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安文飞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有很多,这些课文中充满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真情实感,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明显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教育。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特质,选择为全文教学定调子的课堂导入语言。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害后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选择充满激情与悲壮的语言作引导,如“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革命行动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讲述李大钊的生死选择,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去感受!”这样的导入语言,能够为全文学习定下情感基调。
革命文化类课文的革命思想和感情,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不断咀嚼,品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如教学《黄继光》,有人认为黄继光的英雄行为只在堵枪眼的那个片刻,这实际上是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如课文在黄继光堵枪眼前有这样的描写:“……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这段话写黄继光的“爬”,本来“爬”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可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爬行就更显艰难,但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爬,为的是减少战友的牺牲,为的是完成指导员交给他的任务;用“二十米,十米”的数字表现黄继光“爬”的过程更显其英雄本色,本来“二十米、十米”是很短的距离,但黄继光此刻却爬得十分艰难,几乎每爬动一下都需要咬紧牙关,忍受疼痛。如此艰难的“爬”也充分体现出黄继光的英雄品质和顽强精神。
感情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朗读这一体现感情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本情境,以适宜的节奏、语气、语调来表达文本中蕴含的感情。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他接受了照顾跟不上大部队的病号过草地的任务后,想方设法为病号弄吃的并鼓励他们走出草地,最后自己却倒在了草地的边缘。课文中围绕吃鱼有一段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好老班长的语言变化:在安慰小梁时,那种“回味”需要读出一种很向往的语气,好像真的吃过了;在小梁发现真相后,那种“支吾”需要读出一种遮掩的语气,用一种急促的语气读;在搂着小梁“轻声”说时,需要读出严肃和秘密的语气;在用“低沉的声音”与小梁交流时,既需要读出人物内心的焦虑和担心之情,又要读出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信念……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才能深深地被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染。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真情实感。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高潮部分讲述的是五壮士在顶峰歼敌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五壮士在子弹打光后用石头砸敌人,敌人围上来后,他们高喊口号跳下了悬崖。仅仅读这些文字,学生难以读出战士们那种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从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将这一部分内容剪辑下来进行播放,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体现;在音乐的衬托下,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口号响彻云霄,让人既肃然起敬又感慨万分,英雄壮烈献身的革命精神也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
總之,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了解革命精神,接受革命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