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罗惠缙
摘要: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以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关键词:《淞滨吟社集》;晚明历史;文学表达;遗民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9-0117-03
淞滨吟社即淞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淞社自1913年上巳日徐园修禊之始至1925年花朝日周与刘等借学圃为淞社第五十七次雅集活动结束,共存留13年时间,刊刻于1915年的《淞滨吟社集》甲、乙编就是雅集中的一部分。
淞社社员人数众多,杨钟羲在《雪桥自订年谱》中载录有35人:刘承干、周湘舲、艺风(缪荃孙)、子颂、鞠裳、息存、梅庵(李瑞清)、叔问(郑文焯)、李橘农、元素(唐晏)、聚卿(刘世珩)、(徐)积余、金粟香、钱德邠、吴仓硕、刘谦甫、王旭庄、刘语石(炳照)、汪渊若、戴子开、金甸臣、恽孟乐、(恽)季申、(恽)瑾叔、崔磐石、宗子戴、潘兰史、王静安(国维)、洪鹭汀、陶拙存、朱念陶、禇礼堂、夏剑丞、张孟劬(尔田)、姚东木等①,但周庆云《淞滨吟社集》甲集姓氏录载有28人,乙集载21人,共49人姓名。胡怀琛的《上海的学艺团体》所指人数与周庆云的相同,而周庆云儿子周延礽编辑的《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载录86人姓名,并且周庆云辑有《淞社同人小传》文稿,寄李详订正,后因李详逝世,文稿遗佚。从情理推度,周延礽的辑录应该比较完整和可靠。
《淞滨吟社集》甲、乙编诗集前有杨钟羲、周庆云的序言。杨钟羲在序言中指出,围绕淞社祭酒周庆云而成的社集《淞滨吟社集》,从其存在的历史背景来看,既不同于韩李断金之集,宋代的汝陰唱和之编,系生当承平、交联黻佩之作,也不同于乾嘉之际的津门(天津)水西庄、邗上(扬州)的小玲珑山馆、杭州东轩、南屏的风流标映,为治世之音,淞社同仁所处的环境是“歇浦一隅,为游子盛商之所道,无山水之观、园林之盛”。其内容是“变雅之音,因寄所托,或歌劳者之事,或伤年岁之晚,譬之周秦诗人,忧懑不识于物。彼黍离离,反以为稷”②。
周庆云的序言,从历史的感慨中落笔,“古君子遭际时艰,往往遁迹山林,不求闻达以终其生,后之人读隐逸传,则心向慕之而不能已。今者萑符不靖,蔓草盈前,虽欲求晏处山林而不可得,其为不幸为何如也?”接着,他叙述淞社结成的情景:“当辛壬之际,东南人士胥避地淞滨,余于暇日,仿月泉吟社之例,招引朋旧,月必一集,集必以诗。选胜携尊,命俦啸侣,或怀古咏物,或拈题分韵,各极其至。每酒酣耳热,亦有悲黍离麦秀之歌,生去国怀乡之感者。”最后他抒怀说:“嗟乎,诸君子之才皆匡济,学究天人,今乃仅托诸吟咏,抒其怀抱,其合于乐天知命之旨欤?”③
显然,杨、周的序言流露出明显的遗民意识,他们对清王朝有着强烈的故国之思。
《淞滨吟社集》吟咏的内容颇广,形式也多样,有以修禊为主要形式的拈字分咏,内容涉及到唐宋诗歌典故、荆楚浴佛习俗、上海古迹等;有针对某一主题的题画、联诗、祝寿等,如刘承干收藏的翁方纲手纂四库全书稿本二百四十册、胡林翼之孙胡定臣出示家藏的曾外公陶澍嫁女奁妆——印心石室——瓷器、周庆云为其生母董夫人修建的经塔、苏东坡生日、章梫赴青岛尊孔文社编辑之聘、李艺渊先生重谐花烛,等等,都成了他们作诗的题材。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初遗民文学研究》(编号:08XZW011);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趋新与复古》(编号07B064)。
有学者指出:“明人好说‘宋;明清易代之际,更以说宋为自我表述。这也是遗民史通常的叙事策略。明清之际是宋遗民发现时期……此后则有民初对明遗民的再度‘发现。”④比较而言,《淞滨吟社集》对晚明历史的记忆当属最为详细,与史家喜欢用笔记录明代遗民事迹不同,淞滨吟社遗民对明代社会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借用文学手段,以诗词吟咏晚明历史。
