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研的重构、实施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郭淑娟?周燕华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将学生减负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对教师课堂教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校教研水平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为样本校,对学校教研进行系统化梳理、对教研活动进行整体化设计、对教研内容进行主题化研究、对教研成果进行学理性提炼,以此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良性发展。

一、基于价值引领的教研体系重塑

笔者依据学校教研体系中主体要素、环境(制度、规则)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三个要素群,进一步完备了学校的教研行政组织架构。

教师教研中往往出现基于自身素养和工作任务安排的個体式教研的情况,教研的深度和高度受限。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重难点的把控上还有待提高。学校在同一备课组或跨年级组实行“师徒结对”,精心挑选业务能力强、师德师风高的骨干教师,给予年轻教师全方位指导。为保证“师徒结对”的落实和高效以及教研活动的成果,学校还就听课评课、教案反思、过关课、优质课等制订了“整体设计+动态改进+过程调整+成果梳理”四级评价机制,具有了全方位的量化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完善了“常态课+公开课+微课+课例”的“四课”研讨载体,通过教研活动整体设计课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进,在改进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进行过程性调整,进而形成固定化成果,以期能够产生在教学上可以持续性应用和推广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面对一些共性问题,学校形成了“问题导向+学术循证+系统推进+实践反馈”的四步行动路径。将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从表面到深入,从感性判断到理性思辨,从课本知识到理论依据,从单一提问到系统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进行学科推广应用。同时,筛选出合适的论题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更深入的理论支持体系。目的是让教学与教研结合,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主题设计的教研课程化实施

教研活动不仅要结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统筹考虑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及重点,使学校教研的落脚点呈现融合性强的特点,促使教研活动更具目标性、系统性、实践性、成果性、规范性,这就是课程化教研。

以语文学科“阅读”主题的教研设计为例, 语文组以阅读课程为小切口,紧紧围绕国家课程体系,牢牢抓住新课程标准,细细选择多样类文,从课内外、线上下交互施行,阅读整本书、阅读多文本、亲子阅读和诵读经典四个途径成为探索改进语文教学方式的优质选择。依据年级班级的特点,教师也可以进行机动调整,制订阅读计划和阅读形式,甚至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也可以进行延伸和拓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家校阅读的沟通、跨区域阅读的交流,以期实现阅读全员化、阅读多样化、阅读深度化。

整本书阅读以课标中的经典名著为主,同时延伸到国内外优秀获奖文学作品,如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作品。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以每周的阅读课为时间保证,让学生掌握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素养。通过对作品全面而深入的解读、重点篇章和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文学为媒介将视野由国内拓宽到国外,从对作品的解读提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文化的探究。多文本阅读以阅读主题为线,每学期不同年级通过教研活动确定2~3个阅读主题或作者,采取“1+1+X”的模式,以一篇为引领、一个作者为中心、一个主题为线索,串联多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文章异同点的比较,从而进行深度思考。亲子阅读和经典诵读作为家庭阅读和文学素养提升的补充和拓展,成为学校校本特色之一,也将阅读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学校每学期都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书香家庭的评选,将教研活动成果持续化和固定化。

三、基于实证研究的精准教研开展

主题教研的课程化实施是以学科教研为论证平台,以课堂和学科活动为实践主渠道的,但是如何提高论证的效度和实践的信度,就需要削减凭借“印象”和“经验”的教研方式,增加实证研究的成分,提高教研的精准性。这就需要数据、课例观察加以验证。其中,多种形式的磨课赛课是非常好的实证研究途径。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课例展示等赛课活动。前期,教研组精心磨课,在不断的试讲中验证教学设计的优劣,在试讲的听评课的顿悟和反思中寻找改进和创新的契机,在一次次修改中发现教育教学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比赛过程中,听评课的教师使用评课量化表并在听课伊始进行任务分工,不同教师针对不同环节进行评议,细化分值。评课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五大方面,从情境创设到问题设置,从学生引导到教师点拨,从授课技法到教学思路,从即时评价到课堂调控,从语言组织到课堂生成,从学习兴趣到课堂气氛,都有规范细致的量化数据。每一个项目都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10、8、6、4分,每位听课教师都公平公正地打分。然后教研组进行探讨,指出授课教师的问题,还要根据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赛课活动结束后,教学专家组还要再进行研究讨论,统观所有参赛课,将单个问题集中化,发现共性问题,进行主题式研究,精准教研、深度教研。

四、基于专业提升的教研过程干预

组成教研组的成员,在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引领,参与研讨时无法用差异化互补的视角理性分析问题,因此在教研过程中可以引入“第三方”,改变教师“同质化”现象。这是进行过程干预的第一个方法。联合兄弟学校,邀请学科技术带头人“走进来”,参与教研活动,进行广泛交流;聘请高校学术专家,定期举行专题式研讨;从当地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聘请教科研及教学管理的专家,进行政策理论的讲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支持,与异地名校进行网络同步教研活动,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目标,给原有的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引导教师将目光放到更高、更新、更广阔的教学天地上。

开展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会是进行过程干预的第二个方法。以分层走班教学为例,每周五下午进行分层教师交流会,反馈情况、改进措施。每一名交流教师不仅要发言,还要进行会后总结,重点在于制订有针对性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学校教科处会进行统一汇总,再由专家组进行研究推广。听课两周后,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分层后的习得感,用数据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借助班研时间,每班随机抽取若干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就课程设置、活动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座谈会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进而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不仅能让教师真正地洞察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助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第三个方法是进行契合教研主题的阅读学习。每学期,学校都会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学校鼓励教师在阅读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广泛阅读,并称之为“漫阅读”,拓宽教师读书面,提高教师阅读量,养成人人读书的好习惯。学校还将读书的场所进行了拓展,将阅览室的图书放到教室走廊的书架上、放到班级书架上,使教师能够随时阅读、随处阅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此外,教师还采用契合教研活动的“精阅读”,目的是寻找理论依据,印证实践方向。比如,在作业设计和单元教学主题教研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实践案例整理、专家指导外,给教师推荐了《单元教学探索》《重构作业》等书目,避免教师做无效教研。同时,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将理论习得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五、基于学理提炼的教研成果整理

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实践案例,最大的劣势是缺乏学理支撑,很多教研成果不能转化,教师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极低。这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现实,会导致教研陷入消极低效的循环怪圈。所以,需要在教研开展之初引导教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以英语阅读课程为例,阅读课程在校本语音教材开发成功的基础上,拟定了三年后可成型的《课例集》《英语阅读指导手册》等,许多课例在优质课评比中都获得了好评,成为引领课程改革的示范课。笔者以学校教研为观察点梳理总结的“主题+”教研模式被评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教师从实际教学出发,在理论学习和组内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育教学策略和模式,再进一步指导实際教学。在这个不断实践和调整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善于整理和反思,生成教研成果,并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在一系列工作的推动下,学校初步完成了教研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转型,营造了“人人教研,时时教研,处处教研”的文化氛围,但是依然有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双减”背景下教研创新的挑战和契机,继续深化学校教研活动,让教研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学语文教研‘主题+模型的构建与实践”(教基〔2021〕284)推广应用成果。

(作者系:1.河南省郑州市第五初级中学书记,高级教师;2.河南省新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