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涵子
从贫困走向富有的一路打拼后,梁沛农怀感恩之心,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一个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与企业带头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的,梁沛农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也有20多年了,至今仍有许多老员工是当初与梁沛农一起创业走过来的,尽管梁沛农是个急性子,有时还会发脾气,但梁沛农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担当是真正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梁沛农对可高集团是这样定位的:“打造公司荣誉,增强经济实力,维护职工权益,争创社会价值。”在团队管理中,始终以“不求近利益,力谋远大志”的精神为动力。
一口浓浓广西口音的普通话迎面扑来,直率、热情,语速很快,是梁沛农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在广西,可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梁沛农可是个名人,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南宁市人大代表,还因为他打造的企业文化独具特点,梁沛农一直把“回报社会”奉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并且走得脚踏实地。一个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与企业带头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的。梁沛农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也有20多年了,至今仍有许多老员工是当初与梁沛农一起创业走过来的,尽管梁沛农是个急性子,有时还会发脾气,但梁沛农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担当是真正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和许多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梁沛农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从6000元起家发展到今日的上亿企业,这像是一个传奇。他说,他愿意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贫穷的生活锻造了坚毅的性格
梁沛农出生在广西宾阳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说起儿时家庭贫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时,梁沛农感慨万千:“贫穷是一笔财富,没有那段困苦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正因如此,他非常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
他很节俭,如不是陪客人,每日三餐都会和家人在家吃饭,饭桌上也就是家常便饭。他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1960年代,梁沛农的父亲因为被打成右派,家中粮食比别人分得都少,一家九口人只能靠大哥和母亲两个劳力供养,人多粮少,让他从小在饥饿中煎熬,为了填饱肚子,一家人只能靠挖野菜来充饥,红薯头成了他那时的最爱。
一次他跟随母亲赶圩,看着街头摆卖红薯头的摊点,便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抚摸着红薯干久久不愿离去,趁着母亲拉他离开时,悄悄将一片红薯干掖在手心拿走。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梁沛农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每到母亲赶圩,他都在家里焦急地等待母亲归来,他渴望母亲能给他带回一些晒干的红薯头来。“同村其他孩子等着父母赶圩带糖果和饼干回来,而我没这个奢望,我只想母亲能给我带回晒干的红薯头就好,那种心酸想起来就难过。”说到这些,梁沛农有些伤感。
1978年,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得到了平反。父亲为他买回了一双崭新的解放鞋。“虽然有了鞋,但还是不舍得穿,依然是光着脚出门,只有到了跟父母赶圩、参加学校活动,才肯把新鞋穿上。”梁沛农沉浸在回忆之中。
贫穷的生活锻造了梁沛农坚毅的性格,他不怕苦不怕累,越挫越勇的个性是他日后穿过丛丛荆棘走向成功的钥匙。
1978年,梁沛农参军。他很努力,不久被任命为班长。他所带领的全班当年就被部队评为“学雷锋先进标兵班”。有一天,梁沛农带领全班战士外出执行公务,路过四川省简阳县一个村庄时,突遇当地老百姓的一间茅草房失火,他训练有素地带领全班战士跳进水渠将全身湿透,然后冲进房内救人抢物。大火扑灭后,大家只见班长眼眉毛和头发被烧光,而梁沛农约定大家回去后绝言不提救火之事。但第二天,被救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来部队谢恩。1979年,梁沛农获得成都军区空军部队“学习雷锋先进个人”、“新红旗突击手”等称号,并被推选出席成都军区万人表彰大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开小餐馆到创建可高集团
1983年,梁沛农复员后被安排到地方的粮库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至此,梁沛农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安稳的人生路。但是,颇有想法的他却在1994年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我意识到,发展经济将是国家未来的重点方向,抓住这个机遇,出去闯,才能脱贫致富。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梁沛农说。单位老领导劝解他说,外面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不要冲动,出去容易,想再回来可就难了。梁沛农心想,如不下海,就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出去闯,总是一个机会,也是对自己的锻炼。
