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红?吴少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推动着教育的变革。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大量职业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机,特别是“教师会被AI教师替代吗?”等“人工智能”方面的讨论不绝于耳。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一书中指出的,信息技术是一个超级变量,让很多事情超乎想象,关于工作、教育、自由、平等、战争等领域,智能时代的世界和我们过去理解都不一样了。那么,人类进入智能教育时代,教师将何去何从?教师要如何认识自己,应当具备哪些关键能力?这对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而言,是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目标,对教师能力要求不一样
每一个时代的技术创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石器、铁器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生产技术,推动人类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进入智能社会,相应地出现了石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以及智能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目标被赋予时代的特征。在原始社会,人类可能还无明确的教育意识,但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环境,此时要说有“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顺应环境、能够生存的人。在农耕社会,人类有了分工,产生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个时代的教育主要是统治教育、权贵教育,培养统治人才。在工业社会,工业化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普通劳动者。随着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生产工具自动化和智能化,大规模的工作将交给机器,人类将进入智能社会,这个时代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借鉴郭文革对教育的“技术”发展史[1]的概括,我们分析和总结了不同社会的时代特征、教育目标与教育时代(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变化,导致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也随之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教育目标对教师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能力本身也具有时代性。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教育呈现出多样态的特点。既有以“规模化、标准化、班级教学,注重标准化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为特征的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也有“小规模班级教学、强调个性化,仍然注重知识教学,但开始关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大规模而个性化,知识教学不再那么重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也初见端倪。智能教育时代是一个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工业社会教育解构、重组与再造,缔造智慧社会教育新体系的时代,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教师)智慧融合,实现学习者的高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启迪学习者智慧的教育新时代。面对机器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挑战,我们要思考人类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弱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自信人格、情感意志、思维建构等方面的发展。那么,这个时代教育的目标和教师功能究竟何在?这对教师的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智能时代教师的功能转变,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
当前,关键能力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关键能力”一词,最早由德国梅腾斯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提出,指一种独立于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2]。在PISA 测试中,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是指个体终生需要、具有普遍价值的能力,是一种导向型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交互式使用工具的能力、和不同群体交流的能力、独立行动的能力[3]。这些概念释义试图给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标准,但对于教师的关键能力来说,这些阐述忽略了不同时代的特定育人目标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这是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那么,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
在智能教育时代,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基于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未来学校办学空间不仅包括实体的物理空间,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交互的社会空间,还包括电脑和智能设备互联的信息网络空间,并共同组成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教育空间。在智能教育空间里,人工智能与教师智慧结合,发挥各自的不同优势,共同提高教育生产力。例如,机器代替教师处理简单、重复的工作,让教师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促进学生沟通表达、情感认知、协作创新等能力发展的育人工作。智能技术自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数据、在线学习交互信息、体质健康数据乃至心理情感数据等,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等,让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智能教育空间也是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教学实體空间+学习虚拟空间+多维交互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实景学习,更好地进行实践性探索与创造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链接海量有关信息源的通道,使学生有机会实现无边界学习;可以让学生开展即时交互的合作互助学习,将难理解的概念可视化、难表征的过程具象化,并能充分地、个性化地展示与记录。正如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所述的,不管是神经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还是计算机互联网,学习是一个通过联通专门结点和信息连接的网,通过这个网,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得知识。知识驻留于网络,群体智能将促进个体学习。
因此,在智能教育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信息化所带来的获取知识途径的扩展,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利用智能技术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不是“给予”什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学生奠定“自主获取的基础”的能力;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而是发现学生的“不同”,努力让学生成为有效而积极的学习者,为学生奠定“幸福与成功的基础”的能力。这样,教师的功能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激发者”,从“施与者”转变为“助产者”,从“塑造者”转变为“发现者”[4]21。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关键能力是超越教师学科教学具体能力的、培育学生适应特定时代不同职业所需要能力的能力,是不可被机器智能替代的能力。最主要的有以下三方面能力。
一是善育思维力,即教师要具备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力。人工智能本身是人类智能创造的,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人工智能还局限于人类赋予的现成知识和逻辑算法(思维方式),创造力很难超越人类。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培育,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成长型思维等,而这些是机器智能无法做到的。
二是善育自信力,即教师要具备善育自信人格的能力。自信是一个人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所呈现的内在心态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表现,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是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4]20。它是有效学习、事业成功、幸福生活的基石。学生的自信人格需要教师的爱来感化,需要教师的语言情感来鼓舞,同时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尊重差异性。人类的爱、尊重,也是机器智能无法模拟和匹及的。
三是善育学习力,即教师要具备学习引导与辅助的能力。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突破认知、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需要教师给予引导、鼓励、陪伴。机器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等学习分析有效辅助学生学习,甚至有机器人学伴伴随学习,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更是搭建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同时通过促进个体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在书本里打转,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与社会联通、互动、交流;不是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培养学生“教师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的学习力。
三、如何培育教师的关键能力
善育思维力、善育自信力、善育学习力,是人类智能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优于机器智能的地方,或者说是机器智能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些关键能力,凸显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专业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培育教师的关键能力呢?
