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智峰
金铭老师是经典文化的躬行者,她坚信学生可以从中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在她看来,经典文化有着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公共属性,它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她选择用整本书阅读作为学生的引路之光,用地方文化打开学生的视野之窗,用教育戏剧推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以观、行、演的方式让学生立体浸润于经典文化之中,这是她的理念,也是她的实践。
一、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前行之光
学者傅国涌在《“三百千万”:我的“与世界对话”课》中说:“我在意的是超越知识的课堂生命,以及超越课堂本身的精神格局。” 金老师深以为然,她认为,教育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分不开的,学生接收什么样的知识、理念,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学习任务群之首,且贯穿必修、选必和选修阶段,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金老师发现,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更新,进而推动课程内容的重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态度,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于是,金老师不断思考在整本书阅读的推广之路上,她可以为学生做什么。
2019年暑假,金老师开始和同伴一起进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课设计。但是,整本书阅读之路并不好走,常规的课堂时间仅有40分钟,想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困难很大。经过调研,她发现由于缺乏整本书阅读后续的跟进与交流,碍于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大部分阅读任务尚未引发学生有效的阅读行为,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可迁移的阅读能力。因而,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内,培养学生从节选文到整本书的阅读习惯,成了她思考的关键所在,她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把从课内的“节选文”有效走向“整本书”的钥匙。
在多次磨课后,金老师在《边城》众多的教学知识点中找到了“意象”这一重点。意象是艺术联通生活的形象化存在,是作家价值的隐喻体系,“意”与“象”之间的互通性、互喻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探寻文学作品的旨归,挖掘作品的意义。于是,她通读了近十遍《边城》,选取了“黄昏”这个意象,从其内容含义、出现频率、主题联通等方面切入,设计了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导学推介、课中推进、精段点评、归纳提升……她渐渐摸索出了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经验,找到了撬动整本书的教学经验,学会了以点带面,面中取点。
在学生发展处任职的几年里,金老师更是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丰富多样的整本书交流、展示活动。她开展了整本书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汉语文化节等,尝试为每位学生搭建“快乐阅读”的共享平台,带动更多学生爱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与习惯,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金老师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那样把人带往远方。”阅读经典,如人生大海上的一盏启明灯,带人远行,给人光明。即使这样的努力再微小,金老师也希望能让更多学生在其中感受诗性的人文之美。
二、使老街文化重回现实视野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老师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是传承与弘扬经典文化的鲜明注脚,讲述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历史。她在综合考量了温州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后,萌生了将“鹿城老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想法。
“刚开始想研究老街文化,是源于自己对它的深刻记忆,”金老师说道,“我从小就在温州的老城中心长大,对温州城区的建筑和街巷有着深厚的情感。我觉得老街如车轮,是一座城市最深的印痕。”但是,她和如今的“00后”学生谈起相去不远的20世纪80年代已恍若隔世,鹿城区的老街硬生生地成了久远的回忆。
在进一步对老街文化的挖掘中,金老师发现它是不可多得的课程开发资源:老街的古宅庭院,是建筑师眼里巧夺天工的匠心;老街的故事传说,是史学家眼里即将逝去的线索;老街的人世风情,是小说家眼里情节曲折的章回。于是,她决定要重现老街特定的传统文化意义,发掘其作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品质。她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会重视鹿城老街这项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沟通、宣传和普及活动,让这些内容成为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为所有学习者所认同和分享。
