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苏玲敏
摘要伦理安全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需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然而,时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现场,控制主义和知识主义盛行,阻碍了学生的伦理解放和生活体验;教学伦理性语言缺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关怀;教学交往伦理破坏,造成了师生的对立和关系紧张等多种伦理风险,威胁着课堂教学伦理安全,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匡正教学现场的伦理安全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伦理转变和德性修养的提升、课堂伦理性语言的运用和促进教学仪式中的伦理渗透是解决教学现场伦理安全问题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伦理安全 课堂教学实践 安全解读 安全检视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最基础的需要。樊浩认为,伦理性是“有教养的人”的根本特性,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保障课堂教学伦理安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小学课堂教学伦理安全解读
伦理安全与个人、教育、社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研究教育離不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而课堂教学伦理安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需要。
1. 课堂教学伦理安全的内涵
伦理是人与人相处和人与社会相处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是人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和行为的指南。道德因伦理而生,伦理安全是道德安全的核心。
所谓伦理安全,实质是指人的精神安全。包括一个人在其所处的伦理共同体中被承认和接纳,获得伦理上的安全感,自我内视域与外视域相互一致,创造安身立命的伦理条件和伦理保障,个体人际交往伦理和谐。伦理安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课堂氛围充满伦理精神、师生对话语言彰显伦理性、师生和生生交往伦理和谐。课堂教学作为人的实践活动,需要伦理安全的保驾护航。
2.课堂教学伦理安全的维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具有道德教化意蕴的空间内实施形成了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实施活动和关系里,伦理安全是我们应坚守的底线。以下从三个维度简单分析课堂教学里存在的伦理安全。
(1)课堂教学活动现场要有伦理氛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引导者,要创设伦理情境和伦理氛围,有道德教育的伦理觉醒,氤氲化育。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着伦理觉悟和伦理敏感性。教学目的是“成人”,通俗讲即为可以安身立命,既要教会生活的技能,更要培育个体内在世界的伦理完整性。教学内容为培养具有理性精神完满人格发展的人服务,除了已成体系拿来即用的知识外,还应合乎学生身心健康自由发展,促进其内在意义世界伦理普照,形成优良德性和伦理自觉。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自由伦理生态,课堂上少一些控制主义、知识主义,多一些创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2)课堂语言的伦理性。课堂是由大量语言构成的,伦理精神的语言是课堂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教师语言运用得当,伦理内嵌,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情感眷顾,学生便容易接受,心悦诚服,而且会以此为榜样,模仿学习,在氤氲化育中提升德性修养。若教师语言粗暴刻薄,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语言包括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这里着重讲教师语言)
(3)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安全,即师生、生生交往伦理安全。师生、生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本身就具有伦理的意义。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师慈生敬、亦师亦友、恭敬信服。生生之间同窗互助,信实友善、坦诚相待。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愉快、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自我满足得以实现。友善的生生交往使学生在其所处的伦理共同体中被承认和接纳,获得伦理上的安全感和安身立命的伦理条件和伦理保障。
二、当前课堂教学伦理安全检视
伦理安全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以人为本,从人文本性出发,充满伦理规范和伦理氛围的场域。然而当下,伦理在教学中的缺场已成为常态,教学中的语言暴力、教学内容知识主义盛行,教学交往双方关系紧张淡漠、教学现场自由生态稀缺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匡正教学中的伦理安全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教学现场伦理生态缺乏
知识主义盛行。教育应该是在文化氛围里进行的,只有在文化的滋养里我们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失根”的人。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知识主义的教学以客观知识的传授为单一目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种教学浸染中,学生丧失了创造性,根绝了想象力。知识教育本身没有错,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知识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内容而对于人德性的培养被忽视时,就从根本上切断了教学两大功能——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与德性的统一,造成读书与德性修养、文化修养的分离,与人的内心世界失去联系,根除德性,人性失衡,教学变得枯燥缺乏人文性。一个缺失德性和没有理性伦理精神的人,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教学的失败。
2.教学伦理性语言缺失
教学成效好坏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对于语言的运用表达和语言修养对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学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语言之美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语言能力高居课堂教学首位。教师的语言储备应是文化性、伦理性的,充满伦理精神的语言表达让老师和学生更和谐地融入到课堂情境中,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所传递的理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情趣。而现如今的课堂上,语言的伦理性缺失成为了常态。首先,语言暴力现象泛滥,以至于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心理,造成师生情绪对立,觉得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其次,教师语言独断,只考虑自己单向度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没有包容和接纳学生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阻碍学生表达自由,久而久之,学生便只会迎合与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3.教学交往伦理紧张
