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 学习活动是习得知识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活动成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优秀吸引的儿童积极学习生活”倡导的持续激励的爬坡式意向性活动十分注重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努力对活动进行整体建构,找准学生生长点,采用活泼生动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与伙伴轻松快乐的合作中不断进步,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 持续激励;活动经验;活动需求;活动效能
心理学通常将学习定义为“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但个体的行为潜能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需要通过活动将其挖掘出来。[1]活动对应的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优秀吸引的儿童积极学习生活倡导的持续激励的爬坡式意向性活动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活动。它是激励机制下,学生与其伙伴不断参与体验,循着各自的生长路径努力向上的活动。这种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具备生长的可能性,从原点到远点,持续发展。”
下面以笔者学校开展的“朗朗有声”诵读活动为例,谈谈如何来设计这类活动。
一、体察儿童的阅读经验
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等,审视学生现有的经验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找到其生长的关键节点,整体建构生长路径。
“朗朗有声”诵读活动十分关注学生阅读的原生状态,即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素养。
第一,在阅读材料的层级选择中感知儿童的阅读基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理解、思维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阅读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充分了解这些特点,精心筛选、统筹安排,使得阅读活动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
如“晨读午听暮诵”活动在材料选择时,低年级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谣为主;中年级以富有情趣、意境优美的古诗为主;高年级则以隽永动人、意蕴丰富的经典诗文为主。即使同是古诗,所选也各不相同。例如,吟诵积累“月亮”主题的古诗,低年级是《古朗月行(节选)》,中年级是《鸟鸣涧》,高年级是《春江花月夜》。材料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尊重了儿童阅读经验,又体现了阅读能力层级发展。
第二,在阅读活动的序列定位中发展儿童阅读素养。如上图所示,“朗朗有声”诵读活动在设计时分为“活动设计”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希望通过“标识型阅读经历”“展演型诵读场景”“卷入型赏读论坛”“挑战型探读体验”序列活动,使学生在“积累与记忆”“理解与感受”“表达与运用”“综合与创造”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这些活动从一开始刻意设置的阅读经历到最后自发的探读体验,从发现和赏识优秀,卷入和研习到内生和焕发优秀,[2]都遵循优秀吸引的生长路徑,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五年级有个班在“经典快闪”表演结束后,学生对送别类的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掀起了研读热潮,学生纷纷走上讲台吟诵、赏析,有的还自行创作脚本,协同伙伴共同精彩演绎。在分享交流、碰撞融合中,个体优秀衍生到群体优秀,学生的阅读素养切实得到提升。
二、洞见儿童的阅读需求
阅读需求是阅读的动力源泉,有了阅读需求,才会有阅读目的,从而形成阅读动机,产生阅读行为。
“朗朗有声”诵读活动力求尊重儿童立场,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在活动开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需求下的经典引领
在文化丰富的当下,儿童可选择的书籍种类越来越多,网络小说、动漫故事等层出不穷。再加上不同年龄、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儿童不同的阅读动机和目的,阅读表现出多样性。儿童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可塑性强。教师可依据这一特性,在阅读活动中注入经典,利用优秀阅读者的力量和经典文学的影响力来引领。
如笔者学校组织的“晨读午听暮诵”活动所选的内容都是经典的诗词和散文。沙龙讲坛选择的是“苦难与成长——《草房子》读享会”“走进乌丢丢的世界”等主题。
(二)多元性需求下的致用驱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多种媒介阅读已成为主流。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阅读呈现多元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儿童阅读自然不可避免地涉及互联网。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阅读更具实效。
笔者学校每周会向学生推送“声声动听”栏目的节目,这些节目是由一些爱好朗诵的老师录制上传至网络平台的。学生都特别喜欢,甚至会有些小期待,因为每次听后都会设置一些小任务让他们挑战。这些任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任务深入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发展性需求下的欲望激发
读者内心都有一种潜在的阅读欲望,故阅读不会固定于某一方面,也不会满足于某一要求,是随时变化的。阅读活动中必须适时激发读者潜在的阅读欲望,使其阅读。
如在“阅读地图”活动开展中,学生每过一段时间会就阅读内容绘制图表,梳理信息,当发现自己的阅读足迹越来越广时,内心便产生更多的阅读欲望。阅读到一定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图表、信息的分析整合,通过思维碰撞,学生内心生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和研究。随着学生阅读需求的不断发展,学生眼中的阅读地图已不再简单,它反映着种种文化现象,这样的阅读更能凸显内涵。
三、丰富儿童的阅读形式
阅读是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一味地让儿童去阅读,他们肯定会觉得乏味无趣。因此,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丰富儿童阅读形式十分必要。
“朗朗有声”诵读活动努力探究“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元化阅读形式,打造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交互的层叠式阅读展示场。
