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董卿 通过阅读,爱上朗读

时间:2024-04-24

梁伟

这一次不同,她首次担当制作人的节目点燃了观众心中潜藏的阅读和朗读的热情,于是,她决定出书,因为图书能进一步将这种愿望和热情延续下去

2017年2月,《朗读者》节目开始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董卿在这档文化情感类节目中有了新的身份——制作人,节目用最真挚的访谈展现了最平实的情感,用最经典的文本体现了最感人的阅读,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值得铭记的文字和值得聆听的声音完美结合,从第一期的“遇见”,到接下来的“陪伴”、“选择”、“礼物”……几乎每一期节目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

当然,这档节目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节目播出三个月以后,在豆瓣网评分最高达9.5分,连续数周位列豆瓣综艺类节目推荐位第一。

节目火了,众多出版机构找上门来,希望给《朗读者》出书,其实,这么多年来,不少出版机构都希望和董卿合作,给她出版一本自传,可是每一次董卿都婉言谢绝,而这一次不同,她首次担当制作人的节目唤醒了那么多人心里的朗读愿望,点燃了观众心中潜藏的阅读和朗读的热情,也激活了普通老百姓通过读书提高修养的文化诉求。

董卿说:“这一点让我意外,也让我欣喜,之所以决定出书,是因为图书能进一步将这种愿望和热情延续下去,并能够更持久地满足百姓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不仅能够确保图书品质,也能够进一步擦亮‘朗读者的文化品牌。”

在各方努力下,8月13日,《朗讀者》新书见面会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这一年多了一些新的头衔,制作人、主编,说明我在一些新的领域做了一些努力,做了一些尝试。做这个节目的制作人,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酝酿和准备;做这本书的主编,我和人文社最优秀的团队努力了将近三个月。但是,真正能够走到这个舞台上和大家见面,我用了23年。”董卿说。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2015年7月,董卿结束访问学者的身份从美国回到央视,复出的她多了一个身份——母亲。

王宁问她:“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做了母亲?”

她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不然就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人对“永远”这个词是有敬畏的。这个40岁的女人,在拥有了事业、爱情后,渴望做一名母亲,一切都刚刚好。

初为人母,她所有的时间都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与平庸,孩子的完全依赖,让她有点千头万绪的忙乱。她需要平衡,因为她不愿做全职妈妈,更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世界只有孩子。

主持人的工作忙起来总是昏天暗地,有时为了工作,最长两周见不到孩子,在工作与情感中难免陷入两难。好朋友告诉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卿想得很通透,孩子也成了她新的动力。她说:“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侯,对我有爱、有尊敬。”

就这样,董卿投身于《朗读者》的筹建中去,这一次,她的身份是制片人。

对董卿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主持人曾有的套路与经验已不足以协调与驾驭一个新的团队,过去不需要考虑的各种杂事也纷涌而来。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这是她形容《朗读者》初期筹建的状况。她时常处在绝望的边缘,失眠焦虑,但是天亮后,她依然微笑着出现在办公室,告诉同事们选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那一刻,她努力又坚韧。为什么?她笑着说:“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止步不前。”

所以说,2017年的董卿,2017年的《朗读者》红透荧屏,是必然的!

与大多数综艺节目“全明星阵容”不同,《朗读者》拼的是内涵和文化魅力。比如第一期节目的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应该说是第一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却引起了最多的关注和赞赏。正如董卿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觉得大众并不在乎是否熟悉这个人,而是看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共鸣。许老先生的可爱、执著、情难自禁,真的是打动了无数人。”

确实,文字的魅力,在于它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没有故事的支撑,所有文字的影响力也都会相形见绌。因此,舞台上朗读者的故事其实比朗读本身更加重要。所以,当我们看到柳传志在舞台上讲起自己小时候没有当上飞行员而流露出不甘,再到他讲起自己的儿子女儿,以及最后他朗读着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那一刻,相信在所有观众眼中,他已不再是商界大佬,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

让名人在观众的眼中去掉光环,以最平凡的状态示人,这样低姿态的展现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反而更容易去接受他们的故事,愿意感受他们的真实想法,进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大概就是《朗读者》和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止于名人,更关注每个普通人的情感表达,为了记录普通人最真实的状态,节目组也把“为TA读”活动从线上扩散至线下,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设立了流动的“朗读亭”,有兴趣的路人都可以走进朗读亭给心爱的人录一段朗读,这也将成为节目的必要补充与延续。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这就是《朗读者》所要表达的真正价值。

“现象级”电视节目同名图书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朗读者》,其制作团队堪称顶级配置。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分别作序,全书共收录70篇访谈,恢复部分因节目时长被剪掉的精彩访谈;同时对94篇文本进行全段全篇扩充,甄别版本、校订节选内容,还增加了朗读者小传、名家点评。endprint