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关系[1]。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本身就具有伦理的意义,它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愉快、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自我满足得以实现。而紧张冷漠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剑拔弩张,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还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对待学生不冷不热,不答不问,放松教学管理,任学生自然发展,以致课堂气氛平淡无奇,缺乏生气。师生人际关系疏远分离,学生一旦感受不到伦理上的关怀和被接纳,便会失去个体上的伦理安全感[1]。endprint
三、 课堂教学伦理安全的构建
伦理安全保证下的教学活动要求人们在伦理框架下审视、认知并实施教学活动,努力提供一种理念、方法、内容都合乎伦理的教学。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种威胁伦理安全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在伦理精神价值引导下匡正教学伦理性,捍卫教学伦理安全。
1.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伦理转变
首先,教学是一种文化行动。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文化人而非知识人。教师的教学意识要有文化性而非知识主义。文化氛围是学生生长的基本背景,是有温度有家园意义和伦理意义的。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交往、民主对话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滋润和普照,在伦理上达成共识。教师课堂教学有文化情境的创生,以文化人,使学生在文化涤荡的氛围里构建自己的文化要素。教学构成有文化的摄入,氤氲化育,使学生在文化负载的课程里审视自己的文化构成。文化的生成就是伦理实践,关注学生的伦理实践,求得伦理上的认同,保障教学的伦理安全。
其次,教学是一项伦理行动。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必须具有伦理性。教学的根本属性是人文性和伦理性,教学作为“成人”的活动,是一项伦理活动。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只有具有伦理品性,其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不失偏颇。当下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价值观仍然停留在对知识的传递上,因此,教学活动变成了知识传递的工具,教学的“成人”目的流产。
2.伦理性语言贯穿课堂
教师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以实现人的德行养成为旨归,不只塑造外在的服从的道德行为,而是要培养内心的道德观念。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教育应以呵护为主,语言方法运用也要讲究策略。首先要坚持性善的伦理精神前提。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体现“目的—手段”一致性的教学,即不仅教学的根本用意是善的,而且达成此种善的目的的手段也应该是善的,正所谓以道德的方式将学生引向“成人之道”,借用儒家的命题来说便是“以善致善”[2]。无论是教人知识还是培养德行,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有对人天性的考虑,对人的情感摄入,其语言、手段也一定是符合人性的,和学生对话要有伦理性,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包容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护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维护个体精神自由,凸显教学伦理品性。其次,教师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语言具有教学伦理性是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学教育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语言要符合平等交流的原则,对学生循循善诱之。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崇敬自己的老师,而且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使用语言软暴力,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也会对他们产生误导。最后,要提高教师的伦理敏感性。只有提高伦理敏感性,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察到自己的非伦理,才能对自己不伦理的语言和行为敏感,进而改正,做到自我监控。
3.教学仪式中的伦理渗透
仪式从其抽象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3]。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仪式内涵,仪式可以创设道德情境,生成道德教育的场域。诸如教师与学生在上下课时的问候、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问答、教师对学生的讲授等等。课堂教学中的仪式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有稳定的形式,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和行为模式,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深刻的仪式性功能。不同的教学活动体现着不同的仪式内涵,发挥着不同的仪式功能,也传递着不同的文化观念,此时教学仪式合乎伦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有教学中的仪式都是由师生共同建立完成的,合乎伦理的教学仪式对于培育人际间的伦理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从伦理构建上来说,首先,认真庄重的上下课仪式使师生在上课和下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束。上课时的问好将学生从课堂外拉回到课堂内,也表达了对老师开始上课的期盼和尊重,使师生尽快进入角色,且可以拉近双方距离;下课仪式则是学生对于老师的感谢,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当然,笔者认为这种伦理仪式是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情感体验,并不是规则要求下的表面功夫和仪式化。其次,课堂中的提问仪式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规范下的师生课堂提问要做到:老师认真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答案,不可随意打断学生发言,更不能耻笑,要以鼓励引导为主;学生在回答时先要举手示意,回答问题吐字清晰,不可乱糟糟地抢答或打断别人,有问题时要征得老师同意再提问,态度要诚恳,对老师的解答要表达谢意,不可抱着一种我交了学费你有义务为我解答的功利心理。伦理的提问仪式有助于师生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老师在授课仪式中要以伦理的方式培育人际间的伦理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态度端正,不敷衍了事,不居高临下,不滥用权威,用人格魅力和专业魅力把控课堂。学生也要做到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不私自交头接耳,扰乱课堂。
总之,伦理安全是课堂教学完成其目的和使命的保障,坚守伦理原则,培养伦理自觉和伦理敏感性,建构符合教学特点的伦理精神并以此为引導,捍卫教学现场的伦理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只有在这种充满伦理安全、充满德性熏陶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精神挺拔、人格完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宁.试论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2] 刘万海.真正教学的意味——基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延展性思 [J].全球教育展望,2011(9).
[3]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