第一,自我革新:更新理念、变革实践。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响应社会进步中的教育变革,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以智能时代的“教育目标”这个“始”为“终”。教师有学习力才能培养有学习力的学生。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输入导向型”教学模式变为“输出导向型”教学模式。“输入导向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是以向学生大脑“输入”学习内容为主,培养的是学生记住、理解、应用等初、中阶思维;而“输出导向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大脑中提取某些内容进行建构并输出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行为,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深层次自信[5]。再次,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理念,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行动、改进和提升,促进自身发展。
第二,“假手他人”:专业培养、精准培训。我们常说,四年培养一名入门教师,四十年历练一名优秀教师。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升的教育过程。一方面,无论是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要和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过程融为一体,才能一以贯之地促进教师的思维力从低阶到高级的发展,帮助教师完成从准教师(师范生)、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到专家型/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获得职业成就感,并伴随着终身学习;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师范院校要构建以教师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教师关键能力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高度的引领作用[6]。师范院校不仅要教授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超越学科的关键能力。同时,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条件提供高质量的教师职后培训服务,将教师关键能力融入学科教学、培训教学等课程中,并建立完善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教师关键能力指标,测评教师能力、描绘教师能力画像、提供基于数据证据的能力诊断,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精准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第三,善假于物:会用、善用、妙用时代技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即将进入的智能教育时代似乎也可以这样描述。无论最好还是最坏,智慧还是愚蠢,我们都不可逆地受到这个时代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影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智能教育时代,会用、善用和妙用时代技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所用,更是培养教师关键能力的工具和手段。会用技术是基本要求,犹如人生活需要水和空气一样。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体验的提升,简单易用的教育技术工具和教学应用会不断涌现并完善,犹如呼吸一样被教师自然掌握。善用技术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例如,时间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合理掌控课堂教学时间;教育游戏的合理应用,可以协助教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项目化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力。妙用技术则是使用技术于无形,潜移默化地或无意识地帮助教师提升关键能力。例如,在智慧教育和学习环境中,机器将成为人类教师的好伙伴,它全过程采集教与学的多模态、全息数据,自动生成学生学习分析报告和教师能力画像,为教师的教学评价和自我能力测评提供客观的数据证据,助力教师自我认知和专业发展。
当然,智能教育时代,到底哪些能力是教师的关键能力,目前还见仁见智。本文从教育时代的视角,以教育目标决定教師功能,从而决定教师关键能力为分析的出发点,探讨了智能教育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不是知识传授,而是思维力、自信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及其培育路径,希冀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为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142.
[2]胡昌送,李明惠,卢晓春.“关键能力”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3.
[3]王存宽,王文静,于莎.PISA2015“关键能力”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4):87-91.
[4]王红.善育自信人格是教师的核心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
[5]王红.从“输入导向”到“输出导向”的教学转变[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7):28-29.
[6]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测评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教师能力发展联合实验室)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