就这样,梁沛农踏上开往南宁的班车。面对一个从未到过的陌生城市,他很迷茫,半个月过去了,没找到工作的他,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就在他走投无路时,无意间他从一位小店老板那里得知,南宁警备区北湖接待处的一间早餐店生意一直不好,现正在对外承包。梁沛农立即赶回老家,通过岳父、小姨子东拼西借地凑够了6000元钱,承包下了这个餐馆。
开餐馆,是一件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活,梁沛农带领员工每天凌晨4點起床,早上卖早餐、晚上卖小炒。没多久,他诚信经营、热情周到的服务换来了客户的信赖,多年冷清的店面热闹了起来。半年后,梁沛农继续扩大经营,将旁边店面一并租下。
梁沛农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部队领导的信任和赞许,部队决定将警备区北湖接待处所属的招待所承包给他。梁沛农让招待所扭亏为赢的同时,也为自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寻找机会,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梁沛农多年经商的最大感受。
在随后几年中,梁沛农不断抓住机遇,先后成立了南宁畅春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畅春湖毛皮制品有限公司、南宁畅春湖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成功了,也赚到钱了,但梁沛农却整晚睡不着了。他琢磨着,接下来事业要做大,知识和理念却跟不上,遭遇这样的瓶颈将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他归结为是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视野不广。他决定到清华大学就读MBA工商管理研习班,苦读三年后,于2007年12月取得清华大学国际项目总裁班结业证书。此时的梁沛农就如充了一次电,非常有底气地成立了可高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这是一家以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商业运营、文化传媒为主,集建筑工程、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梁沛农对可高集团是这样定位的:“打造公司荣誉,增强经济实力,维护职工权益,争创社会价值。”他明确了可高集团回报社会的宗旨。在团队管理中,始终以“不求近利益,力谋远大志”的精神为动力。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是最保险的,梁沛农当然知道这点,他原来做过餐饮业,承包过招待所,开发房地产,他可以在这些已熟门熟路的行业做下去,特别是房地产业,众所周知这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但2007年以后,梁沛农却扩展到了上述范围。这当然获益于在清华的学习,也获益于身边好友对他的劝告:“企业要想长青,鸡蛋就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确,企业要抗风险,还需自身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和优化的业态布局。梁沛农要带领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便是他下的一盘好棋。2012年,一个超大规模的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在可高集团总部卓然成型。可高集团计划十年磨一剑,用10年的时间,投资数亿元,对广西宾阳县黎塘镇镇龙山风景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将其打造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运动、生态人居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区。《光明日报》2012年2月走转改时刊登文章《自然景观可以“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对可高集团筹划开发镇龙山风景旅游区项目进行了特别报道。文章说:“在对广西宾阳县黎塘镇黄茶村的镇龙山进行可行性开发考察时,可高集团发现,由于近几年这一地区与外界山路的开通,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情况下,产生了乱砍滥伐的现象,沿路种植的速生林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掠夺性的破坏。梁沛农认为,合理的开发,不但可以有效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可以给山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伴随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群众从得到的切实利益中,看到优美景色的价值,会提升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因此,保护中的开发,不是破坏,而是有效地保护。”
梁沛农不忘创建企业的初心,那就是要回报社会,他说:“旅游产业是一个公益事业。比如现在旅游与农业相关,项目运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受益问题,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会因旅游开发而遭到破坏,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和保护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旅游开发。”梁沛农通过努力,于2015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区发改委将其“龙州天琴谷文化旅游度假区”列为在建重点项目,使得项目规划“一轴一带三功能区”包括养生、养老项目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涉足IT行业。2012年4月28日,梁沛农的企业迎来另一标杆作品的面世。有着“南宁中关村IT新地标”之称、拥有南宁最大立体停车库的可高至胜商贸广场开业典礼在南宁星湖路8号隆重举行。
进军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公司的成立,是企业业态多元布局的一步具有战略意义的“棋”,也是他响应党中央“文化强国”号召的一个积极举动,他与多家媒体和电讯运营商合作,成效显著。
