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兰品 姚国庆
摘要:国有垄断行业技术进步水平和非垄断行业相当,但创新效率和技术效率却明显低于非垄断行业,这种状况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有直接关系,扭曲的要素收入分配状况抑制了企业主要创新参与者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创新过程和最终创新效率。国有垄断行业资本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非垄断行业资本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适当调整不同类型行业现有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能有效提高各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而提高全国整体的创新效率。对于垄断行业来说,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并降低返还比例,进一步规范和管控高管薪酬和业内收入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还能有效促进这些行业创新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国有垄断行业;要素收入分配;创新效率;行业差异
中图分类号: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7-0021-09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等市场主体,而企业或行业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创新资源的总体投入,更取决于其自身创新的效率。企业或行业的创新效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所有权激励、治理结构、FDI、R&D;支出、信息化、市场化进程以及环境因素等都对企业及其所属行业的创新效率有重要影响。然而收入分配格局尤其是投入生产或者经营的各种要素的收入状况无疑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进而影响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存在行业收入差距过大、要素收入分配扭曲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和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或者行业的创新效率?本文将工业部门内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并测算其各自的创新效率,再考察不同类型行业主要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对各自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垄断和所有制是否通过收入分配影响创新效率,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改革实践。
一、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
国内外学者就创新效率和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创新效率低;行业收入差距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利润上缴比例低,要素收入分配存在問题等。关于收入分配与创新效率的关系,现有文献大多是从居民收入分配方面通过需求效应和消费等途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的,从行业或者企业的要素收入分配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①。Harvey Leibenstein(1982)认为企业与生产技术人员在创新中进行博弈,企业对工资和工作条件的选择以及生产技术人员努力程度的选择共同决定了创新效率②。在劳动者收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 Van Reenen(2007)研究发现工资率是影响企业生产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③;Marianne Bertrand(2009)通过计量方法研究发现工资对工人的技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④。资本收入对创新影响方面,王振山等(2010)认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分红方式将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及对科技创新的期望,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多的利用分红来达到吸引投资人进而提高科研投入量的目的⑤;焦健等(2014)认为国企提高分红抑制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降低了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了企业绩效⑥。
已有研究成果揭示了收入分配与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状况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或者仅就某种要素的收入状况,或就企业甚至仅国有企业的某种要素的收入状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讨论。在中国,不同类型行业的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差异很大,在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上的差异更大,甚至严重扭曲。那么,这种差异对不同类型行业内企业的创新效率有着怎样的影响?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状况对其创新效率是否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同类型行业要素收入分配的扭曲导致了创新效率的扭曲?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澄清。
企业创新效率一般指创新投入的转化率,表现为每一创新投入能为企业创造的创新产出如专利、新产品收入等的能力。企业的收入分配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在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分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所有者的投资回报和对劳动者的薪酬支付。每个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和创新效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积极性必然与他们的利益有直接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会影响各创新主体(包括创新投资者、创新管理者、专业科技活动人员和一般劳动者)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支持程度,最终影响创新过程和创新效率。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类型行业内企业在分配结构上是存在差异的,如果这种差异表现为主要要素收入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严重扭曲,就会导致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受挫,创新动力不足,进而使企业的创新效率不高。图1描述了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
首先,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对创新效率会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行业具有差异性。对于劳动者来说,合理的劳动回报和收入状况能激励劳动者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对企业的创新过程和创新效率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反之过高或过低的劳动收入会削弱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抑制创新效率。我国不同类型行业在市场竞争状况、行业集中度、所有制状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利润和分配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国有垄断行业内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而能够凭借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又因为这些行业内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或“虚位”,因而有“工资侵蚀利润”、“内部人”利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谋取小集团利益等现象,这会使劳动要素(包括高管)收入偏高。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内管理层和员工,在创新不够或者不创新的情况下依然能有高额利润和薪酬以及收入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进而使创新效率不高,至少其创效绩效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不匹配。
