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合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时间:2024-05-07

方抒

(万年县石镇小学,江西 上饶 335503)

[摘 要] 数学离不开符号、图形、数字,单从表象来看待数学,是十分单调而枯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将数学作为生命体,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学习数学的氛围活跃起来。小学数学的运算定律灵活多变,难以掌握和应用。教师应将运算定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而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学习,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更易理解、掌握、运用。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感;运算定律

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效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则运算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后,紧跟着进行运算定律的学习,从安排上是紧凑、连贯的,有利于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和深入。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最为简便,乘法的运算定律较难掌握,再加上减法、除法的性质,混合在一起,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打混战。教师在教学中需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掌握好运算定律。

一、教学运算定律前的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笔算,运算定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的计算中,一些特殊的算式完全可以通过运算定律的操作,不需要运用笔算就能快速得出结果,这就是运算定律的价值所在。而学生往往受笔算的干扰,不能够完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因为运算定律要牢记定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热爱学习,有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去克服学习的困难,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单纯的数学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变得有生命力,而不是单纯面对数字、图形、符号。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运用到课堂中,让课堂充满活力,有人文味,学生才会乐学、善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好运算定律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的主要表现在对数的理解。学生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字要有感悟,快速体会数字在四则运算定律的运算中巧用。培养学生数感,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用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二、结合情境,巧教运算定律

教师在四则运算的教学时,要全方位运用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转变成日常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生活中充满数学的气息。教师可结合教学片断来让学生体会。

1.让数字找朋友

运算定律从加法交换律开始,以a+b=b+a为例,看似简单的运算定律,其中还包含了许多知识。教师不能简单的抛给学生一个公式,而是要有所追问:加法交换律的中两个算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定律有什么作用?例如设计教学情境:

请两位学生上台代表a和b,同学站好后,又互相交换位置,然后问学生:“他们现在与刚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换位置?”这样把两个数变成两个人,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对比,兴趣正浓,对加法交换律感悟得更为深刻,并为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交换律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凑整,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教师将加法结合律变成学生喜欢的“找朋友”游戏活动,首先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活动如下:

教师先报出一个数,学生说出另一个数作为它的好朋友一起凑成整百数。

师:25;

生1:75;

师:64;

生2:36;

……

师:如何快速地找到你的朋友?

生:先看个位数,有1-9、2-8、3-7、4-6、5-5这5对好朋友,这样找起来比较快。

通过活动,学生的数感得到萌发,学习加法结合律就水到渠成。

在加法(a+b)+c=a+(b+c),b和c是好一对朋友,要先相加,可以这样叙说:b和c,好朋友,手拉手,手拉手就是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的。这样理解既生动又便于记记忆。

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中,设计找朋友的游戏:

让三位学生依次手举23、56、77(数字可任意设计)站在台上,

师:大家说一说,如果这3个数要相加,每个数会怎么想(有点像修辞中的拟人手法)?

生1:23的好朋友77,它要和好朋友77在一起凑成100,但中间有56挡在中间。

生2:77也到好朋友23的身边去。

生3:56觉得自已站在中间,把人家两个好朋友分开,真不好意思。

师:那该如何做?

生4:用乘加法交换律把56和77交换位置,再用加法结合律凑整。

师:23可以这样对着77喊,77快用加法交换律到我身边来,然后好朋友,手拉手(加小括号)。

台上三名学生进行表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便于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记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道理亦同,但它要找的基本上只有两对好朋友25和4,125和8。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5的影子是4,125的影子是8,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看到25或125,脑子里马上映像:4或8在哪里?让他们找朋友,手拉手。

2.让定律口语化

除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说成找朋友,手拉手之外,乘法最难于掌握的分配律也可以做到口语化。

乘法分配律:(a+b) ×c=a×c + b×c,为了让学生巧记,把相同的那个数c看成自己,把a看成爸爸,把b看成妈妈,定律可以这样记: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这样口语化记忆,朗朗上口,不易忘记,效果很好。如果是(a-b) ×c=a×c-b×c,可以说成:我愛爸爸比我爱妈妈多一点。

3.让定律寓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完成可以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时,结合生活情境,课堂模拟购物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26×(57+43)为例:

师(购物者):老师今天去上街为同学们买演出服装,共需买26套。

生1(上衣店老板):每件上衣价钱是57元,26件上衣就是26×57=1482元。

生2(裤子店老板):每条裤子43元,26条裤子就是26×43=1182元。

师:老师一共花多少钱?

生:1482+1118=2600元。

师:老师是分两次买的,分别付了两次钱,如果老师在能在同一家店里买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就是一套,那么买26套,要不要分开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

生:可先算一套的钱57+43=100元,再算100×26=2600元。

师:两种购物方法钱都相同,但购物过程不一样,付钱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你喜欢哪种方法购物,付款?

生:更喜欢第二种,购物及付款更简便。

教师将教学变成模拟的购物情境,分角色进行剧情演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单纯地拘于教材,应当把握好角色,要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合理运用情境,培养学生数感,让师生一起融入课堂。

责任编辑 吴晶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