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郑惠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是很有特色的一段表达,课后练习3就选择了这一自然段为训练材料,要求学生体会比喻中喻体的表达效果,以承接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的学习目标。
近日,笔者读王崧舟的《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一书,发现他正是用《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表述为例,阐述“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的。王崧舟认为课文中的表达“已经把小艇的三个特点写清楚了”,但是,“进一步从语言上去推敲,去讲究……还有比这段更好的文字”,并提出范例: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王崧舟认为这段文字好在最后的一句话“是有节奏的”。“什么是节奏?就是阅读时有一种跳跃的感觉。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尼斯小艇在行动时的轻快和灵活,感觉它真的像一条蛇。”“这种节奏又很好地契合了威尼斯小艇的行动特点。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语言,好文字。”
读了王崧舟的范例和评析,笔者觉得有些怪怪的,且不说那段话读起来有一种别扭的感觉,单说节奏感,他的评析也难以让人信服。
一是王崧舟的說法欠妥当。他强调范例比原文更好的原因在于语言形式上有节奏感——有一种跳跃的感觉,很好地契合了威尼斯小艇的行动特点。笔者觉得“跳跃的感觉”仅仅是节奏感的一个方面,节奏上能够带来美感的,除了“跳跃的感觉”,还有舒缓、流畅等也能够带来节奏上的美感。退一步说,我们把“行动轻快灵活”和“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两种说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王崧舟称赞的节奏感来自用逗号把“轻快”“灵活”在句中断开,这样读起来确实能够产生一种跳跃的感觉;但是,王崧舟可能忘了两点:其一,蛇在水里游动是不是有跳跃感;其二,小艇如果有了跳跃感乘客会有什么感受。
二是课文中的表述更传神。先看“行动轻快灵活”,虽然三个词语是连在一起的,但丝毫不显得笨拙,“行动”这个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本身就显得很灵活,所以即使跟着“轻快灵活”依然是那么干净利落,倒是拽上一个“起来”在后面,相应的动作就显得慢三分了。隐含在词句后面的是神韵,“行动轻快灵活”三个词语有机衔接起来就像一条蛇一样修长灵动:“行动”居于蛇头起决定作用,“灵活”居于蛇尾十分匹配。“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被逗号断开后,句子内在的神韵就荡然无存了。再看“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里有两个十分精妙的称谓表述。一是“水蛇”,水蛇是长江中下游一带一种常见的无毒蛇,喜欢在浅水生活,水蛇在水面游动的特点与小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蛇头微微翘起,这并不是其他蛇都具有的特点,可见用“水蛇”来比小艇是很匹配的,而“仿佛一条蛇”在与小艇相似点的匹配上就要差一些。二是“田沟里”,这三个字实际上是最独特的表达。田沟从外形上看是狭长的,沟里有浅水,浅水里有一些小鱼虾。这正是水蛇喜欢的生活环境,而且水蛇在田沟里游动,犹如小艇行走在威尼斯城里的水道中,时而缓时而急,与“行动轻快灵活”之间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关系。
王崧舟在谈及教师如何“擦亮语言”时说:“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笔者以为王崧舟推荐的范例“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仅注意了形式方面在节奏上的变化,在所承载的形象上与课文“行动轻快灵活”比就差很多,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后面游过来的“蛇”,差别就更大了,“仿佛一条蛇”让人无法辨别其善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不仅观看的人绝对没有害怕的感觉,而且在田沟里游动的水蛇那份轻快灵活,正是威尼斯小艇在“大街上”行走的神韵。这样的神韵才是语言表达中难以发现的秘妙,需要教师破译,再引导学生借助咀嚼语言文字加以领悟。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小学语文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CB20220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