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春生
“滴滴”,手机提醒,小杰的父亲通过微信给我发了几条视频。打开视频,我看到冬日晨曦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很多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着。小杰的父亲头戴安全帽,一边干活一边说道:“小杰,我在这里一切挺好的。你在家照顾好爷爷,在学校听王老师的话。”还有几段视频,也是这位父亲在工地干活的场景,或是在搬运着东西,或是在绑扎钢筋,尤其是那双关节粗大、青筋凸显,贴满了胶布的手,看着令人揪心。
第二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学生宿舍,看到小杰睡得正香。这次我没有大声喊话,而是轻轻地把他叫醒,然后耐心地在一旁等着他。或许我的反常引起了小杰的警觉,他迅速起床,乖乖地跟我来到办公室。我什么话也没说,直接打开了他父亲发过来的那几个视频。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小杰原本迷离的眼神逐渐变得清澈,紧锁眉头,直至眼泪滑落。见此情景,我便抓住时机,采用了“登门槛”策略,和他共同商量制订了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本周内坚持早起两次,以后慢慢增加天数,直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为了巩固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我把小杰每次可喜的进步都拍成照片或视频,通过微信发给他的父亲;同时,也把小杰父亲反馈的视频发给小杰,鼓励小杰坚持不懈。就这样,微信架起了留守学生与家人的联系桥梁。
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类家长“护犊心切”,不论学生犯什么错,总是对学校、对教师横加指责。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家长:每次来校,无论孩子问题大小,总是对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发泄不满,甚至发话说都是学校没教好,要学校负责,否则就去告我们,让我们吃不了兜着走。家长的蛮横导致了该学生我行我素、问题频发。我在一次次努力无果后,迫使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对策。我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该家长事业有成,开了一家公司,手里有钱,人脉广。我决定由此入手,巧妙疏导,解决问题。在一个周一的上午,我和学校就业办主任来到他的公司拜访。就业办主任真诚地说道:“张总,我校准备组织举办成功人士大讲堂,聘请您到校开展一次讲座,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辅导一下就业的问题,您方便吗?”只见他听后迟疑了一下。我在旁边趁机说道:“您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宝贵经验。您若愿意与学生分享這些经验,将对孩子们的未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我和招办主任的不懈努力下,他最终答应了下来。但是他提出,需要学校出面帮他把把关,修改稿件,还要帮助他制作一个课件。我们愉快地答应了。在随后的修改稿件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们由最初的谈论讲话稿,慢慢地拓展开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无疑成为我们探讨最多的话题。不知不觉中,该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了理解,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表示支持。这样,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学生的教育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