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节俭

时间:2024-05-07

主题阐释

朱柏庐曾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有助于我们达成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精神修养的统一。

人物传奇

苏轼:节俭成习,反对奢侈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生活窘迫。为了度过困境,他想出了一个特殊的计划开支的办法:他把每月要用的钱按天分成小份,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另用竹筒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被召还朝,又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他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人来时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一次,一个老友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当他应约赴宴时,却见酒席十分奢侈,便婉言拒绝,告辞走了。苏轼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如今身居高位,还这样节俭。”

解读

身处困境时节俭,是对生活的态度;生活富裕时节俭,是对品格的追求。苏轼一生坎坷,却在起伏不定的人生境况中始终保持节俭的生活习惯,这也许就是他能远离贪欲、淡泊名利、乐观旷达的原因。

《增广贤文》有言:“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节俭的品格也应是我们从这位文坛大家身上汲取的必不可少的养分。

徐特立:半截粉笔犹爱惜

徐特立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平俭朴,爱惜旧物,十分注重品德修养。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他每天巡视全校,总是把别人丢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几年里几乎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觉得他太“小气”。为此,徐特立写了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他教育学生爱惜公物,又力行又写诗,效果非常好。

解读

堂堂校长竟只用捡来的小粉笔头,在物质丰富、物资丰盈的今天,我们似乎不难理解学生们所谓的“小气”,难免会用定式思维和物质的眼光看待这些“小气”的行为,可我们不能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

半截粉笔,两袖清风,作为校长,徐特立不是用不起一支全新的粉笔,而是心里装着“节俭”二字。扔下去的是粉笔,捡起来的却是品格,他用一截小小的粉笔,书写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节俭美德的最佳诠释。

马旭: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

马旭是我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离休后,她和老伴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学习资料。他们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用几十年时间,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马旭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19年,马旭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解读

马旭有着坚定目标和崇高追求,节俭的品德已经伴随了她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涓滴细流汇聚成海”。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从年少从戎到扎根科研,从退而不休到捐款千万,这位有着70多年军龄的老兵始终保持着战斗姿态,用一生詮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优秀退役军人的奉献与担当。

社会观察

用好节俭“传家宝”

荣 翌

有的餐厅推出机器人小锅炒菜、“智能光盘套餐”,通过精准定量、科学配比,引导节约用餐;有的单位食堂使用订餐码,鼓励员工线上预订,并根据当日订餐情况精准把控菜品供应量……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减少餐饮浪费、倡导节约,令人眼前一亮。

节能家电、共享单车、二手物品售卖平台……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创新,顺应了大众消费趋势,为相关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时代、新形势下,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激发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日)

解读

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基因”。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中国人对家风与国运的思考,凝结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只有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用好节俭传家宝,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弃微末,就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成风尚。

冬奥花坛传递节俭正能量

威 利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北京市在天安门广场、机场专机楼出口、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南侧等地布置了10个主题花坛。这些冬奥花坛景观的一大亮点,是将园林废弃物加工处理,进行造景与艺术创作。以天安门广场的“精彩冬奥”主题花坛为例,花坛底部的五环和雪花图案是以有机覆盖物做填充的。这种有机覆盖物实际就是平常修剪下来的园林植物枝条、枝干、果实等,经过修剪、粉碎、分级、防腐、染色、防火阻燃处理后,再由花艺师编织创作。如此妙手回春、变废为宝,使冬奥主题花坛在绿色节俭之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迷人。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22年1月16日)

解读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冬奥花坛景观布置秉持了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了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同时,这也是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抑奢尚俭的生动实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期待有更多地方、更多行业企业、更多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