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徐民 丁莉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单靠学校或者家庭无法完成育人这一伟大工程。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形成教育合力。只有积极探索,构建合力互信的家校共育体,才能更好地培育人才。文章从家校制度设立、家校文化构建、家校资源整合三方面阐述打造家校共育体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共育体
一、家庭与学校育人途径的融合
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虽然是教育领域中不同的两条线,但都围绕着教育的主体——学生。家庭养育要求家长不仅要“养”,而且要“育”;学校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者不仅要“教”,而且要“育”。虽然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途径上存在差异,但是在育人层面,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
(一)建立并完善家校育人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培育制度是家校合作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建立、健全家访、职业教育展示等活动细则,组建家长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和学生会等团体;细化学校、家庭的育人职责,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的家校育人制度让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做到有制可循、有度可量,为建立合力互信的家校共育体提供了可能。
(二)开展家校育人活动
家校共育的进一步融合,要求学校和家庭在建立健全育人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具体、可落实的家校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固定家访和不定期家访活动。固定家访是以“千名教师访万家”主题为依托,学校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家访。不定期家访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与家长取得实时联系,不定期汇报学生在校的阶段性表现。再如,学校可以开展“职业教育展示周”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加。通过这种展示活动,家长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观看学生的才艺表演,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校园开放日”活动,届时,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向家长全方位地展示。在“校园开放日”当天,家长可以全面体验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以此增进对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在校生活的了解。同时,学校也能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改进。
学校以活动推进制度的落实,以真诚育人之心换取家长的信任。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推进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为合力互信的家校共育体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与学校育人理念的融合
常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理念,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同样,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生活中的体现。因此,家风与校风的融合,为构建家校共育体提供了抓手。
(一)打造具有“家文化”特色的校园
家庭是学生温暖、幸福的栖息地。在求学阶段,学校也是学生休憩的港湾。因此,把家园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中,打造具有“家文化”的校园,有助于构建家校共育体。学校可以开展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从理念、观念上亲近校园,融入校园。学校还可以举办“最美家风”系列征文活动,或组织相关演讲比赛,将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校与家庭育人观念的交流。
(二)引入家风家训,丰富思政课程内容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强化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基本要求。学校可以以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为契机,将优质的家风家训与学生德育相结合。笔者学校有名学生在“我是最美家风践行者”的演讲比赛中提到,他的家训是“爱人”:珍爱家人、关心友人、敬畏高人、善待路人。演讲中,这名学生还讲述了自己与家风有关的故事和经历,让现场听众动容不已,深受教育。基于此,学校吸收了这名学生的家训——爱人,并以“爱”为切入点,进一步开展以“爱的表达”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程,课程围绕“爱祖国”“爱学校”“爱家庭”“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等主题展开。在“爱祖国”思政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和家长一同关注祖国的发展和变革,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在“爱父母”思政活动中,学生通过帮父母洗衣服、做饭,以及给父母写感谢信等形式,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将家风与思政相结合的育人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一)鼓励家长走进课堂,分享经验
家庭和社区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如果学校能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那将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例如,学校可以让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经验感悟。学生家长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如单位骨干、先进工作者、成功的创业者等。学校可以尝试邀请并鼓励家长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工作中的艰辛与困惑,分享工作中的成功与喜悦。他们的分享,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这样的分享既新鲜又接地气,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重视跨代教育
跨代教育是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熏陶,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教育模式。跨代教育虽然容易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等因素被忽视,但其中蕴含的育人核心是不变的,是应该被重视的。为此,学校可以尝试进行跨代教育,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创造优越的跨代教育环境。社区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中老年党群服务中心等,都蕴含着不少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将老年大学的实践课程与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相融合,推进跨代教育的落实。面向老年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為老年人开设公益课程,如学生可以教老年人使用微信、拍摄短视频等,让老年人感受科技的进步,体会不一样的快乐。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举办“老少共学‘十九大’”“老少同乐过端午”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老年人身上学到生活的智慧,领悟老年人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跨代教育让学生和老年人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在这一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受教育,而且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极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总之,教育既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配合,也少不了学生的自我要求、自我提升。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参与方凝心聚力、协调一致的结果。学校构建合力互信的家校共育体,就是要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的强大力量,培养出让家庭满意、社会认可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志彪.融合教育:家校合作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反思[J].教育视界,2019(9):69-71.
[2]刘国雄,尹帅.家校对话,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9):72.
[3]吴晗清,赵芳祺,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J].当代教育论坛,2020(1):80-86.
[4]车文娣.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20-21.
[5]卢红伟.家校共育图发展 多方合力赢未来——共生共长、五位一体的中小学家校共育策略[J].江西教育,2019(Z2):60-62.
[6]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7] 吴欢.家校互通 携手共育——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87):59-60.
[作者简介]徐民(1974— ),男,江西奉新人,江苏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丁莉(1973— ),女,江苏吴江人,江苏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