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4-05-07

陈曙虹

[摘 要] 师生对话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对话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价值,要站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视角上优化师生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对话;误区;对策

师生对话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师生对话,却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对话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价值,要站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视角上优化师生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一、小学数学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拘泥预设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注重生成性,以此张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充满生命活力的系统。但是,这也给数学教师掌控数学课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错失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从而也错失了生成精彩的对话。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给学生呈现了以下题目。

1.△○□△○□…( )

2.○○○□○○○□…( )

3.△△△○○△△△○○…( )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题目的规律,再来推测第16个图形是什么。课堂上,有这样的生成:

生:第一题的第16个图形应该是△。因为在这个题目中,可以看成△○□三个图形为一组,15个图形可以分成5组,第16个刚好是△。

生:第二题第16个图形应该是□。在这个题目中,○○○□四个图形依次出现,16里面有4个4,所以第16个图形是□。

生:第三题第16个图形应该是△。这个题目是△△△○○一组,15个图形刚好是三组,所以第16个图形是△。

这一些学生的发言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所以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在这三个题目中的第一题的最前面加上一个□。那么,规律就变了,第16个图形也就不是△形了。”这个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此时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讲得到道理吗?”全班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再对那一位学生说:“题目是不能改的,今后可要注意了。”发言的那一位学生便低着头坐了下去。

以上案例中,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的意外之声时,教师采取的做法是进行回避。其实,这一位学生的发言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正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一话题的价值,导致了课堂精彩对话的错失。

(二)缺乏平等

交往平等体现在课堂对话中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体现在教师要能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但是,一些教师却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抑制了“平等”,而这一种所谓的“平等”却只限在教师自己许可的范围内。

【案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机器猫小叮当,小叮当的手里拿着19朵小红花。

师:同学们,小叮当看到我们学习学得这么认真,也要跟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叮当可是一名好学生,它在学习中得了很多小红花。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跟着课件一起来数小红花。他们很顺利地从1数到了10。此时,课件演示第11朵打了问号。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1数到10数得很好。再往下数就是比10还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学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再帮助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好不好?

生:好!

接下来,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计数单位“十”,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小棒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学生的信封里都装有12根小棒)。

以上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数数时,数到10教师就喊停了。因为教师害怕学生数出11、12,会给自己的课前预设带来干扰。在教师的预设中,学生只能数10以内的数,这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11、12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知识,所以教师怕在学生口中出现新知识,于是把话题引到了另一个地方。教师在此时喊停,其实是抑制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平等对话,表面上看似很合理,却不合情。

二、小学数学师生对话的优化方法

在“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善于从以下三方面优化课堂对话。

(一)以生为本——让师生对话生成化

“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进行师生对话。

【案例】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片段

课堂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班级里要举行“好学生”评价,老师规定谁平时得到的学习星多谁就可以评上“好学生”。淘气得到了23颗学习星,小红得到了27颗学习星,谁应该被评为“好学生”呢?

生:小红。

师:为什么?你可以想一个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谁的学习星多吗?

生:把两个人的学习星画下来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我来不及画,有这么多学习星。

生:老师,我来得及画。

生1:您看,小红比淘气多4颗学习星。

师:一颗一颗画也太累了,有没有更简单的画法?

生2:他们的学习星都比20颗多。所以在画的时候画一条线就表示20颗。淘气的学习星是一条线还要画3颗,小红的学习星是一条线多7颗星,这样比一比一目了然。

生3:老师,我还有另一种想法……

以上案例中,教师是基于学生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师生对话的,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从而对“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二)故装糊涂——让师生对话平等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高效师生互动的前提是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化。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故装糊涂”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新知的自主化构建。

【案例】 “左右”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以下情境:淘气正在靠右上楼梯,这时笑笑正好从转角处走出要下楼梯。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笑笑应该走楼梯的哪一边?

生1:笑笑应该走楼梯的右边。

师:淘气应该走在楼梯的右边吧,上下楼梯都要靠右行呀。

生2:不是的,淘气应该走另一边。

师:那淘气不是靠左边走了?

生3:淘气是上楼梯要跟笑笑反一反。

这样的师生对话是平等的,因此学生和教师站在了同一个学习平台上,他们为了能够“教懂”老师,就会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

(三)反客为主——让师生对话高效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表现心理特别强,特别想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教师要善于反客为主,从而促进师生对话的高效化。

【案例】 “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段

“最小公倍数”一课教学情境是这样呈现的:王师傅和李师傅在不同的单位工作。王师傅是连续上3天后休息一天,李师傅是连续上5天后休息一天。7月2日他们同时休息。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休息是什么时候?

生:我们看一下7月份的日历就可以了。

师:怎么看呢?老师也不知道,谁能够教一教老师?

生:王师傅和李师傅在7月17日同时休息。

师:你是如何知道他们在这样一天休息的?

生指着日历,分别指出王师傅和李师傅的休息日,并找出了其中重合的一天,便是7月17日。

接着,其他同学也纷纷的讲了自己的方法。笔者顺势导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个案例,正是因为采取了“反客为主”的策略,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教老师,所以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优化师生对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对话的优化,从而构建出灵动、和谐的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 王 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