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小续 刘 荣
李鹏举原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名营长,2004年转业时他选择了自主创业。为带领家乡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毅然返回西北农村老家,创办了甘肃庆阳市新绿园种猪场。经过5年的艰苦打拼,他闯过了创业之初缺乏经验、技术和资金的艰难,扛住了市场波动的风险,年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在庆阳市开辟出一条科学、环保、高效、生态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在他的带动下,依靠科技提高效益、规避风险的养殖新模式迅速在家乡及周边市州推广开来。2007年,李鹏举被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委、区政府评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十大人物”,2008年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创业促就业先进个人”,2009年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与其他157名受表彰者一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选择
1965年7月,李鹏举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4年高中毕业时,他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炮兵学院。入校后,他发现自己的高考成绩在所在的120人的中队里排108位,而师生们对西北人的普遍看法就是4个字:愚昧落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成绩向人们证明,落后的是西北的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而不是西北人!吃惯了苦的农村娃,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到毕业时,李鹏举已是全中队前5名的优等生,同时还成为全中队第二个光荣入党的人。毕业后,李鹏举被分配到在辽宁省某炮兵团,一干就是16年。在部队,李鹏举勤于学习,勇于拼搏,先后荣立三等功8次,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
乡里娃跳出“农门”,即使是在20年后的今天,也是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的人生跨越。然而,2004年转业时,李鹏举本可依据相关政策,安置到部队驻地的海滨城市当公务员,他却毅然选择返回“农门”自主创业。
那段时间,他总是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家乡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从小,他就熟知庄稼人的艰辛。走出农村20年,李鹏举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大西北那片生养他的热土。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达,而家乡人却依然守着靠天吃饭、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过着辛苦付出却收获微薄的日子,依然还是代代苦、代代穷。多年前的一幕,深刻在李鹏举心中,已成为他内心深处的隐痛——
工作后的一年深秋,李鹏举回家探亲。他特地选了个下雨天,去看望出嫁不久的小妹。他知道,下雨天就是农民放假的日子,他的造访并不耽误妹夫一家干农活。可是他想错了,小妹的家门上挂着锁,这大雨的天,到处泥泞,小妹一家人能到哪儿去呢?在妹妹家的自留地里,李鹏举找到了他们,一家人正冒着瓢泼大雨在地里劳作。李鹏举的双眼湿润了……
家乡人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致富梦?谁能把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回家乡去?谁能手把手地教会家乡人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技术走向富裕?他反复问自己。自己从农民中来,就应该回到农民中去。他决定回到农村去实践、去探索,去寻找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出路。
以前,李鹏举就留心过,同样是养猪,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养猪户的效益要好得多。规模大、管理理念先进、科技含量高是他们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而养猪业也是庆阳农民的传统养殖项目,在这样的追问与权衡中,李鹏举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主动放弃政府安置,毅然选择返乡自主创业。
有担当,敢挑战,善谋划,是李鹏举自主创业最大的优势。然而,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干部身份,以青春不再,技术、经验、资金样样欠缺的劣势,去挑战未知的将来。当时,李鹏举已年近不惑,何尝不知道返乡创业这条路荆棘丛生?可是兄弟姐妹和乡亲们的日子都还过得很艰难,自己一个人过得好算什么好?