图书走向创新之路,首次尝试使用AR技术,实现了文本与节目视频的无缝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电视节目与图书互动的新路,为传统出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沉浸式、立体式的阅读体验,因而更接地气、更贴近读者,也更与时俱进。读者只要下载“朗读者AR”客户端,扫描书中的任何一张图片,即可让静态的图文书变成一部“可移动的活电视”,观看近1000分钟的视频片段,体验观看视频、聆听朗读与阅读文本的完美结合。

铁凝在序言中说:“《朗读者》中出现的文本,很多是经过漫长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即使是出于今人之手的篇章,此前也多已在读者间广为流传。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当得起‘经典二字。……它能够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的代代传承之中,把种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

许渊冲在序言中写道:“《朗读者》选择的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朗读者》的出版,以一种新的形式把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质量的经典作品又传递给新的青年一代,让我国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会爱上《朗读者》,爱上朗读,爱上阅读。”

对于这本书的问世,董卿表示:“我以为《朗读者》会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想到出生时满天星光。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要敢于重新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我们希望《朗读者》这套书能焕发出一种力量,将朗读和阅读的魅力辐射到更多人身上。”

对话董卿——

“这是我前半生获得的最高一级的头衔”

《中华儿女》:从主持人到制作人,一档全新的节目,整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

董卿:做一个节目确实很艰苦,那个过程难以想象。我有一把蓝色的小镊子,以前是用来拔眉毛的,过去这一年我用来拔白头发。我做了这个节目之后,熬夜、策划、录像、后期……完全是无休止的,可以说我见过北京城后半夜各个时段的样子,两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正因为这样,白发横生。特别有意思的是,早上醒来一看,两寸长的一根小白头发生生在这儿,特别安静、特别倔强地告诉你,它是身体派来的使者,身体不爽,你不能这样。但是我必须这样。这就是做节目的辛苦。

《中华儿女》:从主持人跨界做图书主编,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于你来说,最艰难的是什么?

董卿: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么辛苦,我以为有了出版社,自己就是提供一些素材的支持,但是我这个人是经不起别人对我的信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跟我说,“董卿,你将是这本书的主编”。我当時心里就咯噔一下,主编,这是我前半生获得的最高一级的头衔。5月份节目结束之后,6月份我有20多天的假期,我已经跟郎昆总监请了假,后来就被图书编辑的工作占了。我每天早晨抱着一堆书稿出门,去图书馆看这些书,几十万字的稿子需要一点一点看,我终于知道做出版社的编辑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

《中华儿女》:对于特别较真的你来说,研读书稿是不是很痛苦?

董卿:研读书稿的时候会掉眼泪。为什么我会落泪?是因为我出书的时候有一些犹豫,既然节目已经很成功了,咱们有没有必要出一套书。

我经常一个人去上海图书馆捧着书,有好几次,因为出门忘记带身份证,有人把我拦下。我以为自己能够仗着这张脸混进去,可那时的我素面朝天,看上去特别焦虑,我想用上海话说自己是上海人,结果根本没人搭理我。我把头发捋了一下,拿出标志化的声音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带身份证。他们或许被声音震到,会突然回头看你。读过书的人还是不一样,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是相当正经、淡定的,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说,“你进去吧”。这是很有趣的插曲。

《中华儿女》:这样一本同名的书,会不会让原先的观众没有新鲜感?

董卿:是,我也有疑惑,有必要出同名的书吗?但是出版社肖总他们很坚定,从他们多年从业的判断来讲,认为有出书的价值,这点首先坚定了我的信心。其次,《朗读者》是从哪儿来的?《朗读者》看似是邀请了各行各业有特殊成就、有特殊人生经历、有特殊人格魅力的人来到这个舞台上,但是在他们的背后,或者在他们讲述的后面是什么?就像铁凝主席序里面写到的,是辽阔的、深邃的、纯粹的文学世界,没有人类最宝贵的文学的财富就没有《朗读者》这个节目。所以既然我们是从那里来的,我想在电视呈现之后,应该让它回归于文字,以白纸黑字的面貌再一次与所有热爱它的观众和热爱阅读的读者见面。

《中华儿女》:《朗读者》第一季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爱,在第二季会尝试哪些变化?

董卿:十多年前,郎总把我招到综艺频道,他就跟我说,“董卿,你记住,电视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多年之后当你回过头来看,再成功的节目总是会有一些让你觉得还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我们在做《朗读者》第二季的筹备,各个方面都希望有所提升。如果说第一季有遗憾,觉得有点对不住全国各地走进朗读亭的热心观众,他们是带着最诚挚、最诚恳的心,有时候排队几个小时,进去读三分钟。因为节目时长的关系,呈现的很有限,我放不下这些观众们,我想象他们在排队的场景,寒冷的冬季,炎热的夏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排队的照片,我只期望着天气能够好一点。我们电视人,可以为了自己的节目受苦,但是你们爱我们的节目,不能让你们为了我们受苦。所以我们会在未来把朗读亭这部分素材重新剪辑成新的节目,让它在电视屏幕上,甚至包括在网络上能够传播。当然,第二季的朗读亭也会升级。

责任编辑 王碧清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