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帮教师克服“教育偏执综合征”

时间:2024-05-07

朱国忠

一、 现象:遭遇“教育偏执综合征”

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21世纪初对辽宁省2292名教师的调查发现,教育偏执这种心理障碍在教师群体中的发生率高达51%!

教育偏执综合征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征候:一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喜欢小题大做、夸大事实,用放大镜来照班级、照学生,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小问题耿耿于怀,紧抓不放;二是好高骛远,教育教学目标不切实际,尤其是对后进生过分苛求;三是忐忑不安,疑心病重,整天怀疑学生在背后和自己作对,总是担心班级会出事、会失控;四是固执死板,深度陷入,难以自拔,明知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依旧要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盘算,无法停转与放下,有过度的职业焦虑与严重的失眠;五是自我中心倾向强烈,感情用事,主观片面性强,易发脾气,一味地抱怨和指责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常常不相信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对学生充满敌意,与学生的关系极度紧张。

教育偏执综合征往往也表现为教师的职业化“唠叨”:一件小事情要千叮咛万嘱咐;处理学生时,即使是很久之前的老账,也要进行全面的“清算”;上课期间没有特殊情况,每隔四五分钟也会习惯性地停下来训人;和学生谈话,不论问题大小,情况严重与否,每次都超过五分钟,一次就已解决的问题,就算谈上三四次也不肯罢手。

二、 症结:“教育偏执综合征”的成因

教师出现教育偏执综合征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总的来说它是一种职业型的“心理征候”,是和教育这项特殊的职业高度相关的。

1.连续性的职业化诱因

在教育理想和激情的引导下,教师往往会深度陷入职业情境,过度规划工作目标,这就是一种教育的“职业偏执”。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这种职业特别容易“陷入”职业沼泽而难以自拔。教师的工作是全时态的,绝不是按八小时来计算的:八小时之内,得燃烧激情,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所有不听话的孩子都要彻底驯服,所有不懂的题目都要教会,拖拉的作业一定要全部补上……八小时之外,还得就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苦思冥想,有时睡觉前还得想想某个学生的功课与问题。在社会的转型期,教师的权威迅速瓦解,从事这种职业时间长了,想劝说自己别想都不行。

2.生存环境的麦当劳化

中国学校的管理主要依托行政体制来实现。借用埃德加·莫兰的说法,虚假的合理性、表面的合法性,以及单一信息渠道所制造的权威性,使得校园里每个人的文化再生能力处于盐碱化状态,这是我们一部分教师所面临的愈加严峻的生存困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麦当劳化的职业生态环境势必将教师挤压成“扁平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的旗号下,教育出现了所谓追求“合理化”的冲动。这种合理化的目的就是效率。校园的麦当劳化之所以来势汹涌,就是因为它为教育系统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教育的行政化管理从提高效率的目标出发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整齐划一,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全“被控制”。因为高效教学,越来越呈现出教学设计的版本化、教学方法的定型化、教材文本使用的循序化、教辅用书评讲的趋同化、学习时境的封闭化等倾向。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逐渐主导着当下的高效教学,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枚螺丝钉。

3.教师权威的全面消解

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在这个时代,不认同已经渐渐地变成了我们生存最大的危机。”的确,就教育行为而言,教师正在不断地丧失内在权威,教育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教师的工作越来越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教师也不再被学生家长无条件地视作最可靠、最神圣的托付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更为困难,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所积聚的压力最终全部倾泻到教师身上,由此引发的迷惑、被伤害感以及精神上的恐慌日复一日地折磨着教师的心灵。各种拉扯、撕裂、矛盾等考验让教师的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三、 危害:“教育偏执综合征”是毒药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安迪·鲁道夫曾经写过一本题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他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不过教育和企业不同,我们恰恰毁在“偏执”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偏执是一种“毒药”。

1.教育偏执使校园缺乏爱的温度——偏执是爱的凝固剂

学校是最需要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丢失爱的地方。每个生命的健康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积极的文化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品质。作为教师,教育如果长时间“陷入”课堂与教育情境,就容易走向教育的背面,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甚至残忍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由此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教育偏执使教师行为严重失范——偏执是冲动的催化剂

事实上,一旦长时间陷入,教育就容易蜕变成一种走向心灵隔离的训练。一方面,师生之间缺少“心”的交流,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容易出现“误判”,容易助长教师的“独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推行生本化教育。另一方面,教师整日局限于小小的校园,心空也会越发地逼仄与狭窄,这就会催发教师性情的质变,情绪的不稳定性,甚至失去理智,导致教师行为的严重失范。客观地说,有些教师体罚、辱骂学生乃至歇斯底里的爆发等等粗暴现象,并不一定全是人品师德的问题,心理偏执可能是教师言行失控的一个重要诱因。

3.教育偏执使教师迷失职业方向——偏执是前行的迷雾剂

教育偏执使得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因为一个教师全身心地奉献与牺牲,这本是高尚而可敬的,但如果他形成了教育偏执,就会常常因无意地固执而失去方向,陷入懵懂的状态,看不清教育的真实、教学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宁愿相信各种先见和谬误,也不相信可见的事实,满腔热血地想培养人,发展人,却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常常走向扼杀人的灵性、阻滞人的发展、伤害学生心灵的另一条道路。总之,教育偏执使教师关于教育与人生的认识陷入无穷的迷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剧。

四、 策略:走出“教育偏执”的沼泽

教师出现了教育偏执综合征,既自伤也伤人。这和我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是格格不入的。良好的教育总是关注内在的东西,自然包括心理的健康问题。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职业的原因已成为一个公共问题。要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幸福的职业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也需要教育管理者做好教师的心理调适工作。

1.我们要学会“冷眼旁观”