“人生能有几回搏?离开军营,转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依然能够一马当先,才不愧是穿过军装的钢铁战士。我应该回到农村,做一个致富典型,示范给乡亲们看,引导他们改变落后观念,学习先进技术,走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路子,早一天过上富裕的生活。”李鹏举说。
“既然要养猪,当初还用上大学?”老父亲对李鹏举的选择很是震惊。“创业的项目那么多,干嘛非得去喂猪?”亲友们也都不赞同。亲人的反对在李鹏举的意料之中。在传统观念里,养猪只是个人人都能干的体力活,而且存在较大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李鹏举却说:“别说国家给了我安置费和退役金,就算没有,农民能靠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我为什么不能?个人多承担一些压力,政府的安置压力就会减轻,脱掉了军装,并不意味着就卸下了为国分忧的责任。”
家人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选择。就这样,当年怀揣梦想离开农村的李鹏举,又一次怀揣梦想回到了农村。
摸索
当时,对于养猪业,李鹏举可谓一窍不通。他深知创业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军人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下决心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由外行“武装”成内行:他把专家请到庆阳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养殖计划,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连续跑了7家全国知名的大型养猪企业,自费参加了各地组织的养猪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技术,了解了国内的先进养殖模式。他还隐瞒身份,穿成打工者的样子,到一家规模猪场打工。陡然间从一名中校军官变成饲养员,反差确实太大,但李鹏举及时告诫自己:“这还只是开始。连最基本的饲养员都当不好,还谈什么规模养猪?”经过三个月的深入学习实践,李鹏举对养猪有了系统全新的概念,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2004年末,李鹏举回到家乡,把转业安置费、妻子多年来在商海打拼的辛苦钱和多方筹集的16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到养猪场的建设中。他给猪场取名“新绿园”,既包含创建充满希望的绿色家园的梦想,又寄托了对20年绿色军营生活的怀念。
2005年1月1日,第一批种猪进场了,看着活蹦乱跳的猪崽和一排排崭新的猪含,李鹏举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战场!猪场成了战场,猪合就是阵地。他没早没晚地坚守在“阵地”上、扎在猪堆里,记录猪合的温度、湿度,观察猪的饮食、生长状况。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李鹏举遇到的困难一桩接一桩——
2006年2月,正是过年的时节,新绿园迎来了第一个产育高峰,但产下幼崽的母猪奶水很少,一些小猪开始饿死。他和妻子心急如焚,整桶、整箱买来牛奶、奶粉,想尽办法喂猪崽吃。那段时间,他每天奔波在奶牛场与养猪场之间,每次出进猪合,胸前总是挂满了奶瓶,嗷嗷待哺的小猪仔们一看见“猪妈妈”走进猪合,都纷纷跑了过来……
几天几夜,李鹏举没敢休息,忙得焦头烂额,困得站着都能打盹。经过精心照料,总算保住了小猪的命,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物种差异,小猪营养吸收不全,只见吃不见长。母猪没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李鹏举较了真,不信就找不到症结。在对母猪饲料一样样进行反复排查、又咨询
了许多兽医专家,还是找不到原因后,焦急的李鹏举在一次路过中医诊所时,竟然不假思索地“闯”进去询问中医,没想到误打误撞还真找出了原因:原来,出了芽的麦子是止奶妙药,饲料中添加的小麦如果出现长芽的情形,母猪自然就会没了奶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母猪缺奶的问题刚刚有所缓解,一部分小猪又开始腹泻,没有传染迹象,用了止泻药却不见收效。不能确诊,就不能有的放矢准确用药,进一步预防更无从谈起。庆阳市内没有活体解剖分析条件,李鹏举就带小猪去省城兰州化验检测。大年初十,李鹏举雇了一辆车,带着5只小猪找到了甘肃省畜牧兽医总站,经过采血、化验、活体解剖,专家给出了结论:饲料霉变中毒。经过对症下药,小猪腹泻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经历过这些棘手事例后,李鹏举总结:猪的饮食与防疫同等重要。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仅提高了对猪饲料的质量要求,还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和配饲时间。经过摸索实践,用12种饲料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研制出不同的“食谱”。他的猪每日有“主食”,有“配餐”,猪儿们个个“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2006年3月,在订饲料返回的路上,李鹏举遭遇了严重车祸,头部受到重创,生命垂危。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昏迷了三天后,李鹏举终于苏醒了,医护人员告诉他,在昏迷中,他还在含混地念叨着“饲料”、“猪崽”……
有人说李鹏举是“猪痴”、“猪迷”,对待病猪更是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李鹏举回应说:“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确保新绿园走得更远,真正成为农民养殖致富的样板。”