这一组诗词有汪洵的《明季小乐府》(包括《东莞恨》、《宫娥愤》、《平西檄》、《南北党》、《秦淮梦》等),吴俊卿的《慈禧殿》、《马家口》、《驴人言》、《议防淮》、《太子真》、《封四镇》、《一条命》,缪荃孙的《迎福王》、《黔驴相》、《四镇》、《石巢园》、《作顺案》、《复社》、《悲童妃》、《太子来》、《梅花岭》、《九江哀》、《锦树林》、《桃花扇》,刘炳照的《三诸生》、《三布衣》、《白头老子》、《农家子》、《卖饼叟》、《摇船客》、《金陵乞儿》、《盲虫先生》、《吴先生》、《二和尚》,施赞唐的《国本争》、《妖书谳》、《三案略》、《阉党祸》、《逆案定》、《流寇祸》、《思陵痛》,朱焜的《宏光帝》、《四藩镇》、《左宁南》、《史阁部》,张钧衡的《宏光立》、《四镇设》、《史阁部》、《审太子》,周庆云的《井中行》、《当垆曲》、《裁驿卒》、《选淑女》,恽毓龄的39首《杂咏宏光朝野事》,等等。
从诗词内容看,淞滨吟社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
弘光王朝建立后,挑选淑女进献的佞臣络绎于苏、杭等地,当地百姓为逃避之,家女嫁娶一空,周庆云的《选淑女》痛斥了这种置家国命运而不顾、仅为一己之淫乐的无耻行为:
少年天子风流耳,兴亡何与他人事。玉树初开上苑花,降幡已下石头水。
吁嗟乎!淑女之选选多少,南人痛苦北人笑。何须半壁图偏安,此亦无心陈叔宝。
弘光朝的大臣马士英,不顾当时南明的内外交困,汲汲营造自己的功名和财富,起用阉党余孽阮大铖,对内排挤史可法,对外议和清政权,江南人士视之如秦桧。缪荃孙的《黔驴相》即是对其的嘲讽:
闯用牛,明用马,两畜生,乱天下。马非马,实黔驴,技止此耳。
忘崎岖,驴弟能敌马兄乎?主谋何人。阮胡子,听其穿鼻受驱使,乞生畏死仍罹凶。何不蹈刃沙场终,慷慨独有杨文骢。
以李自成农民起义大将牛金星与南明的马士英比作乱天下的两畜生,又将马士英视为技穷的黔驴,既甘愿为别人驱使,又贪生怕死,毫无志节。
二是对弘光王朝诸臣的不团结而义愤填膺。如汪洵的《南北党》:
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衣冠禽兽党派分,扫尽金钱漫填口。
北有牛,南有马,豕交兽畜满天下。磨牙吮血骨肉糜,猿鹤虫沙劫同化。
噫嘻!羊跪乳,马汗血,虎不再交,尚称节畜类。
有心愧,不如哀今之人为虺蜴。
吴俊卿的《封四镇》对四镇总兵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刘良佐等人为一己之封侯而坐视国家长城不顾的做法表示愤慨,为他们终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而击掌,为史可法苦心经营困局最后却功败垂成而叹息:
封四镇杀戮,封侯名岂顺。得功只封侯,刘高亦封伯。我言调停为下策,高昀私仇黄殉国,泽清良佐同为贼。可怜阁部费调停,调停岂足安反侧。
此外,像缪荃孙的《四镇》,朱焜的《四藩镇》、《四镇设》都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情感。
三是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表示关注。发生在明朝中后期的“争国本”、“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是影响明代政治生活的大事,它们反映了皇帝和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对“国本”和“三案”的态度向背,也加剧了官僚集团间的党派斗争,深层次地影响了名祚的存留。
施赞唐的《国本争》诗:
太子国之本,本摇枝叶损。神宗御宇号承平,建储不早仗马鸣。
王锡阐,申时行,秣稜老手吴之伧,小臣疏事累十百,重则垒囚轻则斥。
艳妻煽处热可炙,外廷争道多人子。太后亦自都人始。太后之忧惄焉,外廷之议骚然。苦心调护者,
三十有八年。讵意泰昌一月遽上仙。
既有对“争国本”中诸臣的称颂,也为苦心调护三十八年、登基却一月而卒的“一月天子”泰昌皇帝的短命而叹息,这种情感在《思陵痛》中更为直白:
天启七宏光,一明祚中自。崇祯毕宏光,天启皆昏庸。理或享国无令终,思皇霄旰十七载。修德禳灾心胆碎,天意茫茫未可知。欃枪猝指帝星移,御袍手裂书遗诏。九庙仓皇一恸辞,同日三宫皆毕命。乾坤否塞纲常在。君不见,南庙之辱井,北道之青衣。安乐封功能几时,瞻望煤山高崔嵬兮,噫!
