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图伦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弘扬人文精神应以教学内容为源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挥教师人文的引导作用,积极创造和谐的人文学习情境,同时辅之以有效的人文评价模式,激励教师关注并弘扬课堂教学当中的人文精神。
一、 课堂教学语境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体现人性本质、强调人格与尊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集合。
课堂教学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密不可分,而这恰恰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完全契合。人文精神源于“人文”,而“人文”可拆分为“人”与“文”两部分,其中“人”即为人文精神的目标,即指称与人性、人生价值、人类道德、素养直接相关的人类品格与精神,“文”则为人文精神实现之手段,即通过文化感知、文化教育与培养的方式塑造“文”所指之理想人性与人类精神。
2.人文精神的特征
(1)互动主体:学生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与教师双方通过互动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得以渗透与弘扬的前提便是有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充满人性的情感体验当中成为积极自主的知识汲取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辅导者与价值取向、人格塑造以及审美情趣的引导者。在蕴含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不仅是知识与理论,还包括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的情感控制能力、道德素养以及健全人格,教师在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与人生价值,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与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目标定位:呼唤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强调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它将呼唤人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定位。如果将科学精神视为对人的知识理论进行完善的工具,能够帮助人树立追求真理与尊重规律的观念,那么人文精神的终极关切点则聚焦于人的理性、人格、尊严、价值、道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并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作为研究尺度,关注的是有关善与美的价值判断,使人发展趋于全面。
(3)重要途径:通过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以教育作为其重要且基本的实现与传播途径。作为“人文”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人”做追求之内容与目标,通过“文”的方式实现。人文教育涉及的是有关人格塑造、道德养成、价值培养、审美情趣等人文内容。通过人文教育帮助受教育对象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培养其人文思想的逻辑思维与行为路径,将人文精神与个人差异化的价值观念衔接融合,从而赋予作为抽象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以价值引导与规范的实践意义。
二、 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人文精神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与目的决不应再局限于对分数的追求与提高上,而应着眼于学生心智、人格的健全、自觉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情怀的陶冶等多个方面。以上方面的培养与熏陶虽不能对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直接提高作用,却能间接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产生潜在与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在人生历程中拥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对人生价值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对自我全面的发展与完善产生有益的引导与推进作用。人文精神将人生的价值、尊严、道德、素养等作为终极关怀,将呼唤人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目标定位,故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2.人文精神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人的精神水平层次对社会文明程度及其深层走向起到决定性影响。通过课堂人文教育,将隶属于抽象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与个体价值观融合,使人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受到规范与引导。通过人文精神教育,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与维护,人性得以解放,人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审美情趣得以升华,人们的精神风貌将更加健康、积极,整个社会也将朝着更加包容、多元与开放的维度发展。社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社会文明建设推动力将更加强劲。
三、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路径
1.以教学内容为源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与依托内容,教材的编写凝聚了无数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心血,通过严格筛选编入教材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知识学习具有重要辅导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内涵与人文底蕴也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上述意义来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同时也极具人文教育价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教材的把握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应该突破表面文字的局限挖掘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人文资源与人文素材。对教材的纵向延伸要求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还应关注培养学生对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学习。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将知识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以教师队伍为先导,发挥教师的人文引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教师通过自身人格影响及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健全人格,故此,在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文引导作用。
教师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减少相互间的心灵隔阂,创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课堂生活的人文环境与人文氛围。在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一方,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规划,师生间充满信任、关怀与期待。当问题发生时,教师应秉承人文精神,以身作则,通过人性化、弹性化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作示范引导,使学生真正体悟人性的光辉与人文精神的关怀与熏染。endprint
3.以主题活动为契机,创造和谐的人文学习情境
主题教学活动致力于通过开拓、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索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平台。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并加深理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主题活动将课堂知识与情感体验、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学生的见解与感悟得到珍视,人文情怀得以彰显,和谐的人文学习情境得以创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目标。除此之外,主题活动能够通过开放、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化课堂气氛,使课堂学习氛围趋于轻松与活跃,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都将更易于激活与提升。
4.以考核评价为激励,建立有效的人文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习惯于将关注点聚焦于教师的教学成果,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弘扬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等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时应将人文学习环境创建、学生人格发展等人文性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对于人文教育考核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多种方式的激励,以起到人文教育教学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人文评价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鉴定有机结合,在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人文评价时可采取旁听教学过程、设置特定情境等灵活方式来考察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道德、人格、价值、情感方面的关注与引导,对人文教育结果进行鉴定时应综合评审、学生、家长等多方意见,在保证考核结果权威性的同时提高其真实性。除此之外,鼓励教师将教师自我评价与师生互评、抽查考核与日常考核、基本评价与特色性考核等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结合,通过有效的人文评价模式形成推动人文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队伍对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关注。
人文精神体现人性本质、人格尊严、道德、价值等精神集合与社会意识,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在教学中渗透弘扬人文精神的实践途径,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都极具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
[2] 崔自铎.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谈谈人的素质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 高娜.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 林福智.人文精神与学校管理[J].北京教育,2003(3).
[5] 仇中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
[6] 罗石.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践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