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时间:2024-05-07

杨值珍 张忠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①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第一个问题,事实上自***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的重大论断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就进行了热烈探讨和深度回答,如: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③;中国道路开辟的新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文明、富有世界意义的新文明④。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然而,我们从既有研究成果还是难以明确知道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既有研究成果对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文打算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理念、发展目标、文明架构和实践路径,以求对理解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所助益。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⑤实践是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明是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考察一种文明要从其社会实践着手,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其内在的规定性。“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⑥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有其内在特征,与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着质的区别,与经典社会主义文明也有量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共享特征。

一是全体人民共享。在经济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原则的经济制度,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享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经济生产活动,平等地共享物质生产成果,过上了较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在政治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形式,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共同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文化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形成和发展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人民不仅成了文化产品的共同创造者,而且成了文化产品的平等享有者。在社会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全方位改善,形成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是人与自然共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虽然自古就对自然界存有敬畏,具有尊重自然的朴素意识和观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实践。特别是在资本驱动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极大伤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了工业文明形态下粗暴对待自然、单向攫取资源、恣意破坏环境的做法和模式,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拓展到自然领域,给予自然以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保护,使自然与人共享文明发展成果。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在有序开发、节约利用自然的同时,我们加大了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的投入和力度,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初步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的态势。如在生态修复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022年9月19日上午发布的数据,“十三五”以来,我国共修复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面积200多万公顷、矿山生态保护面积达28万公顷、海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自然和生态得到了较好涵养和修复,实现了自然和生态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⑧

三是不同文明共享。在文明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了以往不同文明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敌视的发展态势,在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文明共处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大系统中,实现了不同文明长期共存共享。在坚持“一个国家”原则的前提下,尊重“两种制度”的差异,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祖国内地成为香港、澳门的坚强后盾,香港、澳门成为祖国内地连接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纽带,“两种制度”优势互补,共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两种制度”的优势更加彰显。香港、澳门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祖国内地更加坚实地对香港、澳门提供支持,两种文明交流互鉴、交汇共赢。祖国内地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济和社会更加繁荣富强。香港、澳门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更加稳定、更加牢固,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安全稳健。香港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继续保持和发展,连续20多次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数次居全球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首位,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更加稳固。澳门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朝着适度多元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世界前列。

四是不同国家共享。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拒斥了以往国家之间“零和博弈”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以及相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使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以中国发展推动全球发展。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市场,而且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多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国普遍从中国发展中受益。进入新时代,中国继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的坚定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022年9月29日上午发布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派出了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了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了38支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2亿多剂疫苗。世界各国正在共享着中国发展的成果。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人们据以评判事物与现象的立场和标准,是人们行动行为的思想引领。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谁有了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价值观念,谁就能够创造出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政治制度,从而激发出公民无穷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⑨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价值为引领,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价值理念,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旨归,努力实现人类的先进价值追求,在聚焦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观照自然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价值理念。

一是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并存发展、相互关系恰到好处的一种美好状态,要求事物之间有序运行、相互尊重、彼此关照,不发生争斗和冲突尤其是战争以致相互伤害。作为战争对立面的和平是和谐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是人类长期不懈的美好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和谐基因,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追求人类和平,而且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追求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各国人民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聚焦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存续发展,将对人类的关怀上升到对自然的关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中国一方面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保护国际合作,呼吁“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⑩

二是富裕。富裕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下,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摆脱了短缺和匮乏束缚的一种状态,是与贫穷相对的一个范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要贫穷。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形态下,富裕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⑪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充裕,还是精神财富充裕,也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资源充裕。同时,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所言,“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⑫。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更不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全体人民共享文明发展的成果。此外,富裕也不是施舍更不是天赋,而是全民共同致富。只有依靠人民,全面落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维度、全方位、高质量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富裕的新要求。

三是公正。公正是对社会资源分配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标准,是一种公平正直、不偏不倚的状态,涉及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公平、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等众多维度,包括公平和正义两个方面。“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公正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历史上很多社会动乱就是不平等、不公正引起的。公正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全体人民的公平正义,矢志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平等而奋斗,公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保障人民享有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使人民享有更广泛的实质公正、更完善的程序公正。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人民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公正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基本价值的保障更加充分。

