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小学文言文的学习起点

时间:2024-05-07

郑立群

统编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教学篇目,首次文言文学习由高年级前移至中年级。这些调整,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就学习文言文,从哪儿学起、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題。许多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时,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基于这样的认定,教师在这一课教学中是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当成了零起点,这显然是一种主观臆断的结果,笔者不以为然。

其一,在此前的课文学习中,编者已经安排了多篇古诗。文言文通俗地说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文而言的。古诗与文言文相比,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言更凝练,更讲究跳跃性,更具有韵律感。所以,从使用古代书面语的角度就有理由认定古诗足以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个起点。以教材中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江南》为例,诗中的“可”“何”“田田”“戏”“间”等词语具有典型的文言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诗句时,需要读出文言的感觉和意味。低年级学习古诗的要求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感受古诗的语言优美时,大致的意思总是需要了解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对文言文词语的初步了解,包括诗句朗读的节奏感、音乐感。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课文,不仅有与文言文一样的随文注释,还有“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的学习要求,这已经与后续出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非常接近了。由此可见,此前的古诗学习,应该成为小学文言文学习的起点之一。

其二,在此前学习的《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栏目中,就出现了含有文言文的句子。一年级上册出现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属于古代的名言名句,归为书面语是恰当的。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还出现了古代典籍中的表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出自《荀子》;“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志当存高远”出自《诫外甥书》。这些句子不仅含有常见的文言词语“之”“于”“而”“则”“者”,更是典型的文言文句式。“日积月累”栏目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记忆、背诵,初步了解所积累句子的意思,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并在语言实践中运用打基础。不难看出,《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来自古籍的名言名句,也可以算作文言文学习的一个起点。

其三,在此前学习的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也有包含有文言文的成分。这些成语,有的来自古代典籍中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等,具有十足的文言味;有的就是常见的四字词语,如四海为家、信以为真等,词语中的“为”“以”等词文言意味也是很浓的。低年级学生学习词语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了解”这些成语意思的时候,其中带有文言意味的字词也在了解之列,所以说这些成语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起点。

实际上,我们仔细梳理之前学过的课文,肯定还能找到作为文言文学习起点的内容,只是这样的起点比较零散,容易被忽略。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猜字谜》一课中的“‘心至令人感动”一句中,“至”“令”都是具有文言意味的字词,教师在教学谜面时,必然要用“到”来解释“至”的意思,学生才能先明白谜面的意思,然后再猜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落实了一些含有文言成分的词句的教学,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点。

综上所述,《司马光》作为统编教材第一篇文言文,不是零起点学习,只是学习的起点隐含在此前的多种学习内容与形式中。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需要有联系的观念和系统意识,在瞻前顾后中适时指出那些具有文言文意味的词句与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文言文之前来一番认真梳理,找准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把学生引入文言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激活语言仓库的积累,不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之初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使文言文学习之路变得很顺畅。文言文的学习起点是这样,其他语文知识、方法、策略的学习起点也应该是这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