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神秘的量子世界令人着迷,亦令人困惑。但对我们而言,量子世界的威力已变得不再陌生
如果有人说,在物理世界中有一个百岁的“幽灵”,你会相信吗?
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也曾一直为这个“幽灵”——量子理论产生的种种现象所困惑。
如今,爱因斯坦逝世已逾六十载,可谜团仍未完全破解。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量子理论就是这么一个“幽灵”。
在量子理论对世界的描述中,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粒子也可以无阻碍似地穿过障碍物,所有的物体都有“波粒二象性”,它既是粒子又是波,两个分得很开的物体也可以进行某种类似“精神性”的合作……
这些描述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不可捉摸。难怪量子理论创立者之一的玻尔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被量子力学所震惊,那么他就没有真正懂得量子力学。”
什么是“量子”
“量子”不是一种粒子,它是一个能量的最小单位。所有的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都是量子的一种表现形态。
众所周知,世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本身就是由量子组成的。在物理学中提到“量子”时,实际上指的是微观世界的一种行为倾向:物质或者说粒子的能量和其他一些性质(统称为可观测物理量)都倾向于不连续的变化。
以光为例,我们说一个“光量子”,是因为一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光能量变化的最小单位,光的能量是以光量子的能量为单位一份一份地变化的。其他的粒子情况也是类似的,例如,在没有被电离的原子中,绕核运动的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电子的能量只能取特定的离散的值。只有这样,原子才能稳定存在,我们才能解释原子辐射的光谱。不仅能量,对于原子中的电子,角动量也不再是连续变化的。
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也只能处在一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上。在这些模式上,电子的角动量分别具有特定的数值,介于这些模式之间的运动方式是极不稳定的。即使电子暂时以其他的方式绕核运动,很快就必须回到特定运动模式上来。
实际上在量子物理学中,所有的物理量的值都可能必须不连续地、离散地变化。在上世纪初,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最早猜测到微观粒子的能量可能是不连续的。
出生于德国传统保守家庭的普朗克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具有音乐天赋,十分迷恋音乐,但仍旧立志献身于科学,研究物理。当他去慕尼黑大学时,一位物理学教授曾劝说他不要学习物理,因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过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填补”。教授的一席话正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心态。
然而执着的普朗克却表示:“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能理解已经存在的美丽的物理理论,或许能将其加深和发展那么一点点。”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本来并未期望在物理研究中“发现新大陆”的普朗克,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当时,解释热力学中的辐射问题,主要有瑞利-金斯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前者适用于低频辐射,却无法解释高频率下的测量结果;而维恩位移定律可以正确反映高频率下的结果,但无法符合低频率下的结果。
如何才能导出一个新的公式,使得高频、低频下都能符合实验结果呢?普朗克使用了一种巧妙新颖的方法:运用玻尔兹曼的统计物理,把光当成一个一个的谐振子。在他的假设中,既然辐射的是一个一个的谐振子,也就是说在黑体辐射时,能量就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发射出来的。
据此,普朗克导出了一个新公式,这个公式在频率较小时自动回到瑞利-金斯公式,在频率较大时又自动回到维恩公式。因此,新公式能在所有的频率范围与实验结果符合。
1900年12月14日,在柏林亥姆霍兹研究所的德国物理学会上,普朗克宣读了关于这一结果的论文。而这一天也被物理学家们定为量子力学的诞生之日。
然而,这一发现并不是普朗克的初衷。作为一名传统而保守的物理学家,他只是按照科学方法办事,并未想要掀起一场革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把量子这个“妖精”引进了物理学。
普朗克有些后悔,认为自己制造的这个量子“妖精”破坏了物理学的完美。他曾历经15年的时间,试图寻求一种经典物理方法来导出同样的公式,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以便挽回“局面”。
然而,他没有成功。直到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利用光量子的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1913年,28岁的玻尔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31岁的德布罗意提出了德布罗意波;1925年,24岁的海森堡创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37岁的薛定谔建立了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才逐渐羽翼丰满,真正使人们看到了量子概念所闪现的耀眼光芒。
说一说“量子叠加”
量子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性——量子叠加。
什么是量子叠加?经典事件里可以用某个物体的两个状态代表0或1,比如一只猫,或者是死,或者是活,但不能同时处于死和活的状态中间。
但在量子世界,不仅有0和1的状态,某些时候像原子、分子、光子可以同时处于0和1状态相干的叠加。比如光子的偏振状态,在真空中传递的时候,可以沿水平方向振动,可以沿竖直方向振动,也可以处于45°斜振动,这个现象正是水平和竖直偏振两个状态的相干叠加。
这种所谓的量子相干叠加是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的根本区别。
著名的“薛定谔猫”形象地描述了这个佯谬。在经典世界里,猫要不然是活的,要不然是死的,然而一只量子的猫却可以处在“死”和“活”的叠加状态上。那么这只量子“薛定谔猫”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量子测量原理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不去看这只猫,它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如果你去看这只猫,那么它也许是死的,也许是活的!
