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成晶晶
一篇文章成为教材的课文,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暗藏着编者对整个语文知识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系统安排。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师解读文本就不仅仅是与作者对话,还要与编者对话,更要与学生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读透文本”。
教师研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和表达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后,还需要与编者对话,关注其编撰意图,其切入点就是教材的助学系统。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先要关注单元页中对语文要素的表述,再通过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交流平台,了解编者的意图,在与其对话中确定教学目标。
如教学《花钟》,课文讲的是根据不同时间段开花的植物可以大致判断所对应的时间点,因而有植物学家据此修建了一个花钟。普通读者阅读课文,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就是植物学家修建的花钟,或许还会滋生自己也试试的想法。但是,文章成为教材的课文,教师作为解读者在理解文本内容之外还需要与编者对话。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课文在第1~2自然段中有泡泡提示语“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课后练习2的要求是“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综合编者的这些意图,教师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课文第1~2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当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仅从字面又难以感知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进行思考,进而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探寻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奥秘。
如教学《父爱之舟》,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以小船为载体连接多个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在这些生活场景中,作者描写的父亲在对待“钱”上有着前后矛盾的表现:为了省钱只住便宜的客房,发现“我”被臭虫咬得满身的红疙瘩后加钱换了房间;上庙会本来只吃家里带的凉粽子,之后却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热豆腐脑,自己却不吃;“我”考取了鹅山高小,学费贵了但父亲没有让“我”停学,反而粜稻、卖猪凑齐了学费。从上述具体事例可以看出,父亲原本是个十分节俭的人,但是,他为了“我”却有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既包含着父亲对“我”的深深爱意,又体现出“我”对父爱的真切感知。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我们才能体會父亲在生活场景中的这些细微改变及其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一味地让他们挖掘文本中的深意,往往会带偏学生阅读的方向。文本解读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文本进行对话,从中找到将课文读透的切入点,进而使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如教学《乡下人家》,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有些教师往往会依据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将课文最后一段话作为关键语句开展教学。但是,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后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关键语句来体会。为此,教师可以抓住课后练习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展开教学活动。比如,课文第1自然段写的是门前的瓜架,有的学生喜欢的是瓜架上的新鲜瓜果,是可以放心吃的健康纯天然食物;有的学生喜欢有瓜架装饰的门前风景,自然有生机。这些都是学生从当下的生活出发,对乡下人家门前风景的解读,虽然与作者表达的原意不一致,却能从新的角度丰富作者的表达,值得教师关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对话的基本路径,找准有效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在字里行间寻找文本的真实内蕴,将文本读透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