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4-05-07

安丽君

【摘要】“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构建物理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

“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 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

1.1 通过问题引导,提高分析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 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教师可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和区别进行思考,再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1.2 理清问题思路,掌握技巧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学会分析归纳,提高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会总结和归纳,通过“归纳和总结”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归纳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电阻”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电阻”问题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阻是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的指导,学生会把解题过程分成两个部分来进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4 提升观察能力,培养思维方式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了解事物的特征、本质,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 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什么是光?它是如何传播的?在光线经过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让学生了解光的三种传播方式(反射、折射和散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直线传播和反射).再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如“如何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如果用什么实验方法来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掌握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2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2.1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

有了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有自己的思考.如果在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 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水里放入不同体积的小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发现:小球所受到的浮力与它所排开水的体积有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验证理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理想实验”,就是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教师从课本中杜撰出来的.它与“真实实验”不同,它既不需要一定的条件,也不需要一定的数据;既能用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也能說明某些物理规律.

例如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将两块电池串联起来,测量这两块电池两端的电压;然后将串联起来的电池两端分别与电动机相连.学生通过设计这个实验,能够感受到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实验进行拓展实验:在一块金属板上固定一根导线,将导线的一端插入到另一块金属板中,在导线末端接上一根电阻丝.这时,通过比较两块金属板上导线两端的电压就可以发现:电阻丝两端的电压同它与导线之间的电阻成正比.在学生理解了这个实验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个开关把两块金属板串联起来,就可以控制它的两端电压了吗?”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后发现:在控制这两块金属板之间的电阻时,只有当导线和电阻丝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时才能实现这一功能.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理想实验与真实实验之间的区别.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理想实验只需要一定条件和一定数据即可实现;而真实实验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一定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区别.

2.3 促进知识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机械能”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机械能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以下几个实验:(1)把圆球放在小车上,会朝哪个方向运动?(2)把一个铁环放在小车上,会朝哪个方向运动?通过这几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是有惯性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要注意对自身进行防护,以免受到伤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利用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1 借助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先播放一些与压强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如踩瘪的篮球、用针筒吸药、潜水员穿抗压服等,让学生感受到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压强?压强是如何产生的?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压强有关?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压强的基本概念,以及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同时,强调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吸管吸饮料,感受饮料是被“压”上来的,从而思考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将压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列举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际应用,如液压机、切片机、防爆门等,让学生了解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 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使知识和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得以实现的过程.

例如 在“密度”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质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密度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会向密度小的物体流动呢?”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分析:图片中水流动的方向是不是与液体密度有关呢?从而得出结论.

3.3 突显学习主体,注重启发教学

物理教学以生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例如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当一个人从一楼跳下来,在落地之前,他的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他的动能.当我们荡秋千时,秋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时,人的动能和势能会相互转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惯性与质量、运动快慢有关系吗?既然惯性是物体不改变运动状态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能否证明惯性一定存在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回答:“惯性存在于物体中,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3.4 注重课后反思,促进思维拓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思维型”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迁移.

例如 在“声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需要准备什么实验材料,哪些地方还需要再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课后反思和拓展迁移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5 把握物理知识规律,注重理性思维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审题.审题是获取物理信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审题包括审问题、审概念和审图例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注意读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明确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并且能准确地运用它们进行解题.

(2)抓住关键.物理问题往往是由若干关键问题组成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突破难点.

例如 在“摩擦力”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摩擦力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接触面粗糙”“有阻碍作用”等关键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3)灵活应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自己靈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把一根光滑的细绳缠绕在物体表面上,观察细绳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情况.

4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运淼,郑鹉.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10):78-80.

[2]吴梦思.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J].科技风,2020(01):56.

[3]朱小军.注重物理思维培养,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02):47.

[4]彭俊.初中物理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15):114-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