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企共存共赢 提升服务能力

时间:2024-05-07

王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之一,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是落实十九大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精神,办好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点,推动了中职校企合作形式、内涵的创新发展,其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呈现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共生、合作共赢”的鲜明特色。近年来,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握形势,认真开展校企合作调研,逐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办学,保障就业质量

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并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和该企业共建“天马教育中心”,开设“天马培训班”,学校按照合同要求为公司定向、订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该班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后一年到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培训岗位技能和顶岗实习。按照合同要求,校方每年输送至少150名学生到公司就业,并在暑假、寒假两时段,分批次派送一定数量的二、三年级学生到该企业参加定岗培训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办学有效缓解了企业用人压力,大大降低了企业扩大生产任务订单与人力资源相对脱节的风险。同时,学校也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相互衔接,使得产教融合得以有效地实施,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育人,提升培养水平

学校与北京天工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与该公司组成联合研发团队,从印刷品的设计、加工到生产、包装全程参与,实现了人才互用、设备与技术共享,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产品设计成本,培育了一大批印刷品设计和生产技术骨干,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师生实操水平,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就业,提升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加了毕业生外地就业机会,而且也打开了学生在本地就业的门路。例如,学校生产实习就业管理中心与河南孟电集团建立了人力资源长期合作机制。该集团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与学校联合推进“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学校同时还与孟电集团人事部合作,共同组建了孟电职业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和就业培训,实施岗前、岗中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技能就业,开展岗中提升等培训业务。校企双方还合作成立了人力资源联合服务管理中心,联合安置学生在当地实习与就业,进一步夯实了“校企合作就业”的基础。

作为合作企业的河南孟电集团,系辉县市龙头企业。该集团规模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强。学校通过与该集团多年的深度合作,不断为集团的人力资源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压力,有超过3千名学生进入了集团就业,有力地服务了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也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校企合作就业,还实现了职业学校学生就地转化,为学生就近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降低了学生外地就业的困难与风险,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从业自信心。学生更加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热爱家乡、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

四、校企合作谋发展,互惠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辉县职专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联合新乡市慧东光电有限公司,携手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之路。校企双方合作共建校内实用电子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将LED组装工厂建在校园内,实现了企业进校园。学生可直接进入校园工厂实习实训。校企分工负责工厂的管理:学校委派专人专职管理工厂,负责LED灯的组装生产与测试,设施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以及产品的质量把关;公司负责采购并提供LED灯原料与产品的销售,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分成。

校企合作发展,能使企业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有效地解决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关键问题。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适时抓住机遇,既上了新项目,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增产增值;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这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和实习的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勤工俭学岗位,这使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学到了本领,提升了职业素养。

多年的合作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带来了资源共享,做到了工学交替,促进了产教融合,收获了校企互利共赢的成果。未来,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合作方式,推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责编  王鹏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