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中国的十年变迁

时间:2024-04-24

〉〉〉〉〉中共重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杨振军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着眼信息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新时代的中国乘势而上、奋楫前行,一幅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画卷正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并日渐绽放异彩。

2022年7月22日,观众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体验模拟赛车。图:林善传/新华社

一、数字中国的发展历程

数字中国,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新时代中国的国家信息化,是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中国建设由***总书记发起,全国人民共同参与,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

(一)“数字地球”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直接诱因

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美国继“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之后的又一全球性战略计划。所谓“数字地球”,就是把有关地球的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的虚拟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的高度综合。数字地球建设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场纵深变革。“数字中国”最早只是一个与“数字地球”相似的概念,旨在利用GPS、卫星通信、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中国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数字化,从而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利用。1999年,中国科学院主办召开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会上发表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无论是“数字地球”还是“数字中国”,在当时都仅仅停留在测绘地理信息的层面,并未推至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二)“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从信息化全局的角度,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超前思维和长远谋划,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数字福建”的奋斗目标,以攻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开启福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发展路径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科学的设计,更是充满智慧的创造,***同志作出的“数字福建”“数字浙江”的部署,成为后来数字中国发展所依循的内在逻辑,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三)“数字中国”成为国家战略的信息化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赋予新含义的“数字中国”,代表了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2015年12月,***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正式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倡议,开启了数字中国建设新征程。其后,***总书记不断为数字中国建设把舵定向,不仅标定了前进路径,而且擘画了清晰未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这是“数字中国”首次被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2018年4月,***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据要素价值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意义

数字中国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力推动我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实现数字经济优质化、数字治理高效化和智慧生活惠民化。

(一)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塑造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发展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提升综合实力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战略谋划和整体布局。美国布局实施网络空间战略,欧盟加快数字市场建设步伐,德国提出“工业4.0”,日韩倡导“U计划”,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顺应信息革命潮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再分工机遇,以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站在把握信息时代新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高度,牢牢掌握数字化变革历史主动,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权。

(二)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面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现实需求。***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提供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基础架构为保障的创新源、驱动力和实验场。通过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可以实现经济提质增效,从而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数字化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引领和驱动产业发展升级、技术创新提速、治理格局优化,持续助推生产力跃升和生产关系变革,以信息化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

(三)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举措

***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国已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但同时也暴露出区域、城乡、群体、行业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政务服务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拓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领域问题突出等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建设数字中国作为构筑人民美好数字生活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化数字便民惠民,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完善数字治理规则,全面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更多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数字中国建设的非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数字中国建设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2022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成就。图:新华网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

我国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球第二。2012年至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4G基站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和光纤宽带,5G基站数达到185.4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55亿户。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IPv6规模部署成效显著,活跃用户数近7亿。算力基础设施规模高速增长,算力规模达到140EFLOPS(每秒一万四千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运行,已在20多个国家开通高精度服务,总用户数超20亿。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朝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便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方向加速演进。

(二)数据资源价值加快释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已达到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数据中心与数据开放平台加快建设,2021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按标准机架2.5kW计)。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为420万架,占比达到总量的80%。全国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增至24个,开放的有效数据集增至近25万个。各地积极探索数据治理规则,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地已启动数据交易所或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数据要素价值转化。

(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我国高性能计算保持优势,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研究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我国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69540件,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信息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3万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5G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全球超算500强中我国上榜数量持续蝉联第一,国产操作系统性能大幅提升,规模化推广应用加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产业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中,我国企业入选597家,其中信息技术软件服务、硬件设备领域企业数量达210家。

(四)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数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收增长至14.1万亿元,规模以上软件业营收增长至9.5万亿元,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至1.55万亿元。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推广普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电子商务发展强劲,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消费的重要力量。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至42万亿元,网上零售额增长至13.09万亿元,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

(五)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提升至第9位,“掌上办”“指尖办”已成为各地政务服务标配,“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已超过10亿人,汇聚1万多项高频应用标准化服务,各地的省级平台均设置了“跨省通办”专区。数字政府建设驱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至2021年底,在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90.5%的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数字抗疫加速推动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今年以来,各地健康码系统的承载能力平均提升7倍。“防疫健康码”与“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全面实行“卡码合一”。疫情加速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又有力支撑疫情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