(一)强化思维,读讲结合,阅读有深度
讲述是对阅读对象感知后的个性表达。如果说阅读是思维的整合,那么讲述是思维的创造。相比于阅读,讲述更具思维力。阅读与讲述紧密结合,在阅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深入探究,在表达中提升阅读水平,使儿童阅读走向深度。
“朗朗有声”诵读活动在每个年级开展“共读一本书”时,每班都成立了小讲坛,让学生上台讲述“我的阅读收获”,有时教师设定好主题,有时主题自定。学生依据主题从吸收内化到辩证思考再到大胆表达,在此过程中必须反复阅读,对内容了然于心;不断思考,产生问题或想法后再度阅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另外,小学生渴望与同龄人相处,对同辈文化的遵从已成为小学生急剧转变的追求。[3]让讲述人登上讲台分享,把学生置于同辈文化的氛围中,分享学习成果,既能让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良性影响,形成“阅读圈子”,学生在与伙伴互读互研中,阅读逐渐精深。
(二)发挥想象,读画互通,阅读有美感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绘画,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感情。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儿童基于文字想象,用鲜活的画面表达对作品语言、情感及意境的感受与理解,能涵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使阅读更具美感。
如在“共读一本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读《中国民间故事》时,教师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绘制连环画。首先,一页页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会让学生潜心阅读,选取故事主要情节;其次,依据文字,展开想象精心构图;最后,提炼情节,配在图画旁边而成。学生在整个绘制过程中积极地读、思、画,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美,体验阅读带来的美感。
另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晨读午听暮诵”中积累的古诗进行联想,给诗配画,将作品粘贴在灯笼上,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艺术的再创造中,学生进一步领悟诗文的言辞美、意境美。这样的美感已不再停留于表面,它直抵心灵深处,闪烁在对真善美深刻体验的无限张力之中。
(三)具身体验,读演相比,阅读立体化
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深受教师喜欢,时常出现于课堂中。新课标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学生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4]将阅读与表演互相联合,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肢体形态,全身心投入情境中,具身体验。一个个文字在学生心中便有血有肉,立体起来。
“朗朗有声”诵读活动每两周会进行一次“经典快闪”表演,学生通过诵、唱、舞蹈等多种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有班級表演《游子吟》,既有深情的诵读,又有优美的歌舞,还有生动的情境表演。学生身入其境,精彩演绎中更真切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字的意义,体验到了古诗词的意蕴。此时,在学生心中,一首诗不仅是一种情、一幅画,更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丰腴而立体。
四、存续儿童的阅读效能
伙伴是所有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渴望有伙伴,喜欢与伙伴在一起学习。在相处中,一些志同道合者还会互相吸引、聚合。阅读活动就可利用团队合作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存续儿童阅读效能。
(一)优秀带动
“‘优秀吸引的儿童积极学习生活”主张,努力构建一种群体学习的积极场域,为“优秀”创造一个人人都可以看见的敞开式机会,让潜在的、普通的“优秀”充分展露分享,吸引其他同伴主动靠近,促成新的“优秀”生成,以个体优秀带动群体优秀。
(二)项目共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创造想象、和美共进的一种学习。
在阅读活动中有些项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如有班级表演《雨铃铛》,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擅长写作的,撰写脚本;朗诵能力强的,动情吟诵;善于表演的,演绎情境;喜欢唱歌的,深情演唱;最后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合作共建,让活动成效更显著,让活动更具魅力。
(三)成果分享
在阅读活动中,阅读效能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成果来展示。阅读成果展示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阅读交流和沟通平台,在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了阅读活动的持续发展。
一般阅读活动都是静态展示,而“朗朗有声”诵读活动更指向于动态展示。学生共读《中国神话故事》一书后,准备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分享阅读成果。小组内依据每个成员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思维层次进行分工合作,撰写文稿、排版设计、书写美化,除了这些幕后设计者,还有台前分享者,负责把他们的手抄报“推销”出去。加入分享者“推销”互动环节,动静结合,阅读交流生动而深切,阅读影响广泛而深远。
总之,学习活动是习得知识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活动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发展,持续激励的爬坡式意向性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对活动进行整体建构,找准学生生长点,采用活泼生动的激励机制,激发每名学生主动参与,在与伙伴轻松快乐的合作中不断向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肖薇.基于专家任务模型的学习活动设计[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 凌红,许惠芳.优秀吸引:儿童积极学习生活的惯习养成[J].江苏教育研究,2019(11):35-38.
[3]徐定华.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4]王慧琴.课堂创意表演要皈依语文本体——虞大明老师《共有名字》教学片段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1(18):54-55.
[作者简介]华敏娜(1977—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