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信息融合的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4-05-07

凌菲 陈世勇

[摘 要]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真正达到提质减负,成为新的研究点。文章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基于信息融合的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通常有课前线上预习、课中分层混动、课后复习建构三个主体环节,辅以精准评价促发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以提高初中數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信息融合;混合教学;初中数学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各方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学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本文正是基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思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文的信息融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多种信息技术平台的融合,如网络通信、多传感系统、大数据、智能系统、数字资源等技术的融合;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即教育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环境中,而要嵌入学习系统中,需要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

一、课前线上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前线上预习是指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与信息化平台及数字资源的支撑下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主动去学习、建构,这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具体体现。课前线上预习是本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为课堂精准教学奠定信息基础。

(一)确定教学起点与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就是从确定教学起点与教学目标开始的。教学起点要定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最近发展区,而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情做出相应调整。既不能低到没有挑战,也不可以高到离谱,从教学起点搭三个至五个台阶就够得着就比较合适。

(二)准备数字资源,上传资源

教师根据学情,针对重点概念、新知迁移路径、学习难点、易错点,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PPT、检测试题等数字资源,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支撑。然后,教师提前上传准备好的数字资源,供学生课前线上预习。

(三)阅读教材,线上观看资源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开手机等电子设备,进入班级课程,观看教师推送的课件、微课,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学生理解、内化预习内容

学生边观看微课,边思考理解教材,一时不明白的,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在讨论区与同学或教师交流,解决困惑,内化所预习的内容。

(五)线上检测

学生在线上独立完成检测,检测预习的效果。线上检测模块有倒计时设置,学生在限时“应急”状态下,精力相对集中,一气呵成,完成检测的效果比在散漫状态下要好一些。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提出问题

智慧平台自动批改,错误的以红色显现,学生对做错的试题进行再思考,思而不得,则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上传至课程空间的“问题反馈”。

在该模式中,每个学生都进入预习环节,在教师提供的导学单及数字资源的支持下,在智慧平台上进行深度预习。学习内容多媒体化,且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多次重复,可适时暂停,还可在线上展开讨论交流,及时检测,智能评价,并把问题和困惑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预习形成了一个闭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二、课中分层混动,任务驱动解问题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本环节采取线下线上混合模式,相互补充,智慧平台根据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动态分层分组、展示评价,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线推动师生面对面互动,释疑解惑,解决问题。

(一)问题情境导入

根据课前预习环节收集到的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导入环节。问题情境与学生之前的思考难点相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近,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投入课堂的积极性,且极大地减少了无效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项目任务驱动

教师在问题情境和教学目标之间精心设计“台阶式”任务,任务前后相互关联,有难易分层,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有利于不同学习基础与水平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发展任务,体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成功与喜悦,逐渐增强自信心。

(三)分组合作

智慧平台根据预习检测的情况,将学生分成A、B、C、D四类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人至6人,成员的水平接近,这样就可以选择适合小组水平的任务去合作探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质小组合作完成适宜的任务,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且本模式采取的是智慧平台动态分组的方式,可能前一天与后一天的组别类型都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数与代数”内容时表现弱一点,被分到C组或D组,而在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时,则兴趣和水平较高,被分到B组或A组,体验“优秀”的感觉,自信心会有所增强。这样就避免了“固定分组”给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上“贴标签”。

(四)探究发现,理解运用

每个小组拿到自己的项目任务,学生对任务进一步“逆向”细分,分析完成每一步任务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或方法的支撑,从已知经验中如何迁移到当下节点。学生在回溯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补齐“学习来路”的漏洞,不断发现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深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而新知在探究中慢慢生成。

学生经历了探究发现后,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内化,把所得知识与技能运用于“顺势破关”,一步一步完成任务。

(五)课堂检测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检测是必备环节。教师必须留足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包括实践操作和知识测验等形式。对于实践操作,现场动手,现场展示,即时评价;对于知识测验,则通过智慧平台,学生在线作答提交,智慧平台会自动批改,智能统计,横向、纵向多维度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和得分情况。教师一目了然,即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还有哪些困惑,为教师精准解惑和评价提供大数据支撑。

(六)教师行为

1.组织调控。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不再从头讲到尾,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分组,组织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调控课堂秩序,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2.启发引导。教师也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苦思不得时启发思维,在学生思考未果处引导思路。新知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探究建构所得,而不是由教师告知灌输的。

3.精准解惑。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按照教案预设从头讲到尾,而是根据项目任务驱动主线中学生探究、师生互动所出现的问题精准解惑,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与效率。这是宝贵的生成,是新知识的生成,是学生生命的成长。

4.展示评价。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其学习感悟或作品,学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数学建模、一题多解、特殊方法、思维可视、原题改编、问题解决方案、创新方案等。同时,给予多元评价,让学生评价,学生评价自己,教师评价学生,既有结论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导向都是激励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而不是唯分数是从、给学生贴标签。

三、课后复习建构,融会贯通固素养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课后及时复习,效果会更好。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就是把看似零散的知识按一定的结构组建成模型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都会得到升华。所以课后复习建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复习,将知识内化;二是要将知识进行建构,把课本知识放在整个课程架构中,让课本知识成为后续课程知识的种子,让知识再次生长。

(一)教师精心设计作业

教师设计作业要坚持“优质、分层、适量、多元”原则。作业要紧扣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联,考查“知识→素养”主线清晰;作业要分层,难易有梯度,注重思维变式,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都有收获;作业要控制数量,考虑层面的覆盖度,不能简单重复,一般来说,单科书面作业控制在20分钟以内;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手工、生活实践、阅读、社会调查等作业。

(二)学生复习梳理,完成分层作业

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课后先对预习、课堂教学所获进行复习梳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然后在智慧平台课程空间选择与自己相适宜的分层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并提交。对于实践操作题,可以录视频上传或在实验室完成。

(三)教师线上批改作业,做好评价

教师及时在线上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做好学习评价,记录在学生的课程空间,作为学生综合成长档案的内容。评价既要有对学业结果的评判,又要有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引导学生发展。

(四)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智能推送

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线上辅导。对存在共性疑难的,教师可以制作难点破解微课,发送给相应学生;对个别优秀学生的高难度问题,则点对点辅导。还可以利用智教平台资源库,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智能推送与错误点类似的试题给学生,帮助学生二次训练,完全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

(五)学生反思建构

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态度、学习收获,结合预习、课堂探究、作业及教师辅导情况,归纳总结,把该课程内容安放在学科知识架构的合适位置,明晰其所处地位及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懂得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及意义的建构。

四、破除唯分数论,精准评价促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教师要破除唯分数论,通过“大数据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精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可以生成学生个性化评价报告,存入学生综合成长档案,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规划,改善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效果。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开展个性化辅导提供精准依据。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融合的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课前线上预习、课中分层混动、课后复习建构、精准评价促发展,形成一个循环闭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突出学生主体,以问题为导向设置适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学生思维向上延展;翻转教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及时准确采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障碍及学习效果等信息,精準教学,辅以发展性评价,落实从知识升华为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韩方廷.防疫期间初中数学线上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4):13-16.

[3]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