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熠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地教育发展的水平。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名师大讲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新途径。它对于培育优秀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怎样组织区域性“名师大讲堂”,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必须厘清是什么、谁来讲、讲什么、谁来听这四个关键问题。
一、 是什么: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名师大讲堂”是根据区域实际,在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培训主题和内容,列出年度培训课程模块菜单,同时将选择培训课程的权力交给老师,让老师在菜单中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模块。然后根据老师的选择,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或名师,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教学、交流座谈、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组织“名师大讲堂”。全年一般组织8~12期,每一期的时间为1~2天。
“名师大讲堂”有别于零散的专题讲座,它对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为教师量身定做,切合实际,真正把培训课程的选择权交给了老师;第二,能够时刻呼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关注教育的信息热点,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第三,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可以有专家教授的学术引领,也可以有草根名师的课堂指导,让教师既能够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够在课堂上学以致用;第四,单次培训时间短、工学矛盾轻,可以让教师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高超的教学技艺。
二、 谁来讲: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
“名师”是“大讲堂”的主体。因此,确定主讲名师是“大讲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名师就是学识高、名望高、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仅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出来的名师,也指那些在学生、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确定“名师”、建立名师资源库是开展“名师大讲堂”的首要任务。
名师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其在某一方面的学识有很高的建树和影响力。因此,建立名师资源库可以分为理论专家,如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教学专家,如各级教研员、中小学特级教师;德育专家,如师德楷模、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名师资源库的建立还必须做到结构优化、层次分明,既要有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也要有本地区在教育教学上有建树的“草根”专家。
要建立名师资源库,区域教师培训机构还必须与大专院校、教科研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有强大的名师团队。同时,区域教师培训机构还要善于发现本区域内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较为优秀的“草根名师”,把他们推上“名师大讲堂”,用身边人、身边事去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
三、 讲什么:针对教师的培训需求
“名师大讲堂”的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目标是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内教师群体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培训规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主题。培训主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政策层面入手。当前减负一直都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重点工作,如何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因此,针对这一大环境和热门话题,可以把“减负提质”作为“名师大讲堂”的主讲内容。可以邀请德育名师主讲如何去关爱学生,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邀请教学专家主讲如何优化作业结构,布置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二是从教育理论入手。“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很多教师的通病,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育理论的引导。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曾说:“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因此,“名师大讲堂”应该把教育理论作为重要的主讲内容,要结合当下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加以讲解。同时,在设计和安排教育理论的学习活动时,要结合受训者的接受程度,有一定的学习频次,若发现教师有不适应现象,要与主讲教师沟通,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以免受训教师产生厌学情绪。
三是从教育形势入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课程生成能力,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具有课程意识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邀请课程改革专家讲解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让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之中;可以邀请一些课程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通过现身说法,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的新活力,给学生带来的新发展,唤醒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
四是从课堂教学入手。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素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落脚点在于课堂。通过课堂这一舞台,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因此,可以邀请各学科特级教师、教学大比武获奖教师走进“名师大讲堂”给老师们上公开课、示范课。当然,这里不仅仅是给学生讲,更重要的是让受培训教师学习到名师课堂教学的风格和艺术。同时,还要请“名师”就这堂课设计的理念、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并开展一些有效互动,让老师与“名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汲取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强、互动性强,使得培训既接近一线的教育教学,又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四、 谁来听:合理安排参训教师
“名师大讲堂”的培训对象是广大教师。区域内教师众多,合理安排尤为重要。培训前,首先要了解区域内教师的现有水平,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考察教师在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确定本区域内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最近发展区”。
“名师大讲堂”的开展一般可分为“总”和“分”两种。所谓“总”就是全员集中培训,比如师德培训,教育理论、教学理念的培训。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
所谓“分”就是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按学段划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也可以按任教学科划分,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所需要的培训也不尽相同。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在于通过“名师”的指点启发自己的教学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技能学科教师的培训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技能等。同时还可以按教学水平划分,一个区域内教师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二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三是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特优教师。这三类教师都需要专业培训,但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新教师需要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和职责;骨干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由起步到定型的关键时段,急需提升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理论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特优教师也需要有针对性的高端研修,以及时“充电加油”,更好地发挥学科引领作用。
区域“名师大讲堂”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应基于教师发展的理念,尊重教师的培训意愿,鼓励教师参与到培训课程和策略的制定中来,让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激活专业成长“内驱力”。只有一切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按需施训,才能使参训教师真正从培训中获得真知,提高“名师大讲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锦秀.名师工作室的研修路线与实践反思[J].宁夏教育,2015(10).
[2] 王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探:“四位一体培训机构”实验与探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静,王秀兰.县域教师培训的分层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5(5).
【责任编辑:白文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