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见,为古诗教学助力

时间:2024-05-07

杨永

摘 要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司马迁述史的方法,亦应成为古诗教学的方法。教学时,在理解、鉴赏、诵读和运用等层面引入适切的诗句,让意象互见、情境互见、表达互见,就会更好地引领学生建象、明法、化言,触碰古诗言、意、法的本真。

關键词 互见 建象 明法 化言 古诗教学

互见法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创造的一种令世人称道的述史方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叙述谈论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以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说明补充,互文见义。心有灵犀的文人墨客众多,心意相通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果在诗词教学的理解、鉴赏、诵读和运用等层面,适切地勾联相近相通、似曾相识的诗句,让它们的意象互见、情境互见、表达互见,一定会有效地助力诗词教学,产生群文阅读式的反应。

一、互见,在理解中建象丰蕴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认为,意象即表意之象,是主观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教学时,如果单纯地就物论物、就诗教诗,就会显得单薄而无助、苍白而无力。相反,如果适时勾联相关古诗,借助学生已知的诗句去理解新诗,让诗中的意象互见,就会重塑并丰满意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可以引入杜甫的《春夜喜雨》帮助学生理解夏雨的特点,建立夏雨的鲜明意象,使夏雨立体丰满起来。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场雨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嗯,这是杜甫笔下的春雨。苏轼笔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夏雨与春雨有何不同呢?同学们对比读一读。

生:夏天的雨特别大,雨滴像珍珠一般硕大圆润,而春雨则细如牛毛,洋洋洒洒。

师:嗯,夏雨和春雨的样子不同,雨是有形的。

生:夏天的雨特别猛,落在船头“霹雳啪啦”的,会像钢珠一样弹起来;而春雨就很温柔,轻轻飘落人间,润物细无声。

师:说得好,夏雨和春雨的声响不同、脾气不同。看来,雨是有声的、有性子的。

生:我觉得夏天的雨还是有色的,是“白雨”,白花花的雨;而春天的雨很细,细如牛毛,看不出颜色来。

师:“白雨”,白花花的雨。真好!根据颜色,你觉得夏雨大不大,猛不猛?

生:夏雨不仅大,而且猛。这种“白雨”我遇到过,去年暑假爸爸开车带我出去玩,结果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点儿砸在车窗上,我都担心车窗会被砸个大窟窿。

师:哦,雨好大!原来大雨还是有色的。同学们,夏雨与春雨“形”不同,“声”不同,“色”不同,“脾气”也不同。请想象雨的样子,同桌间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诗。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教学片断中,教师有意地将两首诗勾联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春雨和夏雨的不同之处,引领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在头脑中建立雨的不同意象,将夏雨活化还原,立体丰蕴,进而理解诗人笔下夏雨的鲜明特点。这种勾联诗句,进行比对式的意象互见,并不是节外生枝,而是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建象,更好地把握意象的鲜明特点,为进入意境打好基础。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众多诗人的名作佳句,选取的往往都是寻常物,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等,这些寻常物常常会重合,多次出现在不同的诗作中,这就为教学打开了一扇七彩的窗,让教师有了诸多意象互见的空间。但究竟选择怎样的诗句才适切呢?

首先,教师应遵循诗句的内在规律,把握诗句间的契合点,找准意象相通之处,相通的点越多,越利于对比阅读。假如我们不用《春夜喜雨》进行勾联理解,而是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进行对比阅读,因对比点较少,就不会产生明显的互见效果。其次,勾联的诗句要关照学情,尽量选用学生已知的、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避免选用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诗句,否则不仅无助于诗句的理解,还会徒增学生的思维负担,适得其反。

二、互见,在鉴赏中明法知意

“古诗教学要遵循‘疏言、显象、悟意、化言的八字路径。”特级教师张敬义先生如是说。“疏言、显象”应属于理解层面,帮助学生疏通关键词,显现诗中意象,进而知晓诗句大致意思。而“悟意”则是引领学生进入诗句意境,探求诗人写作的方法和用意。这便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理解品悟的基础上鉴赏诗词。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中的一句,也是学生难以深入品悟鉴赏的一句。诗人把逶迤的五岭想象成腾起的小小细浪,把磅礴的乌蒙想象成滚动的小小泥丸,五座山岭连绵起伏之态和乌蒙山雄伟之势跃然纸上,可谓想象奇特,意象顿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句的精妙不止于此,诗人运用夸张的表达另有深意。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进一步品悟鉴赏呢?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连绵起伏,在毛主席眼中却像翻腾的细小浪花;磅礴的乌蒙气势雄伟,在主席口里却说成滚动的小泥丸。哎,老师突然想起诗仙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想看,二者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生:他们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李白把庐山瀑布夸大了,而毛主席是把山说小了。