在涉足新领域的同时,可高集团的老本行“房地产”继续做强。2011年至2014年,桂林可高漓江1号、阳朔一尺水国际大酒店、河池启航嘉园等项目建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中,阳朔一尺水国际大酒店这座当地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不仅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更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梁沛农满怀信心地说,可高企业是奔跑型企业,面对市场改变,一定带领可高全体员工把正在投资建设的宾阳可高美霖大酒店、融安大洲岛养生项目也要建成当地行业的新地标。
爱心与责任感并重
從贫困走向富有的一路打拼后,许多企业家往往会心怀感恩之心,梁沛农也不例外,重要的是他会在点点滴滴中渗透着自己的爱心。梁沛农是一个对家庭、对朋友、对企业、对社会责任感很重的企业家。
在扶贫济困中,大家时常能看见梁沛农的身影。
2009年,广西隆安县罗村的村干部慕名找到梁沛农,希望他能捐点钱给村里修路。这位村干部告诉梁沛农,他们村现有人口5700多人,7个自然屯、35个生产队。村里至今没有1米水泥路,只有一条窄小的泥泞小路能通往外界。道路难行,车辆无法进入村中,村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因运输不便而无人收购。梁沛农立即捐资10多万元,资助罗村修路。村民们称这条路为“沛农路”,这是村民们对梁沛农的质朴回应。
别看梁沛农的外表很刚硬,内心却深藏柔软。
2010年的一天,有三名十七八岁的小孩找到正在隆安县罗村工作考察的梁沛农,三个孩子全身湿透,手中拿着高考录取通知书急切地向梁沛农讲述着自己的情况。梁沛农听明白了,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没有学费的他们在一愁莫展之下想到了河对岸的“有钱老板”梁沛农,为了节省路费,他们干脆游泳渡江过来找到梁沛农。梁沛农听完孩子们的介绍,就将自身带有的37000元现金分别给了这三个孩子,临别时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有需要再来找他。这事过去之后,梁沛农也就忘了,没想到几年后的一天,曾经接受资助的一个小孩给他打来电话说,三人毕业之后都有了好的工作,感谢梁沛农当年对他们的帮助。
还有这么一件事:公司建了一栋房子,有位女士租了下来办了一所民办小学,有一天,这女士却来到梁沛农办公室,哭着说租金太高,学校办不下去了。梁沛农一听就急了,学校必须得办啊,否则上学的孩子们怎么办啊?梁沛农当场决定只象征性地收点房租。事后,梁沛农的儿子跟他急了:“你差不多不要租金了,可对方拿这个房子一年也要挣个二三百万呢!”梁沛农的急脾气上来了,“学校没有了,那些孩子怎么办?!”至此,谁也不敢在梁沛农面前说这事了。
梁沛农特别注重教育,因为在他看来,教育可以改变贫穷的际遇。2001年捐款1万元修建南宁地区建民族中学大门;2005年向百色市西林县希望小学30名女童捐学费7000元;2006年组织公司员工捐款5万元,送到隆安县都结乡中心小学、布泉乡中心小学、江南区苏圩镇敬团小学、新德小学20名贫困学生手中;2007年1月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组织第四届“爱心改变命运”主题活动,组织公司员工带头捐款、捐物20万元;捐150万元给广西龙州县的金龙中学建可高教学楼……
在梁沛农捐助的项目中,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当然,比起许多民营企业来说,可高集团的社会慈善开支不算多。在梁沛农看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各方面投入和开支的均衡之上,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自量力,基于决策人员的头脑发热,胡乱捐款,到处承诺,这样的企业是无法持久经营的。商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带领考察团到广西可高集团时说:“梁沛农的企业在全国,乃至广西都不算大,但他履行好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公民的责任,他捐出的钱,和别的企业家捐一亿元钱、十亿元钱,完全是在同一个天平上。”
梁沛农是南宁市人大代表,多年来他积极建言献策。他说:“我做人大代表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考虑着如何为民办实事,为民说真话,维护和树立良好的人大代表形象。”他的很多建议都得到采纳。比如针对南宁市街头很多四肢健全的人驾驶残疾人电动车违规运营一事,梁沛农就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侵犯了残疾人的权益,还扰乱了交通秩序、破坏了南宁这座城市的形象。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一天的时间,全南宁市就扣缴了9000多辆非法运营的残疾人电动车,城市街景也变得整洁美丽了。梁沛农在平日的生活中,非常关注一些容易被他人忽略的社会现象,特别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存现状,用他真诚的呼吁,尽到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
梁沛农视员工为家人,尽管在工作中对员工要求很严,但生活中却对员工关怀备至。为了解决员工买房难的问題,他毅然将自己公司开发的65套房产,以低于市场价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卖给员工,公司仅此项损失收入达300多万元。为了解决公司困难员工首付不足的难题,他采取公司垫付,员工从工资收入中分期支付。对于他的做法,身边同行、朋友都说他傻,面对旁人的疑惑,梁沛农的心态显得十分平和。他说:“这是公司给员工的福利,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即使有人拿去转手卖了也很正常,毕竟他们能因此获得多一点的收入。我相信只要企业真心地对待员工,大多数的员工会用加倍的努力工作来回报企业。”
在广西南宁的短暂时间里,笔者常常听到梁沛农和儿子梁航的对话,那是上一代和下一代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碰撞,关于未来可高集团的发展,他们有着前瞻的思考和规划。可高,一定飞得美丽而高远,因为企业的掌门人有着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 余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