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是“学校”还是“教校”?

时间:2024-05-07

刘景忠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去上学了。孩子上学的地方,过去叫“学堂”,后来叫学校。从字面来理解,学堂也好,学校也好,都是孩子学习的地方。其他的一切,诸如校长、教师、教工、校舍、校园等,都是因学生、因学习而存在的。很简单的道理,似乎无须赘言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去过不少职业学校,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给我的感觉,在大部分学校里,学生就是来接受管理、接受约束、接受培训的。全社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即适龄青少年如果不来学校,过早地走上社会,就一定会学坏。因此,初中毕业后无论孩子是否情愿,都必须到学校继续学习。所不同的是,上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是需要凭优异成绩来说话,达不到高中要求的,就自然成为中职学校的生源。不到学校来,孩子就一定变坏吗?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和学校教育平行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吗?九年或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是不是人类又一次地自以为是?另外,从校园环境的角度看,多数职业学校的建筑布局、美化绿化、道路设施等,首先是为管理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服务的。仅举一例说明:许多学校建设得像花园、像公园、像盆景,雅致漂亮,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就是没有一处学生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更没有一处学生可以随意玩耍的地方。草坪不能践踏,体育馆不开放,大礼堂不开门,电梯先让教师用,学生社团没活动场地,心理咨询室空间狭小,校园无线网不对学生开放,等等。

因教育孩子而出现的学校与因孩子必须上学而产生的学校,这两者之间如果不细究是很难看出差别的。但如果细究起来,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前者,学校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地方;后者,学校是学生“被教育”“被培养”的地方。前者会顺应学生成长而实施教育教学,后者则是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规定,必须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反映到课堂上就会出现:前者以学生为中心,“怎样学就须怎样教”(陶行知语);后者则是“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同前)。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著名的三点论:“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前两点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名言,第三点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好的先生“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的。第三点虽然不为大家所熟悉,但在我看来,却是比前两点都重要的。因为教师如果不是“学而不厌”,那就注定做不到“诲人不倦”;没有诲人不倦的教师队伍,也就不可能“教学生学”了。

是“学校”还是“教校”,这是个问题。每一所职业学校,每一位职校教师,不妨对照陶行知的“教学合一”自我检点、自我审视一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忘却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但不能拋弃“教学合一”这样的教育真经。

(注:《陶行知教育名篇》,大师背影书系,陶行知著,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责编 王鹏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