(六)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网民规模从5.64亿增加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2021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13.36GB/户·月。从宽带成本支出占人均GDP比例来看,2021年,我国固定宽带价格可负担性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我国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实现联网。电子社保卡线上线下应用加快融合,覆盖人数超过5亿,形成400多个APP、小程序等组成的服务生态。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县建立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成,远程医疗覆盖超过全国90%的县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自助备案和住院直接结算。数字化出行服务更加便利,电子客票在铁路、民航领域基本实现全覆盖,318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行动深入开展。网络扶贫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七)数字化发展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打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深入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制定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组织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饭圈”乱象、互联网账户乱象、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开展30多项专项整治。2019年以来,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有效抑制了网络乱象滋生蔓延。

(八)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不断夯实国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重要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制定发布300余项国家标准,推动发布10余项我国主导和参与的国际标准。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明显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投入运行,6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学院,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持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明显提高,营造了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

2022年9月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举办的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进社区活动上,民警为居民介绍防诈骗知识。图:葛传红/新华社

(九)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稳步拓展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G20、金砖国家、APEC、WTO等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发起《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国际合作倡议。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全球数字领域交流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数字贸易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加速建设,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元。

四、数字中国建设形成的经验和认识

十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我国在数字中国建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取得诸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以***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系统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信息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用***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统筹推进和协同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国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数字中国建设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力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政策协同、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凝聚工作合力,制定出台各领域、各地区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打出了包括科技、金融、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在内的政策“组合拳”。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数字中国建设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始终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形成了绿色生产方式,推广了绿色生活方式。数字中国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数字中国建设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推动信息化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数字中国建设始终坚持提升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信息惠民为民新成果,提供更多普惠便捷、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发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化配置的作用,以信息化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大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网络合法权益。数字中国建设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的数字包容性与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

数字中国建设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聚焦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事项、信息化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障碍,增强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及时防范化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面临和潜在的各种风险,有效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六)坚持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数字中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与各类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数字服务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加速释放数字红利,为数字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夯实了基础。数字中国建设注重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数字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加速迭代发展,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良性发展模式,激发城乡数字化转型与信息消费潜能,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发展动能。

五、数字中国建设形势与展望

当前,世纪疫情冲击延续,百年变局演进加速,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国际国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数字中国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急剧上升,数据跨境流动、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等全球治理新问题愈加突出,网络基础资源与数字服务等成为网络空间博弈的重要战场;局部地区的地缘冲突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思路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理念、制度、规则之争,各国对数字领域国际规则的关注日益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设备制造等关键数字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发生更加深刻的调整,市场稳定性受到冲击挑战。同时,随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渗透,信息化促使存量调整更及时、增量创造更高效,呈现出日益显著的乘数效应,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2022年6月24日拍摄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云开幕式”暨创新发展高峰会现场。图:赵子硕/新华社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数字中国建设具有多方优势和条件。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数据要素作用发挥与数据治理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数据权属、交易、流通、安全等重点问题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数据共享与数据市场建设等仍然处于分散探索阶段;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衔接贯通的创新链还不完善,一方面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根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紧贴需求场景,将具有赋能潜力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字化发展在区域、城乡、群体、行业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明显,消费端与生产端、三次产业数字化进程呈现较大差距,数字经济发展分化逐渐显现;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尚需健全,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问题风险依然存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

注重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基础性技术、通用性技术、关键软硬件技术、战略前沿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切实掌握技术自主权和发展主动权。构建开放灵活的制度体系与创新环境,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根基

推进城乡宽带网络的优化与扩容,构建泛在智联的网络基础设施。有序推进算力优化布局,打通数据直连通道、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推进全国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探索IPv6全链条、全业务、全场景部署和创新应用。强化6G网络技术研究布局,优化芯片、新材料等支撑产业发展布局。

(三)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培育数字技术、数据资源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

(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数字文化产品服务,丰富数字文化内容,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体验。提升数字化文化传播能力,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积极利用线上平台展示中国文化,提升数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五)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增强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探索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六)加强数字人才供给

完善数字人才引培机制,持续深挖和拓宽数字人才培育渠道,构建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数字领域交叉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梯度配置的数字人才储备队伍。

(七)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

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合作,持续提升数字技术、产品、平台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搭建数字领域双边、区域和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治理体系和规则,共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