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4-05-07

陈正军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采取适宜的措施,寻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在提问质疑中激活思维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提问”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学生自己也要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天窗》一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对“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理解,有个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那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中的“你”是谁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他们在阅读中忽略了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你”是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有的学生认为“你”是所有在雨天和夜里,想到外面去尽情玩耍的孩子;有的学生认为“你”是包括读者在内的“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里为什么用“你”不用“他(们)”,让学生的思维有新的发展方向。

二、在赏析批注中锻炼思维

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批注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学习批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带着发现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锻炼思维能力。

如教学《白鹭》,课文中有“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的表述。有的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情形,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在课文中批注:在许多画中,画家在表达美好事物、寄托美好祝福时,都选择画白鹤,几乎没有画白鹭的,而且人们也非常喜欢买有白鹤的画张贴在家里。这就说明白鹤比白鹭要美得多,书上所说的白鹭比白鹤还要美是错的。应该说,小学生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动了脑筋,思维很独特,没有轻信课文中的说法。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撇开人们对白鹤的喜欢不说,只说与白鹭相比“太大而嫌生硬”。这是作者在抒发感情时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技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学生把这样的赏析加在自己的批注上,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锻炼。

三、在交流探讨中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开展交流探讨活动。学生把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思考、收获,带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思维在互相碰撞中得到发展。

如教学《跳水》,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孩子走上桅杆的横梁陷入了绝境,船长在事后要追责,会追究谁的责任呢”,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让猴子负责,原因是猴子不斷地挑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绝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追究水手的责任,因为在水手逗猴子、笑孩子的共同作用下,孩子才走上了绝境;还有的小组觉得孩子自己也有责任,因为他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最后,学生认为船长之所以一开始不在船上,就是为了让水手们能够自由轻松一会儿;因此,即使儿子在玩耍时陷入绝境,船长也不会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困难时要沉着冷静,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方法。

四、在语用训练中提升思维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要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

如教学《尾巴它有一只猫》,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课文题目感到好奇,却理解不了题目到底奇特在哪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还原成常态,即“猫有一条尾巴”,那就成了十分平常的事情了。如果将“猫有一条尾巴”换成课文题目的说法是怎么换的呢?教师需要进行点拨,让学生进行“逆向”想象。学生明白了这一语言运用的方法后,再模仿课文题目的表达方法,各种奇怪的想象都出来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有很多,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将思维训练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