这种与明祚相关的诗词还有朱焜的《宏光帝》,施赞唐的《阉党祸》、《逆案定》,张钧衡的《审太子》,缪荃孙的《九江哀》等。
四是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缪荃孙的《梅花岭》诗:
欲保江南半壁,须防大江南北。区区保淮已无识,
何况扬州近胸臆。阁部品望宜治国,仓卒治军无羽翼。
况乎群小萃君侧,梁苑先闻高杰亡。皖江又听宁南逼,
仓皇四顾天色无。一死报君亦何益,梅花岭上拜忠魂。
冷香零落游燐碧。
张钧衡的《史阁部》诗:
誓师勤王,未闻发兵。拥立福藩,出自士英。归罪可法,春秋义明。
忠奸不并立,督师请北行。愤马阮而远避,制高刘而未能。
未申讨贼义,困守扬州城。城亡与亡继之死,梅花岭上吊公灵。
都是对史可法壮烈事迹的钦颂和对他壮志未酬的惋惜。
恽毓龄的《杂咏宏光朝野事》第29首是歌颂固守江阴城的阎应元典史:
一寸江山守大明,合围万马蹴孤城。 黑云不压中秋月,哽咽歌声转五更。
但是,面对大明王朝的风雨飘摇,尚有更多的不知名之士保留着这种忠贞和节义,刘炳照的吟咏诗作就是代表。江苏兴化王哲士有三子:王缵(号伯绵)、王绩(号亚绵)、王续(号次绵),均为铮铮称名诸生,甲申国变,父子四人奉福王宗室新昌王为主,后死于清兵的攻掠中。刘炳照的《三诸生》即以此为诗材:
三诸生,兴化人。名父子,有义声。报君恩,扶残明。佐戎幕,起义兵。
父子兄弟同日死,为国捐躯死犹荣。吁嗟乎,同怀三诸生。
清军进入江南后,高复卿与同乡何云臣等张白旗首倡为国报仇,集众数万,因道阻不如愿,后据海岛拒命,兵败不肯降,对投降者说:“吾非有异于汝也,但生时未向阎罗老子乞得两幅面孔耳。”自缢不死,遂自经。刘炳照的《农家子》称:
高复卿,农家子。国亡集兵报国仇,践土食毛誓以死。
两副面孔未乞得,败不肯降取禄仕。农家子,乃有此。
江苏长洲(今苏州)顾所受在国变后留下遗诗、遗书,前往学宫自缢,为学役所救,后又投水而死。刘炳照《吴先生》一诗:
吴先生,长洲人。顾所受,乃其名。生是明朝布衣身,死作明朝学宫魂。
彼诸臣之投顺迎降者,宁不愧吴先生?
其他如《三布衣》中,通过对张印、陈景、邹元檄三人事迹的介绍,指出他们“虽三子志趣不同,其不忘故君之心则侔,彼入二臣之传者,视三布衣而颜羞”。在《白头老子》中,歌颂了“忽闻君亡大声哭,伤心一夜黑变白,问年仅有二十八”的兴化人李沛修因对明王朝的思念使得一夜之间头发尽白,大有过昭关的伍子胥之遗风。
五是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大加赞颂。
明朝养士三百年,大敌当前,众多的素称“两肩担道义”的士大夫们却纷纷俯首称臣,投节屈身,沦为“二臣”。倍受身心凌辱的一些宫女、妓女最后却坚守着忠义、志节,引发了人们对明代学风和士風的多重质疑和反省。陈寅恪先生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就是欲从断丛残笺中“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尤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⑤ 虽然《柳如是别传》撰写的意旨是淞滨吟社遗民无法比拟的,但是《柳》传中的“孤怀遗恨”、对这些“小妇”精神境界的称颂,淞滨吟社遗民与陈寅恪先生却是相通的。
汪洵的《宫娥愤》歌颂了一位假冒帝女、只身报国仇的宫女:
九门开,敌后殉,一剑挥,公主殒。靓妆诡称帝女花,甘言饵贼誓同命。
擒贼未擒王,刺虎如刺豕。衔血呼天愤莫伸,伏尸二人贼魄褫。
报国乃出一宫女,多少须眉愧欲死。铁血横飞奚足论,敢死女子当如此。
恽毓龄的《杂咏宏光朝野事》第31首对柳如是(即玉京道人)、顾媚(即横波夫人)加以赞颂:
鸾凤知音柳如是,鸳鸯宜福顾横波。玉京独抱河山恨,掩抑琴声感慨多。
而缪荃孙的《桃花扇》是称颂秦淮名妓李香君,吴俊卿的《悲童妃》则以南明南渡三大案之一的“童妃案”主角童妃为诗材。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宫女和风尘女子护恃着大明朝廷的精神家园,也延续着人世间的正气和忠义。
上述五个方面就是以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通过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感觉到,民初遗民以诗歌为手段,伸张正义、抨击邪恶、褒扬忠节、反省历史,为后人深入研究和了解晚明历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但是,我们不能以此忽视其诗歌中表现出的消极倾向,那就是:一方面,他们希冀借大明或南明王朝中正义、忠节等永恒性的内容,陶塑人们对清王朝的情感,鼓动人们在清民交汇、新旧易代之际,依然运用这种精神对抗他们认为属于“邪恶”的中华民国;另一方面,由于民初遗民对清王朝立场的倾向性,故他们不自觉地站在清统治者的阵营里,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有诸多的诬蔑、谩骂之辞。因此,诗歌中的反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
① 杨钟羲:《雪樵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雪桥诗话初集》附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② 杨钟羲:《淞滨吟社集序》,《淞滨吟社集》,晨风庐刻印本1915年版,第4-5页。
③ 周庆云:《淞滨吟社集序》,《淞滨吟社集》,晨风庐1915年刻印本,第8页。
④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278页。
⑤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缘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责任编辑 刘保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