正因为有量子叠加状态,才导致量子力学不确定原理,即如果事先不知道单个量子状态,就不可能通过测量把状态的信息完全读取;不能读取就不能复制。这是量子的两个基本特性。
在量子叠加原理基础之上,衍生出了量子的另一个奇妙特性,叫做“量子纠缠”。比方说,甲、乙两人分处异地,两人同时玩一个游戏——掷骰子,甲在一地扔骰子,每次扔一下,1/6的概率随机得到1到6结果中的某一个;同时,乙在另一地掷骰子,尽管两人每一次单边结果都是随机的,但每一次的结果却是一模一样的,就好像是双胞胎心灵感应一样。这就是“量子纠缠”。
若两个量子粒子处在特殊的状态(俗称“纠缠态”)中,不管其空间分离得多远,当对其中一个粒子施行操作或测量,远处的另一个粒子状态会瞬时地发生相应的改变,爱因斯坦称这个现象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当时,爱因斯坦认为,怎么会允许两个客体在遥远的两地之间有这种诡异的互动呢?据此,他质疑量子理论的完备性。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证实了“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确实存在。
但直到2015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Ronald Hanson领导的团队进行了一项被他们称之为“无漏洞贝尔测试”的实验,“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才得到比较严格的验证。
有了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输的概念便呼之欲出。
通俗来讲,量子隐形传输是将甲地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还原出来。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和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限制我们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精确地全部提取出来。因此必须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分为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送到乙地。根据这些信息,在乙地构造出原量子态的全貌。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
量子也可以“接地气”
多年来,科学家们努力运用量子世界种种奇异的性质开拓出适用于经典世界的新技术,将向来被公众认为高深莫测“诡异”的量子物理从云端落地到人世间,服务社会大众。
其实,量子理论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的原理就已经被运用于分析金属和半导体的电学和热学性质。战后,晶体管和激光器这两个运用量子理论原理且广为人知的装置,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信息革命的发展。
到本世纪初,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直接或间接运用量子理论的技术和装置。从常见的CD唱片机到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从无水涂料到激光制动车闸、从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到隧道扫描显微镜……量子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另外,计算能力的飞跃也是量子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在经典计算机中,每个比特都只有0和1这两种状态。但在量子计算中,每个比特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状态,一旦操纵的量子数目增多,它就会以指数增长的形式来提升运算速度,有并行运算的能力。
比如,利用万亿次经典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需要15万年,利用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只需要1秒。同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里,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利用目前最快的亿亿次“天河二号”计算机大概需要100年左右,但是如果利用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只需要0.01秒。
量子计算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机难题,破解经典密码,进行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石油勘探,而且还能揭示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的物理机制。不过,量子纠缠“分身术”的特性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应用,便是量子保密通信。
现在被认为最安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光纤通讯。光缆能把所有的光能限制在光纤里,外面得不到能量,所以这个传输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随着科技发展,只需让光缆泄露哪怕很少一部分能量,我们就能够窃听光缆传递的信号。
这是因为经典通信的信号只有0和1,发生窃听时,这两种信号不会被扰动。比方说,两人打电话时,他人可通过窃听器从通信线路中的上千万个电子中分出一些电子,使其进入另一根线路,从而实现窃听,而通话者无法察觉。“棱镜门”等事件的曝光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量子通信则完全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其密钥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绝对安全性。一旦有人窃取密钥,整个通信信息就会“自毁”并告知使用者。比如,甲、乙二人要进行安全通信,甲发出的光子信息状态有水平、竖直、45°等,假设有人窃听,由于光子不可分割,首先窃听者根本无法分割出“半个光子”;其次,因为单次测量测不准、不可克隆的量子态特性,窃听者无法复制信息;倘若窃听者截获光子,乙就收不到信息,也就不存在窃听。
无论怎样,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窃听都可以被发现。只要被发现,原有密钥立即作废。甲就可以把没有被窃听的密钥传送过去,利用产生的密钥进行一次一密完全随机的加密。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可以实现安全量子密钥分发,实现不可破译的保密通信。
诚然,神秘的量子世界令人着迷,亦令人困惑。但对我们而言,量子世界的威力已变得不再陌生。在人类生活中,手机、电脑、互联网等这些来自量子世界的果实无处不在。然而,人们所感受到的量子技术还只是冰山一角。在探求量子世界奥秘的旅程中,人们仍在孜孜以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