四是民主。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是由多数人决策的一种机制,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自古希腊雅典奴隶制民主实践以来,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民主具有不同的模式,并不等于西方的宪政民主。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新民主主义宪政时指出:“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⑭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翻身作主为使命,成立伊始就领导人民追求民主,在风雨如磐的民主革命岁月中实践民主。新中国成立为人民享有民主奠定了政权基础,但没有搬用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政,也没有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⑮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模式不断完善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并稳步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价值,民主全面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享有最为广泛、最为真实、最为可靠的民主。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⑯

五是自由。自由是人类获得解放、摆脱自然和社会束缚的理想状态。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⑰,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想状态的追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由、向往自由,不断为争取自由而奋斗。自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提出将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⑱,***总书记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⑲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使全国各族人民获得了独立解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使人民基本摆脱了物资匮乏的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存权得到了切实保障,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享有更加广泛而真实的自由。自由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价值。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目标

人类文明向何处去?对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⑳,“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㉑这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终极发展方向,即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而,人类文明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还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当前人类文明面对的仍然是生产力水平发展不足、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主权外壳依然强硬的社会状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只能立足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建立以共享为基础的文明形态,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关系和谐发展。

一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㉒人是文明发展的主体,也是文明发展的目标,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存在和发展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人与人的关系不仅直接关涉每个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攸关人类的存续和发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创造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才能形成众志成城的合力,使个体得到现实发展,也为人类解放创造条件。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消除一切阻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障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平等享有各种权利和机会,形成人与人和睦共处的状态。我们建立了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反复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㉓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强调:“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新举措,创造了“中国之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到2035年“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巩固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应该是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的对象。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损害。人类不是不能利用自然,而是不能只从自然索取而不给自然以回报,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毁林伐木”,肆无忌惮地攫取。只有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自然得到慷慨馈赠。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有序利用、有节制地开发自然,确保自然适时修复恢复,构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㉔随着实践不断拓展,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保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增大。党的十六大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反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呼吁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着力修复自然生态,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㉕党的二十大再次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㉖

三是实现不同文明和平共济。人类所处的世界是多文明的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有过无数文明,但多数湮没在历史的尘沙之中,目前幸存下来的大型文明只有七八种。“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正如自然界的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人类文明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文明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只有发展快慢之差,都为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因互鉴而健硕,因和平而存续。人类文明是在和平交流与互鉴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战争和冲突只能导致文明的羸弱甚至消亡。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冲突、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冲突、印度国内印度教和锡克教冲突等等,都给有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给相关文明和人类文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和主张抛弃文明的偏见和隔阂,推动不同文明和平共存,针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全球性发展难题,和衷共济、联袂应对,在国内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和衷共济、互鉴发展,在国际上呼吁构建和衷共济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共同呵护人类文明健康成长和永续发展。正如党的二十大再次呼吁的,“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㉗

四是实现不同国家和睦共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亡。自国家产生以来,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和冲突就没有消停过,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创伤。当今世界是一个由两百来个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主权国家仍然是保护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屏障。然而,在国与国的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来没有停歇,和平仍然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公共产品。和平的欠缺削弱了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国际现实,主张国际社会摒弃战争,以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所有国家平等互利、和睦共处、合作共赢;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所能及地援助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构建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始终倡导各国共行大道,携手构建平等互利、和睦共赢的美好家园。正如党的二十大指出的,“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㉘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架构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由哪些子文明构成?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他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维度,即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显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国际价值和世界意义,但主要是从国内方面而言的。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博大的天下胸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国际的向度,具有“国际文明”这个维度,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架构可以表达为六个基本维度。

一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成果,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言,“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㉚富裕是人类历久弥新的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历史。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类摆脱物质贫乏的束缚就越彻底,享受自由就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二者都是以社会财富的丰富为基础的。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价值,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物质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健全,发展理念更加先进,发展格局更加科学,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充裕富足,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历史性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体人民摆脱了物质贫乏束缚,享有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向共同富裕迈进。

