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长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不断融合,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课堂中仍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引导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从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和评价性入手,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力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 生长教育;提问;策略;课堂教学
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论”指出,生长教育要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上课过程中会发现活跃的学生是少数,但是他们的声音、思想会慢慢地在教室里蔓延开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会导致部分反应慢的学生丧失思考能力,等着“通用”答案。为了帮助这部分认知能力较弱、无法快速分析教师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提問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以在课堂上提问为例,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提问方法,才能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日常教学中,受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只有部分学生会踊跃回答问题,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不断下降,思考能力会逐渐弱化。
(二)教师的引导不足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每个学生都想展现更好的自己。但是身处教室这个大环境中,总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做到既精准又完整,而有些学生站起来后由于缺乏自信,只能“蹦”出一两个词语。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思考,答案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表达方面还不够完整和流畅。这时,同学往往会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导致这部分学生自信心不断下降,慢慢地退出了回答问题的行列,不再思考,只是等着其他同学或教师给出标准答案。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要适当抑制那些有强烈表达欲的学生,引导他们先倾听再表达,在倾听中对语言进行二次整理,从而更好地表达。这样做不仅可以给其他学生预留反应时间,而且培养了这部分学生的语言梳理能力。“无论什么答案都是思考的结果,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你可以不赞同,但希望你能安静听完他们的表述并认真思考,然后再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补充、修改。”教师在一次次的引导中发现无论是那些思考时间较长的学生的回答,还是早已准备好答案的学生之后的讲解、补充、修改,都会使整个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也会让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像“挤牙膏”,没有完整的答案。学生对于问题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躲在课本后面,低着头专注自己的事情。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整体氛围低沉。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选择基础较好或表现活跃的学生直接回答问题,这样无疑会把班级里的学生推向两个极端,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扩大课堂提问的范围,问题难度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设计,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一些只需从文中提取、搜寻信息的简单问题,可以找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回答,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总结、概括类的问题,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当然,如果这部分问题有基础稍弱的学生愿意尝试的话,一定要给其机会。在这类学生表述之后再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一方面给了这类学生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其他学生补充思考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可以活跃全体学生的思维,加深所有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达到全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目标。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问的合适程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界定,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太简单的问题没有提问的价值。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经常先把中心思想告诉学生,再问学生“是不是这样?”“对吗?”等问题。这种强行把答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无法真正带动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更无法提高理解能力。所以,在启发式提问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不断拆解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师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提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基础较好的学生立马举起手来,但还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将问题拆解为:本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概括?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会怎样表达?听完同学的总结,你觉得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教师适时的提问、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三)课堂提问要有评价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后,可能出现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评价学生答案的现象。另外,教师只关注答案而不重视学生回答思路的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课堂风格、班级情况及授课内容选择灵活的评价形式。例如,可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任选其一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评价的形式,又尊重了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应在此框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另外,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给学生提升的空间,不能局限于当前的问题,而要激励学生持续思考、探究,并及时引导,给出正向评价。
三、结语
现代的“生长教育观”与“儿童种子观”一脉相承,站在“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立场上开展教学。教育是一个培育生命的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产品的过程。育人不仅是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评价性。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投入学习氛围中去。教师应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建立其自信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宋翼(1996—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