非垄断行业内的企业和投资者有创新的动力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但其未必有足够的创新条件。一方面,收入低的行业很难吸引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人员进入,因而使其原本可以更高的创新效率被阻止。另一方面,被吸引到高收入的国有垄断行业的高技术人员也未必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作用,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资本要素收入的合理与否会影响行业创新效率,且在不同类型行业具有不同的影响。国有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分红政策有较大差别,投资的资金结构及投资力度和创新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中,如果不考虑税收,那么除了劳动要素收入,还主要包括向公司股东分配的股利和用于扩展经营和投资的留存利润。提高企业分红可提高股东的投资积极性。但是,若分红过高,企业利润留存率太低,会影响企业投资和发展后劲,不利于企业潜力的发挥和长期发展。企业利润留存率适度说明企业有足够多的利润盈余用于投资,支持公司的长期成长。但是,如果企业留存利润过高,企业分红太低又会影响企业股东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创新效率,企业分红和现金留存之间分配的平衡问题对于企业的再投资和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资本要素收入和劳动要素收入之间也存在此起彼伏的问题,在不同类型行业内存在工资侵蚀利润或者利润侵蚀工资等现象。已有研究认为国有垄断行业存在工资侵占利润现象,也有研究认为国有垄断行业中资本要素收入和其贡献存在扭曲,即国有垄断行业的资本要素贡献大,但利润上缴比例或者分红比例低。如果國有垄断行业内企业利润多,分红低,企业留成多,但这些留存利润没有转化为有效投资或创新投入,那就不会有高的创新效率;如果部分利润转化为业内劳动要素收入尤其是在职消费、额外福利,则不仅减少了企业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还会使员工因为和其劳动贡献不匹配的高收入而降低创新的积极性,增加其惰性,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效率。也就是说,国有垄断行业内企业积累了大量利润,但由于分配制度的缺陷致使大量利润滞留在企业内部,既导致工资侵蚀利润,加剧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或不合理投资,还造成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低下。正如高文亮等(2017)认为分红的国有企业以及分红比例越高的国有企业作出研发决策的概率更高,创新投入比例更高,研发密度更大⑦。如果垄断行业内企业能给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股东更多的回报,不仅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还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提高资本所有者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和用于创新的资本投入,进而提高行业创新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在不同类型行业中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近年来,中国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也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但整体创新效率依然不高⑧。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垄断和所有制是严重影响企业收入分配和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固然市场垄断和所有制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是通过收入分配实现的,中国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和各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有直接的关系。垄断和国有经济并不必然导致创新的效率低下,而是垄断和国有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垄断利润的归属不公导致创新效率低下。计划经济时期,是全方位的垄断和高比重的国有经济,但创新效率未必低下。我们推测,由于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就能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能够较多地滞留在行业内部并转化为业内人士的收入,因而降低了这些行业创新的积极性,即这些行业拥有较好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但缺乏创新的动力,致使创新效率不高。在竞争性行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虽然有创新的动力,但由于收入分配的原因致使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条件,比如资本投入、技术力量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等。所以,由于收入分配的原因,有创新能力的垄断行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有创新动力的竞争性行业却缺乏足够的创新条件,因而导致整个国家创新效率不高的状况。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2:行业垄断和所有制等因素通过影响要素收入分配进而影响行业创新效率。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与数据
在工业行业内部,不同的行业在市场竞争程度、国有经济比重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数据可得情况在工业行业内选取26个行业,按照垄断和国有经济比重两个维度排序、分类。基于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当年就业人员的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行业的国有属性进行界定,再根据武鹏(2011)对垄断行业的划分综合分析⑨,参照杨兰品等(2015)的行业划分方法⑩,最终把26个大中型工业行业中的行业1-7作为国有垄断行业,行业8—14为国有竞争行业,行业15—26为非国有竞争行业,具体的分类见表1。同时以这26个行业2003—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
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为了检验不同类型行业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以下模型。首先检验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建立模型:
上式中,i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TE表示行业创新效率。收入分配指标用资本要素收入比率(Roic)、劳动要素收入比率(Rol)进行综合评价,Xit表示各行业相关控制变量。mon表示行业垄断属性,垄断行业为1,非垄断行业为0;state表示行业国有化程度,根据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比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总产值占比的均值表示,即state=(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当年就业人员)×0.5+(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整个行业工业总产值)×0.5;dsm表示行业垄断程度,用垄断程度和国有化程度的加权平均数表示,通过dsm=0.55×state+0.45×mon计算得出。