二是政治文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㉛而在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中,“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是关键,对经济基础会产生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民主、自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价值。但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的选择攸关国家生死、文明兴衰,理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决定。而这对于拥有56个民族、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显然更加重要、尤为关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㉜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政治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稳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权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更加扎实。

三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能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而且可以为文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文明是难以自立自强、永续发展的,一个没有智力支持的文明是难以逃脱被历史淘汰的命运的。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要将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㉝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终极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思想贫乏、精神空虚、文化落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相容的。***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㉞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精神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巩固,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科学事业昌盛发达,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产品多种多样,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充实积极,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四是社会文明。社会文明反映一个社会的治理状况和稳定程度,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至关重要。社会祥和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文明。在新中国即将建立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㉟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将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更加关注社会治理和社会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范畴,十九大又提出“社会文明”的重要论断,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专门部署,党的二十大再次对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进行谋划,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发展和安全等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社会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有序有效有情有度,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保障、品质明显提升,公平正义得到张扬,社会秩序井然、活力充沛。

五是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人类文明不可能离开自然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向度,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维度。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㊱,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并在党的十七大上将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反复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生态文明思想正确指引下,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出战略部署,全面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果。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㊲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得到确立,自然环境得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是国际文明。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国际社会仍然处于“丛林法则”下,国际机制被恣意践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未停息,暴力威胁和武力征服时有发生,人类文明饱受蹂躏和伤害。中国共产党本着以人为本理念和天下为公情怀,始终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矢志追求“世界的和平”和“永久的和平”㊳,确立“和平为上”的外交原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富贫一律平等、协商处理国际事务,在国家交往中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解决争端和分歧,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威胁。进入新时代,***总书记超越“地球村”观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思想,积极大力倡导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再次庄严宣告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并郑重承诺:“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㊴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国际文明就是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合作共赢,摒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共同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和重大经验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诞生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最新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和平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㊶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超越,不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和有效的道路,而且为与中国具有类似历史经历和现实国情、既希望实现现代化又希望独立自主的国家提供了可能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必然的联系,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经济发展方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集体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要始终坚持将现代化建设置于国内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靠国内资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拒斥发达国家过去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的现代化老路,不搞对外掠夺和扩张,在坚持自己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推动其他国家恪守和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影响国家治理、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水平,既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标志,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架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确立和高效运行,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可能创造、更不可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事实上,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大又强调未来五年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上述十二个“坚持和完善”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方面全面加强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总书记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深入洞见而对人类何去何从的科学回答。它契合了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现实,观照了不同文明长期并存、和平共处的实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追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需要长期耕耘、久久为功的崇高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价值引领、理念先行,在全球层面积极推动官民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讨,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价值和实践路径,加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宣传,培育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理念;要遵循先易后难、由近及远,从国际社会的紧迫议题和低政治领域入手,如***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等,推动构建具体领域的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全球治理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是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诞生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是中华文明的最新发展阶段,也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人类文明最新发展成果的中国形态,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事实上,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不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就难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今世界各种文明都是在经历长期的历史洪荒之后而幸存下来的,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不同文明只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才能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养分和动力,才能不断将文明发展推进到新阶段,从而实现文明永续发展。因此,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也要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和平交流、互相借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理想和实现手段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㊷这为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要正确认知自我文明,全面把握自我文明的优点和缺陷,积极弘扬自我文明的优点,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强与其他文明交流;要主动学习他者文明,正视其他文明的长处和不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弥补自我文明的短处和不足;要平等对待他者文明,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不凌驾于他者文明之上,不将自我文明强加于他者文明,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互鉴发展。

注释:

①⑦⑧⑯㉖㉗㉘㊲㊴㊶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③ 张梧:《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重维度》,《新华文摘》2021年第23期。

④ 任鹏、李毅:《从四个维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辽宁日报》2021年9月30日。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6页。

⑥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⑨ 转引自刘俊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⑩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

⑪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⑫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⑬㉓㊱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⑭⑱㉙㉝㊳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2、663、709、663、476页。

⑮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⑰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342页。

⑳㉒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60页。

㉔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页。

㉕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16期。

㉚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㉜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8期。

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㉟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㊷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