,追求的是技能的习得。因此,两者的目标不统一,导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经常以产品要求高、工期紧、原材料浪费严重、安全责任大等理由限制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人数和时间,弱化了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学校则抱怨企业只重视生产,不履行开展学生实训教学的义务,违背了合作的初衷。

三、校企共建校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探索校企共建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企业的性质、目标不同,要深入研究,找准利益共同点,然后根据各自实力,共同商讨共建目标,充分利用双方现有资金、设备、技术、人员、场地等资源,灵活采取租赁、挂靠、联营等形式,强强联合建立共同体,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二)以专业需求为目标引企进校

对学校而言,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调研论证专业前景和需求,合理引进先进企业,将原有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在与企业灵活合作的基础上,建设成为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教学做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基地。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运营机制

作为学校,不可能只开设一个专业,只建立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学校应深入学习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和发展目标,研究制订校企合作远景规划,进而结合专业和岗位群,做到“一事一议一方案”,与不同的企业签订不同的合作共建协议,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运营机制。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本着互惠共赢原则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让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分配机制,确保企业有钱可赚,学校有利可图。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由于人才培养和联合生产的不确定性,合作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及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预期获利偏差,都会造成利益分配有失公平或一方得不到应有补偿的情况,此时需要双方通过协商,以契约合作的方式解决争议,使合作双方都能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利益,提高校企共建的积极性。

(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要进行基于校企合作前提下的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满足企业要求,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接轨。

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分析为起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培养基本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要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生产任务的实训项目。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设计源于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项目,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将技能训练融入生产,使实训目标与生产产品相统一,将实训过程转变为生产过程,实现训练与生产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一体化。

三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方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和“教中做、学中做”的有机统一。

(责编 李亚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