师:嗯,你很会发现。一个是往大了夸,一个是往小了讲,都是大手笔、大情怀,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

生:他们不是一般人,李白是诗仙嘛,浪漫主义诗人。毛主席是革命领袖,一代伟人。

师:照你这么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毛主席就是浪漫主义革命家。大家再想想看,他们这么写用意是什么呢?

生:李白是为了表现瀑布的壮美,所以往大了夸,说成是九天银河落下来。

生:毛主席往小了讲,是因为他觉得高山险岭算不了什么,在他心中是小菜一碟。

师:哦?这么高大的山真的是小菜吗?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

生:我觉得这么说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切艰难险阻都是“纸老虎”。

師: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你!

古诗教学不仅要建象入境,知道古诗写了什么,更要有鉴赏意识,探究诗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纵览古诗长河,表现手法相同或相似者甚多,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教学时要敏于发现,善于捕捉,将同类诗作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在“互见”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只有这样,学生对古诗的解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三、互见,在诵读中内化提升

诵是分层次的,浅层是力求正确的积累背诵,深层是寻求诗情的朗诵,高层则是追求个性的吟诵。诗的教学就是要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达到积累内化,当然这种诵读不是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不是为背诵而背诵,需要引领学生走近诗人生活,亲近相关诗作,从而产生浓烈的诵读热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共五首,教材中仅举其一。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苏轼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一直对那场夏雨念念不忘,有诗为证:“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也就是15年后,50岁的苏轼特意到杭州,重温旧梦,再叙前缘。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结合诗人“西湖雨”的情结,链接诗句,助推诵读:“同学们,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情此景,苏轼牢记在心,念念不忘,以至15年后50岁的他再次来到望湖楼——‘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出示),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年已半百,故地重游的他一定感慨万千,让我们跟他一起重温15年前的一幕吧——《六月十二七日望湖楼醉书》。”如此一来,借助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搭建起内在的情感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他们会兴致勃勃地高声朗诵,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故地重游,旧事重提,所以才有“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豪放与追思,所以才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回忆与相思,所以才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那份感伤与情思……也因此,才会有诸多的组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等。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链接相关诗作,拓宽古诗阅读的数量,提升古诗诵读的质量。

四、互见,在化言中表情达意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不在于培养多少诗人,而是要涵养诗性诗情,丰厚人文底蕴,而是要学古诗用古诗,能够“化言”运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的一句,也被“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雷海为用到了获奖感言中。这二人时隔一千多年,但情感“互见”,穿越时空。回望诗人刘禹锡,他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千辛万苦,但他斗志不衰,积极乐观,诗句流露出对成功的笃信与向往,积极乐观,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雷海为原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外卖小哥,终日的风吹日晒使他面容沧桑,生活的艰辛改变不了他对诗词的痴迷与热爱,获胜的他感慨万千,借用刘禹锡的金句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既有对过往辛苦付出的追忆,又有苦尽甘来的喜悦。“不学诗,无以言。”言外之意,学了诗,要化言。雷海为获奖感言中引用的诗句相当应景、相当适切。

诗以传情,词以达意,代代相生。同一种情感,可以寄情于不同的事物;同一种事物,可以寄托不同的情感;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情感,不同的人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精神互见的诗句转化为言语运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语境植入。教师可以根据诗句的意思,创设多元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换位思考,置身其境,融情其中,尝试运用。长此以往便能化为一种潜意识的自主表达,悄然融入自身的言语表达系统中,说话或写作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了。

想来,古诗之所以魅力无限,之所以经久流传,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是人生经历的互见,是人性情感的互通,是人类精神的互融。既如此,在古诗的教学中,理应让诗篇互见,文理互通,实现精神的穿越和言语的交融!

参考文献

[1] 周啸天. 诗词赏析七法[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2] 郑国周.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M].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蒋军晶. 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