被解释变量:创新效率变化(TE)是根据2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得出的。DEA方法是测量多投入多产出的非参数方法,比参数估计的方法效果好,并且具有无需考虑选取指标的量纲,无需具体的生产函数,可以对创新效率进行分解等优点,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
所以M指数最终分解为:
M=TECH×EF(6)
如果M指数大于1,则说明t时期到t+1时期的效率是增长的。另外,等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技术变化指数(TECH),即技术进步。第二项表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一般表示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配置。
创新投入方面,人力资源投入是创新的主要投入之一,本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人力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外部支出都是为了进行R&D;活动的费用支出,所以本文采用两者之和即R&D;经费支出来表示创新的资本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方面,由于专利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客观反映,而拥有的发明专利是专利水平的真实表现。另外,新产品销售收入也是衡量工业企业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用工业行业历年拥有的发明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指标。
解释变量:资本要素收入比率(Roic)用所在行业(除烟草行业外)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总额和净利润比值的均值表示。其中,剔除数据缺失和出现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后选取上市公司样本数共计1095家,其中国有垄断行业除了烟草总公司共占比11%,非垄断行业上市公司占比89%。劳动要素收入比率(Rol)体现各行业员工获取报酬的状况,用各行业平均工资和当年全國行业平均工资的比值表示,用行业平均工资的相对值可以客观衡量行业工资水平。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各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和当年总产值的比值表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促使创新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Rdi)用行业的R&D;经费支出和总产值的比值表示,研发投入的提高是改善创新效率的关键途径;行业规模(Scale)用各行业总产值和当年该行业企业数量比值的对数表示;市场化程度(Market)选取各行业非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值。
三、要素收入分配和创新效率测度
1. 不同类型行业要素收入分配状况
表2和图2是分类型行业2003—2015年资本要素收入比率和劳动要素收入比率数值和走势。国有垄断行业的资本要素收入比率都在0.3附近波动且保持稳定,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的资本要素收入比率大都在0.3到0.39之间。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的劳动要素收入基本持平且处于较低水平,国有垄断行业劳动收入明显高于另两类行业且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以上结果也验证了胡奕明等(2013)得到的国有垄断行业劳动要素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而资本要素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结论。
2. 不同类型行业创新效率状况
表3和图3是各行业的创新效率指数及其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TE指数均值为1.132和1.118,说明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的创新效率分别保持着13.2%和11.8%的增长,国有垄断行业的创新效率虽然总体上也具有增长趋势,但增长率极低(只有1.9%)。各行业技术效率变化数值的走势与创新效率相似,除了行业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其他行业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说明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是在不断进步的,但国有垄断行业的技术效率指数相对较低,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国有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其他行业并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保持均衡。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1.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主要运用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同时拒绝原假设时面板数据才平稳,反之则认为面板数据不平稳。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各变量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运用软件stata11.0,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将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行业差异性进行实证检验。由于国有竞争行业和非国有竞争行业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创新状况类似,将其合并为非垄断行业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栏(1)和栏(2)是针对模型(1)对全样本进行的回归结果,栏(1)是仅将要素收入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栏(2)是加入相关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栏(3)、栏(4)和栏(5)分别加入了国有化程度和要素收入比率、行业垄断和要素收入比率以及国有垄断程度和要素收入比率的乘积项进行回归,来说明在国有垄断行业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对模型的回归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更优。
栏(1)中,劳动要素收入比率和资本要素收入比率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而且适当提高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可以提高行业的创新效率。栏(2)中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系数仍显著为正,并且劳动要素收入在其他变量的共同作用下效果更加明显。在全行业中提高劳动者收入往往可以提高行业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创新积极性,提高资本收入可以提高投资者投资创新的动力,进而来提高行业的创新效率。
另外,对控制变量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2)研发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相对于其他因素,研发投入的提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更明显;(3)企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因为企业规模扩大意味着需要为企业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更多的投入,管理和运行效率也会降低;(4)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会提高创新效率。市场化水平提高意味着创新资源能更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创新效率不断提升。