李鹏举把新绿园作为自己的试验田,先后成功引进空心砖水帘降温系统,雨污分离、猪粪高温堆积法、沼气池发酵法、污液厌氧发酵法等新工艺,以及秸秆分解养猪、发酵床养猪等新技术。短短两年多,新绿园实现微生物菌防疫、污物零排放和真正意义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成为省级“万头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
在介绍自己的养猪经时,李鹏举说,首要一条就是以“猪”为本,对猪“较真”,把猪当作人来养。乍听之下,没人不笑。可正是这种执著,却成就了新绿园的今天。猪场的圈舍越来越舒适,环境越来越优美。前来调研参观的人感叹说,这里的猪“睡的钢架床,吃的全价粮,喝着自来水,听着安眠曲”,“夏有水帘降温,冬有热炕保暖”。
俄罗斯农业部防疫司司长谢尔盖德米特列夫参观李鹏举的新绿园后,惊奇地说:“你们革命老区还有这样的猪场,佩服!佩服!!”荷兰畜牧专家斯特姆教授对新绿园种猪场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察看后,称赞道:“福利养猪对中国养猪业者已经成为现实,并不是神话。”
推广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李鹏举“猪司令”,许多过去用传统方式养猪的农户和有养猪意向的农户们开始找上门来“取经”。“有问题找‘猪司令!”——李鹏举成了养猪户们最信赖的人,他的手机号码也一传十,十传百,成了热线电话,免费咨询、上门服务逐渐成为李鹏举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影响下,周边270多户农民、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开始按照新的养殖模式发展猪业生产,逐步走向富裕。
2007年10月,李鹏举和妻子出资10万元为附近乡镇冯汉秀等4户贫困户盖起了猪舍,从猪场选址、设计施工、防疫消毒、选育仔猪、饲料配制直至育肥出栏,全程跟踪服务,到2008年底,4户人家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收入了五六万元。是年腊月,冯汉秀带着妻子来感谢李鹏举:“过去总觉得要想过上好日子千难万难,没想到只要方法对路,并没有多难。”
像冯汉秀一样,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懂得“向技术要效益”,这让李鹏举对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成就感。为了推广养殖科技成果,帮助中小养殖户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李鹏举先后发起成立养猪协会、绿园金猪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收取任何费用,会员可以免费接受培训,免费领取各种养猪技术资料、饲料配方、免疫程序。协会实行统一采购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2008年共组织外销生猪3万头,帮助农民创收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他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参加庆阳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向农民群众介绍自己的“养猪经”。仅2008年一年,就走遍8县(区)116个乡镇,授课130多场次,听众超过2万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鹏举的新绿园以全新的模式,率先在庆阳市开辟出一条科学、环保、高效、生态的养殖业发展之路,企业实现了规模经营、滚动发展,成为省级“万头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生产的“陇东新绿园”牌猪肉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产品,商品猪远销到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广东等地。
为了进一步实现规模养殖、统一销售,2008年7月,李鹏举投资建成了庆阳市第一家种猪繁育人工授精服务中心,可直接进村入户为养猪户服务。年可人工授精6000头次,改良品种6万多头,保守估算年可为群众节约成本180万元,创收1100多万元。人工授精不仅成本低,防疫安全系数高,而且经人工授精的母猪产仔率高,仔猪成活率高、生长迅速,料肉比低,出肉率高,能够卖上好价钱,受到群众欢迎。
2008年10月,兰州军区副政委刘晓榕中将在庆阳调研期间专程到新绿园视察,肯定他“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给军队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带了好头!”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少将称赞李鹏举“军人本色未变,部队传统未丢”;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庞波称赞李鹏举真正做到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光阴荏苒,一晃5年。如今,李鹏举依然还是军人作风,抱朴守真,不讲吃穿。他说,当过兵,就打上了永远的烙印,脱下了军装,脱不下的是神圣的责任。虽然从部队转业了,骨子里还是军人一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创新务实、奋斗不息。李鹏举的“新绿园”在探索中逐渐壮大,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依靠发展新型养殖业走向富裕,眼看他们的日子一天天越过越好,李鹏举很欣慰,“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特别感谢甘肃省军转办陈瑞同志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
责任编辑刘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