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时间:2024-05-07

曾艳

[摘 要]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端,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创设问题情境,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乐问。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发现;探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仅能消除学习中的障碍与疑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一、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乐问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老师如何引导和启发,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是少部分,而大多数学生却不爱开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只是愿意做“观众”。如何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乐问?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在课堂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而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鼓励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同时,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起步阶段提问不得要领等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低如何,教师都要先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迪。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能主动提出问题决不是意味着学习不好,恰恰相反,这是善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表现。从而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增强提问题的积极性。

2.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所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讨论,互相提问,互相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四人小组的作用,分组讨论,组内提问。例如:在教学完“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后,有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提出一个和0有关的问题来考考大家。“比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水平,能把小朋友都难住,谁就能成为今天的‘小小智多星。”老师的话音还没落,小朋友就七嘴八舌的提出了问题,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了。但他们提的问题都是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很快就被回答出来了。这时,一个学生问道:“我们今天学习了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那温度计上的0是表示什么呢?”听到这个问题,小朋友先是一愣,紧接着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孩子认为0表示没有温度,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因为温度是衡量冷热的标准,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没有温度。还有的孩子认为0表示温度的起点,这个观点也很快被大家否定了,因为还有比0度更低的温度,所以这个0也不可能表示温度的起点。那么温度计上0到底表示什么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答案。这时,老师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0度的时候,自然界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逐步联想到0度是水结冰的温度,温度计上的0是温度的分界线。当学生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思想顾虑被解除后,他们变得敢问、乐问的时候,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出人意料的智慧。

二、培养探索意识,使学生敢疑、善问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不是不想提问而是提不出问题,不知该从哪方面提问,该提什么样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捕捉一个个新问题。

1.从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的问题也要进行精心设计。首先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其次设计问题要有梯度,学生通过层层剖析,在掌握知识同时能有所拓展。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

老师问问题,通常要设计以下几种模式:

①“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

②“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

③“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

④“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

⑤“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

⑥“如果要这样的话,要这样改动?”(假设想象)

⑦“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抽象慨括)

假如教师平时都能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自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2.从数学知识本身中发现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敢于正视自己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不能轻易放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要学生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这时有个学生问道:“我用了3根小棒为什么只能围成一种形状的三角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有的学生则进行了反驳:认为与边的长度无关,因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也固定了,却能围成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其实就引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抓住时机,进一步指导学生摆三角形。小棒的长度(单位:厘米)分别为①4、3、5;②4、4、4;③3、6、4。然后让学生互相核对,结果发现他们每组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确信三角形的边长确定后,三角形就固定不变形了。通过这次质疑问难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3.从奇思妙想中发现问题。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一个小车轮的周长。大部分学生都通过称量轮子的直径,再运用公式计算出轮子的周长。而这时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不测量轮子的直径,就直接计算出轮子的周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叽叽喳喳讨论开了。有的说可以把轮子打湿在地上滚一周,量出水印的长度;有的说可以用一根绳子绕轮子一圈,再量出这段绳子的长度;有的说,可以直接用软皮尺围轮子一圈,量出车轮的周长;还有的说,可以直接打电话向生产厂家询问轮胎的周长。

好奇心终于把问题推向了更深的领域。学生想出的方法新颖、独特,突破寻常的思维模式,这都是学生思维撞击产生的珍贵火花,都体现了学生突破常规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

4.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身旁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师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市场调查,收集整理各种物品的价格,并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了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平时买东西时所碰到的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这时有个同学问到:“超市中的大练习本每本1元5角,小练习本每本1元,我有3元钱,怎样买本子合算?”同学们纷纷开始帮他出谋划策:

生1:买2本大练习本或者买3本小练习本。

生2:买2本大练习本。因为大练习本每本85页,小练习本每本只有40页,如果把价钱和页数结合起来看还是买2本大练习本便宜。

生3:买2本大练习本虽然便宜,但一个学期用不完,这样剩下的本子就又浪费了,所以买一本大练习本在买一本小练习本最合算。剩下的5角钱还可以买一块橡皮擦。

整个环节中,孩子们不仅能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况。多种想法考虑周到、构思独特,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个性得到体现。

责任编辑 徐艳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