随着“鹿城老街的文化记忆”这一课程的设计和推进,金老师开始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发现,现行语文选修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往往流于形式,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效果甚微。在认真总结之后,金老师发现光有理论灌输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亲身走进这些悠长而又深邃的古巷。于是,她依据学生的学习认知逻辑和教学操作的基本要素,设计了师生“双线”并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思路。她结合学生对老街的了解现状,给学生介绍大致的情况,让学生分组后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再通过她的设计为每个小组提供具体的探究任务,由学生完善、细化策划方案;最后以教师、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选定研究性成果组建“老街记忆博物馆”。金老师欣喜地发现,师生“双线”并行的思路,锻炼了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创建组织构架、设计活动内容的能力,真正让老街文化根植课堂,走向社会,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转型。
整整四年的时间,金老师几经波折将“鹿城老街的文化记忆”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赋予了人文景观以文化气质,以新的感官体验开启了一场地方美学复兴之旅。学生以“名人故居”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获“温州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评比”一等奖;学生的选修课写作成果在《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学生时代》等刊物上发表;学生以“保护老街上的非遗”为主题开展的团日活动被温州团市委、温州和乐社工之家官方微信推送报道。
三、借教育戏剧重塑语文品质
卢梭曾指出:“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却不易忘记。” 金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教育戏剧,可以让沉浸在“文字里的语文”通过戏剧的“模仿”变成“有温度的语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愉悦和快感,创造自我,进而创造世界。在担任学校话剧社指导教师的过程中,她在教育戲剧的视域中,让教室化身舞台,让表演成为经典文本的实践场,让诸多教师与学生化身为观众和演员。
“教学和戏剧有着显著的隐喻关系,因为二者均需运用姿态、语言、符号、标记等方式创设交流与参与的情境。” 金老师曾在课堂上与学生这样交流。她一直希望创设一个没有讲台的教室,她认为一旦固定的观众座位和空间习惯上的两分法不再预设,那么就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关系。在那样的空间里,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肯定会有前所未有的张力。于是,在对经典文本开始演绎前,她通常会根据文本内容调整教室布置,在教室内为学生表演设置一个“戏剧舞台”,让教室成为一个开放的剧场,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课堂的“独白文化”变成互听、互动的“对话文化”。
在金老师看来,经典的文本最能给人以教育,它们演绎的是人类普适性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洞察宇宙的奥秘。她经常给学生念《李尔王》里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听莎士比亚诗意的语言,去想象这样一场暴风雨。她说:“莎士比亚剧作的主题具有穿越古今的共通价值,《奥赛罗》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种之间的关系,《无事生非》探讨了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这些仍旧是当下所要面对的问题。”多年以后,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课堂,依旧历历在目。
在组织学生参加市艺术节比赛时,她选择了将鲁迅的经典作品《祝福》搬上舞台。为了解决话剧社学生长时间不入戏的问题,她先对学生进行了文本细读的训练。她告诉学生,文本解读是表演的先行课,不仅要懂得推敲经典作品的细节魅力,而且要懂得对经典作品的结构“精耕细作”。在她的组织下,学生在进行文本初读后,自主选角色进行表演,再分小组观看自己的演出录像,讨论自己的情感表达与在文本中感受到的人物形象的差异。通过首演、观演环节,学生基本把握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剧中各个人物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在这样的教育时机下,她顺势鼓励学生进一步相互提问、相互引导、相互启发。学生开启了对文本的深度思辨,提出了“对祥林嫂实施精神暴力的究竟有谁”“祥林嫂在述说自己真傻的麻木状态下会有哪些身体动作的表现”等系列问题。金老师知道,这代表学生一步步走近了作品。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复演中,学生主动要求增加四叔家另一佣人“阿香”的角色;加入“祥林嫂手拿阿毛生前穿过的小鞋”,重复“我真傻”的细节动作;生发出“四叔,你的罪下辈子也赎不完”“阿香,把这伤风败俗的谬种带出去”等台词,细腻地让观演者体会到经典作品剧中人的情绪。
通过教育戏剧实现经典的多元输出,让学生成长为更有美感、更有文化感、更有公民能力的人,是金老师长期坚持的做法。“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金老师很喜欢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句话。怀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金老师的经典文化普及之路越走越广阔。她期待能通过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经典文化的人,希望他们能在传统审美与时代趣味的融合中,不断返本开新。因为她始终相信,经典文化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性,也给人以跨越困境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金铭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学生发展处主任,曾荣获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浙江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微课一等奖等荣誉,开发的课程入选浙江省精品选修課程,3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