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智 田慧

[摘   要] 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高职院校实现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现代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要构建适应二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校院(系)职责,健全约束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绩效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实现院(系)成为重要“办学”主体。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目的是推动职业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如何有效实施二级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来探讨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二级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目的在于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理顺校院(系)的职责,以利于学校稳定发展为前提,根据职责的需要赋予院(系)一定的权力,逐步实现院(系)成为重要“办学”主体。

从高职院校组织体系来看,院(系)是学校下属的二级教学单位,实施二级管理,管理主体由校级部门转变为院(系);学校下放管理权力,赋予院(系)相应的人财物自主权,通过调整学校及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增强院(系)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学校特色办学,全面发展。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属于决策管理层次,行使宏观管理权,主要负责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职能部门行使日常教学、科研、经费管理等权力,对院(系)进行指导与监督;院(系)属执行层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设置、教师招聘、岗位设置、绩效分配等方面行使一定的自主权,同时接受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二、实施二级管理的意义

(一)基于现实管理诉求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规模基本达到1万名学生左右,教职工平均在500人左右,规模大的高职院校甚至有2万余名学生,教职工超过1000人,万人高职、千亩学校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新常态,实行二级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实行二级管理降低了管理难度和工作强度,院(系)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专业建设,开展各类活动,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二级管理,院(系)人财物等资源可以调配优化,可以利用系部专业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共享创新收益;可以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训资源,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高职院校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内涵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路径。实行二级管理,能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从而调动院(系)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专业建设,激发办学内生动力,释放办学活力。

三、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部分高职院校在二级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出现责权不明晰、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和方式把握上出现偏差等问题,使得二级管理体制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科学合理构建二级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认识二级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改建而来,基础差,底子薄,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但体制不完善、执行力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其次,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发展存在局限性。第三,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认可度、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基于以上现实,高职院校在二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急功近利,生搬硬套。

(二)明确二级管理各层级责权

实施二级管理,学校和院(系)权责划分至关重要,应突出协调、监督、服务职能,逐步把院(系)构建为可自主发展的“主体性”二级办学实体。学校层面应侧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适时制定、修订相关制度文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监督职能;院(系)主要在专业设置、岗位聘任、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履行职责,并享有相应的权益。职能部门需要转变管理和服务职能,要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教育方针政策,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保证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和学校目标管理的实施。在职能部门与院(系)关系的处理上,职能部门主要是对院(系)开展业务指导和协调,不能越俎代庖。

(三)科学设置二級管理目标

高职院校在实施二级管理时,要突出最需要实现的目标。学校应积极推进优质校和高水平院校建设,制定具体的质量标准。二级院(系)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共同负责的体制机制,完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结合具体的专业特色和师生资源条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院(系)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思政教育和培养有专业特长的人才,人事方面主要是人员的录用、聘任和考核工作,财务方面是财务内部管理和预算执行等工作。

四、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一)健全约束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及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的职能,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二是强化监督制约。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教师评价考核办法等,从制度上规范管理。三是实行校务和院务公开。学校通过职代会、教代会,让教职工充分知晓涉及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院(系)制订考核与津贴分配办法要经过本院(系)教师充分讨论,及时公开,接受民主监督。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机制

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业绩、知识技术成果等挂钩;统筹考虑各类人员收入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健康发展;制定各类奖励办法,优化奖励体系,对在教书育人、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激活分配机制,鼓励教职员工参与学校高水平院校建设等项目建设;完善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包括岗位津贴、学生管理费用、教学考核奖等的标准。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施二级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构建二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学校要根据院(系)实际情况,明确教师师德考核、教学科研工作考核、学生管理考核等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评价考核要采用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通过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多种形式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奖惩和专业建设投入比例的依据,以此推动院(系)改革发展。

(四)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加强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常态化质量保证机制可有效保障二级管理的实施。学校层面重点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二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部门绩效考核为抓手进行诊改运行,以年度目标任务为抓手,开展绩效考核。在院(系)层面,根据专业建设目标链,将二级管理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层层落实建设质量,开展多维度管理质量大数据分析,开展常态化调查分析,为二级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艺术性很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应始终坚守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本位,真正实现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

[2]郭瑶.我国高职院校“二级三方”式现代大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