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生心弦的诗歌响起来

时间:2024-05-07

黄健

如何让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感受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让学生的生活有诗意,笔者对小学的现代诗歌教学进行了系统思考。

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知识的输入式学习,轻思维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将主要问题渗透在学生的预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学习诗歌的课堂讨论中,为保证主要问题的讨论有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将思考中出现的疑问在课堂讨论中及时得到解决,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心中有“法”,手中有“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读一读、查一查、问一问、画一画。读一读:学生按要求读诗歌,有节奏感地将诗歌读好;查一查:对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问一问:字词障碍解除后,学生试着问一问自己,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画一画:学生可以将查阅资料后还不能理解的词画一画,在课堂学习中及时提问。

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即“任务驱动式”阅读。在用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時,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最终了解了诗歌的意思,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这样去阅读文本,就再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预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的时候,我设计的问题是:大自然为什么是绿色的课本?你从哪个词语上有所感悟?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理解绿色一词的意思,查阅资料发现它有多种解释,怎么办呢?此时,我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办法,将诗词中不能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课堂学习环节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

三、明确诗歌教学的主旋律

主要问题是教师根据文本设计的,是引领学生学习并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生成的。

主要问题的设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主要问题统领全篇,仅仅依靠主要问题,学生还较难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设计出主要问题之后,再层层推进,把主要问题分解为分学生易接受的几个小问题,便于学生解决主要问题。如在教学《走进秋天》这首现代诗时,我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作者珍藏的这片黄叶里有哪些独特的秋景在向我们微笑呢?在教学“秋天的果实”这一小节时,学生找到的秋之独特美可能会分解为苹果、葡萄。此时,我及时引导,及时归类:秋天的苹果、葡萄等……吸引着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添加了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导学生从小节的整体上考虑,引导学生学会归纳。

四、课堂拓展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学习诗歌语言的规律,对于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情境,教师可提前布置一些相关体验活动。如在《长江之歌》这首诗中,“春潮”的情景很多学生没有见识过。我在开学初就布置学习任务:“请父母带你去江边游玩,观看潮水上涨、江水奔腾不息的场景。”

此外,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去江边游玩的学生,我让他们上网去搜集相关的视频,观看潮水,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五、及时评价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评价,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评价应该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如果用分数来衡量,难免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伤害其自尊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一般采用给学生“星星”来代替分数的方式,根据学生得星星的个数来衡量诗歌的课堂阅读效果。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太理想的,也能得到一两颗星星。这种做法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课堂上有主要问题引导、课后拓展,这样的三步曲奏响了学生心田的诗歌,积极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诗歌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