观察表5,可以看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栏(1)也更加显著。在栏(3)中Roic×mon显著为正, Rol×mon显著为负,从回归系数也可以看出,在垄断行业,适当提高企业的股利支付水平并降低劳动者的收入明显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同理,栏(4)结果显示,随着国有化程度的提高,提高股利支付率、适当降低劳动收入水平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两者系数的比较显示,国有化程度的调节作用相比行业垄断更明显。栏(5)中国有垄断程度乘积项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即国有化程度和行业垄断强化了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因而可以说,垄断程度和国有化程度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分配,并通过收入分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行业垄断和国有化程度高会引起资本要素市场的扭曲,致使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和贡献不相匹配,影响了资本所有者投资以及投资于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抑制了企业创新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国有和垄断获得的垄断利润有可能转化为企业内人士收入,劳动者可以获得与其贡献和人力资本不相称的高额收入,削弱了劳动者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影响了企业创新效率。
对创新效率指数的分解值即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垄断行业和国有化程度高的行业,资本要素收入比率对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本要素收入的提高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可以改善技术效率。劳动要素收入比率对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国有垄断行业过高的劳动报酬不利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再者,对技术效率指数影响的系数明显大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说明要素收入分配主要是影响技术效率的改善进而影响行业创新效率的。通过上述分析也印证了要素收入分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存在的行业差异性。
2.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并避免面板数据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估计结果有偏和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采用SYS-GMM两步估计进行检验,结果如表7。栏(10)、栏(11)和栏(12)分别是对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检验结果,所有估计都通过了二阶序列相关AR第(2)检验和sargan过度识别检验,检验结果和上述结论一致,即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五、主要结论与启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垄断行业技术进步水平和非垄断行业相当,但创新效率和技术效率却明显低于非垄断行业,这种状况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有直接关系。扭曲的要素收入分配状况抑制了企业主要创新参与者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创新过程和最终创新效率。国有垄断行业资本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非垄断行业资本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对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适当调整不同类型行业现有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能有效提高各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而提高全国整体的创新效率。对于垄断行业来说,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并降低返还比例,进一步规范和管控高管薪酬和业内收入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还能有效促进这些行业创新效率的提高。
垄断和所有制会影响收入分配进而影响创新效率,因而,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行业的垄断程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降低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能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公平,还能有力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效率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行业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能够自动调整主要要素的配置以及各行业的主要要素的收入水平,并使主要要素的收入水平和各自的贡献相匹配。一般来说,过高或者过低的收入水平,都不利于充分释放创新主体的创新潜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才能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
注释:
① 李子联、朱江丽:《收入分配与自主创新:一个消费需求的视角》,《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② Harvey Leibenste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in the Invisible Hand: An Analysis of Intrafirm Productiv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2), pp.92-97.
③ Van Reene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22, pp.1759-1799.
④ Marianne Bertrand,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in Delh: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9, 37(1), pp.14-27.
⑤ 王振山、宋书彬、战宇:《成长期与成熟期科技创新企业分红与研发——地域、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⑥ 焦健、刘银国、张琛、于志军:《国企分红、过度投资与企业绩效——基于沪深两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4期。
⑦ 高文亮、罗宏、潘明清:《政府管制、国企分红和企业创新》,《当代财经》2017年第9期。
⑧ 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4年第4期。
⑨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⑩ 杨兰品、陈锡金、唐留昌:《国有垄断行业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偏差——基于工业部门不同类型行业的比较研究》,《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由于缺乏直接体现行业分红状况的数据,故用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来体现行业的资本要素收入状况。行业中能够上市且分红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盈利状况,且股利分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行业投资回报状况和股利分配政策。烟草行业无上市公司,故用中国烟草总公司当年上缴税后利润的比例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本文中工资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給本企业全部职工(包括高管)的劳动报酬的总额,由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组成。
胡奕明、买买提依明·祖农:《关于税、资本收益与劳动所得的收入分配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作者简介:杨兰品,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0;姚国庆,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责任编辑 陈孝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