每个星期,教师都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课,空洞地讲课,脱离生活实境的讲课——其实是多么可笑。如果站在教学楼对面观察每个教室里教学的景况,肯定会看到老师们都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学生端坐着聆听。你静静地看着,静静地想着,你一定会质疑:这样类似于囚禁式的教学,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吗?我们所看重的、所拼命教学的东西,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企望所有的教学能一步到位,可能吗?现在暂时没有掌握,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难道没有可能学会、领悟吗?我们现在为什么会如此的固执呢?的确,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我们才有可能看得真切,才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意义的,才知道教育也在窗外,教学也在窗外,从而打破自我封闭与教学模式上的偏执。

2.我们要学会放下与回望

如果我们每个月、每个学期都可以适当适时地从课堂中退出一段时间,甚至可以申请休假,或者到教师发展学校去进修等等。这样,把班级放下,把教学放下,把压力放下,我们可能会更清晰地看到教学的真相,作出适时的调整,回到教育的原点,也就不至于一条道儿走到黑。实际上,教育教学这项工作需要很深的心理功力,它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而且这种迷失是渐进的,不知不觉的。所以我们要时常仰望星空,要回望走过的路,明晰正确的前进方向。不错,放下你手中的笔,放下那成堆的作业,放下你的牵挂,放下你对学生过高的期望,你就会知道你最该做的是什么,学生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和期待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缓慢型的学生、暂时落后的学生、坏习惯多的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呢?只要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反观自己,常做这样的功课,我们就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态度。因为以己度人,以自己的童年度学生的童年,我们就一定能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正常的,学生的一切行为也就都是能够理解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的行动词典中就只有“尽力”,而没有“一定”了。

3.我们要学会解冻套装的知识世界

台湾大学的黄武雄教授认为,当前学校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所谓套装知识,是与“经验知识”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指学校里教学的知识高度抽象,将“知识作者”的个体经验完全压榨甩干,几乎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教学主体的生命经验没有关系。一味地学习套装知识,会使人无视世间种种特殊现象的富丽多变,而流于封闭专断。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下许多教师仍然在用套装的知识进行抽象训练。这也导致了人的知识与实际世界的疏离,导致了教师因为忽视现实世界的特殊性而企图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直接套用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套用知识的弊病影响所及就是教师无法培养起真正的知识批判能力,不能独立思考,不去观察事实以作独立判断,却套取现成通行的观点,人云亦云,受制于权威,或为媚俗教条所左右。这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偏执,脱离现实的偏执。因此,我们应抵制知识学习、应用的“制式化”,努力回归生活,回到实际;应关注别人的教学,形成经验联结与共享;应唤醒自己的经验知识,适度开发自身和学生的直感,从而全力还原知识的直观性。只有与现实世界有了真正的来自内在经验的联结,才能了解自己,减少因与现实的疏离而造成的偏执。

4.我们要学会过一种余裕的生活

教师的工作是心灵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心灵和几十个心灵的互动。这种互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实在的,很多时候是在生活层面上运行,大多时候没有达到美好精神的境界。毕竟教育对象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意味着频繁地出现各种“正常的状况”。每个学生都会出现自己的状况,教师要很好地应对那么多的情况,很多时候显然会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史密斯告诫我们:“假如你正在失去悠闲,当心!也许你正在失去灵魂。”所以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保持余裕的状态。只有在“留有余地”之空气的围绕里,我们的精神才能够舒展开来,积蓄新的力量。如此,我们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遭的变化,作出合乎事实的判断,远离教育偏执。为此,我们需要学习旅行的艺术。旅行是教师从教育城堡里走出来的一种艺术。我们需要像古代的文人那样游山玩水,寄情花草。而走进乡村,亲近田园,是我们获得余裕、回到清醒的第一路径。大自然正是最好的清心剂、养心丸。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当我们澄然静坐,有心灵的呼吸,有生命的灵气与朝气,就足以抗拒偏执的侵袭。

5.我们需要及时修复心灵的时空

走出偏执的城堡,也需要一种灵活的调理机制。暑假是漫长的,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是否可以延长假期,将一年分成三个学期、四个学期,让教师每年有三四个假期呢?还可以允许教师每个月因情绪不佳而请假一两次。这显然有利于教师缓解压力——让教师能及时地进行心理修复;有时间去“无功利”地想心事,校正心理的罗盘。如此,我们就会因心灵的丰富而灵动,因生活的憬悟而明觉。如此,我们才能和学生一道过有意义的流动的生活,拥有更多快乐的“真实刹那”。为此,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让教师能多一些自由的时空。

6.我们要掌握即时性的心理调适方式

心理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我们就要及时地加以调适。一是可以自我诊断,有效澄清——“每日三省吾心”,经常诊断自我心理,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面对教育教学问题时的反应模式,对那些非理性的观念即时加以澄清、剔除,然后进行自我暗示调节,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偏执心理,阻止自己的偏执行为,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为。二是建设团队,集体审议。以志同道合的同事、同行为主体,建设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并且遵循菠菜原则,和人际圈的朋友保持高频的联络关系。在广泛的交流中,可以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苦恼、困惑,从朋友那里得到慰藉,让心中的郁结即时得到纾解。还要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处置方式,通过友好的集体审议,可以在没有互斥力的情况下自然地消解教育偏执。

没有偏执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没有偏执的爱才是真爱。教师偏执不仅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悲剧,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悲剧。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我们都应该注意自我的心理健康,都要有一种走出来的意识和习惯,不能总是陷在教育里不能自拔。如果教师长时间地陷入教育的城堡,那就不再是一种忠诚,而是一种自欺与误人。教育需要审视,需要不断地审视,审视他人以审视自我,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可以做,每天都必须做。负责任的教育,接近于真实的教育,需要我们先观后思,先思后行,始终有一种开放的心怀。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