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隋影
心理契约涉及法律、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双向性、期望性和动态性、责任性的特点。心理契约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契约的主体、目的、合意、允诺、义务和责任。心理契约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建立阶段、调整阶段和实现阶段。影响心理契约形成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又包括社会环境、组织信息和社会线索。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等诸多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责任、义务、权利的普遍理解和信念,是心理契约的形成背景和操作条件。组织信息包括在招聘录用时组织有关人员的承诺,组织高层管理者的公开陈述、组织的公众信誉和社会形象,成员对于高层人士、直接上级和工作同事的言行观察等。社会线索指来自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信息。内部因素包括心理编码和个人因素,其心理编码指个体对于组织提供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通过相互责任、义务、权利的“心理编码”形成了存在于成员内心世界中的心理契约;个人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一些特点(性别、教育背景、过去的工作经历、职业动机和责任意识等),这些特点会影响到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那么如何通过心理契约理论加强学校青年教师管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 把握构建重点,注重过程建设
抓好心理契约形成的每一阶段对青年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促使心理契约快速形成的重要保障。例如,建立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其自身状况、规划等对教师进行激励,并使其充满期望。再比如,在调整阶段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教师成长,同时正确地引导其端正对学校发展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心理契约形成的调整。因此,学校管理层要把握心理契约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进行及时、丰富、有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间接性地影响心理契约的形成。
二、 凸显心理平衡,催化契约形成
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平衡点构建。也就是说,当平衡点能够被管理者加以捕捉,其将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提升。下面看一个案例:
A学校是X市一所著名的民办学校,在当地知名度很高。A学校2003年3月招聘到15名新教师,但到当年8月时即有10名离开了该学校。为什么声誉如此好的学校却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据离开A学校的M教师描述,A学校招聘时,有很多人递交了个人简历,竞争十分激烈。M为能收到A校的面试通知激动不已。面试通过后,又顺利办完有关手续,刚刚投入到工作岗位的M特别兴奋,憧憬着自己能在A学校大展鸿图。可是几个星期过去了,学校许诺的教师岗前培训却没有进行,只是把他和其他几位新教师安排到各自教研室,由老教师带领着熟悉环境,然而每位老教师每天又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中大部分人自然也没有热情和时间去指导或帮助这些新教师。另外,在面试的时候承诺给新教师的单间宿舍变成了实际的双人间宿舍。两个多月过去了,学校根本没意识到因不履行当初的承诺给新教师的情绪造成的影响。另外一位离开A学校的N教师说,新教师在课时量的安排上要远远多于老教师,但在课时费的计算中却没有体现出来。更令新教师无法忍受的是,A学校上下班像很多公司一样需要打卡,每间教室都有摄像头,随时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让教师觉得自己像被监控了一样,没有任何安全感和归属感。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教师的相关需要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最终教师选择了离开,可见了解与满足教师的需要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人的需要种类可以分成很多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将其归纳为五种。这五种类型的需要从低到高逐级排列,但是,其顺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也就是讲,当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心理需要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事实证明,五种需要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越是层次高,其所得到的满足就越少,并且在同一时期内,心理需要会存在多种类型。可是,在每一时期内的不同类型需要中往往会有一种需要占据支配地位。
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是期望的满足。关于期望,心理学认为它是人根据自身以往经验,在一定时间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满足的需要。期望的产生源于需要。教师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并非不强烈,但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性相对高于其他需要。教师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教师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教师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具有敏感的自我意识和洁身自好的优良秉性,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付出和人格是否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能否得到领导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成就上的需要通常不表现为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和探讨新事物的创新感。这些需要的满足不是仅仅依靠书面规定的权责义务就能得到保证的,因为精神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约定不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而要通过心理契约来实现。所以,学校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心理契约,积极引导和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在青年教师的管理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青年教师在需要的类型中往往是安全需要排列第一位。可是,随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变革,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出现了矛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因此,分析青年教师的需要类型,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或获取成就空间与载体是有效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三、 助推未来发展,化有形为无形
研究成果显示,在心理契约形成中,其好坏将会影响教师对学校和工作所付出的情感、承诺以及工作态度。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以聘用的方式和教师形成契约式关系,以此约束彼此间的权利与义务。然而,这种书面式契约的约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关系上的契约,但是教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完全适用这种类型的契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名校在教师管理中非常注重心理契约构建的原因。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学校,需要学校为不同层次的需要提供或者搭建平台。这样一来,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平台上获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和学校形成较为统一的共同愿景、共同使命以及共同价值观。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形成往往会因其需要动机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为此,作为管理层的学校必须要能够分析教师的不同心理需求,利用无形心理契约的构建来弥补有形合同契约的不足,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与学校间保持较为良性的关系,促使青年教师形成“我是学校发展主体的观念与意识”,激发其为学校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精神。
四、 健全绩效方案,减少契约违背
契约违背源于意识到被背叛或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愤怒、怨恨、辛酸和愤慨的情绪。余琛认为:“心理契约违背是雇员认知到组织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或者组织没有履行一些基本的应尽义务,因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不满意感。心理契约违背是一种企业违背自己诺言的感知,往往伴随不满意感和失落感;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随着工龄的增长呈现增强趋势,具有职业导向特征的雇员更容易发生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雇员的组织公民行为降低和离职倾向的增强。”产生心理契约违背,主要是期望未满足所致。因此,学校要对青年教师的期望给予关注,要想方设法给予满足。
参考文献
[1] 李静.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
[2] 陈加洲等.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
[3] 欧晓霞.聘任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管理心理契约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 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宝军,蒋芳.中学教师心理契约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
[6] 梁桂.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20).
[7] 姚炎昕.基于心理契约视阈下的教师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7).
[8] 朱广黔.试析心理契约的构建对教师管理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