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孙淑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手段,从教育方式到教学内容,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要想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关键能力。教师的关键能力应该涵盖哪些方面?这些关键能力应该如何养成?笔者依据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效果是否良好,也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就应该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了解自己的学生,犹如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这直接推动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和便利化。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授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情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关注学情,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哪些困惑需要教师深入讲解的,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儿。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时,才能更有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家庭亲子关系容易出现波动,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动态,并联合心理教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
总体而言,相较于以前,学生的情况更加复杂。学生在能力更加突出的同时,兴趣爱好也更加多元化,情绪和心理更容易产生波动。如果教师还按照以往的教育模式,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师生矛盾。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了解学生的关键能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兴趣,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
二、主动应对新变化的能力
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历史学科为例,教育目标从早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21世纪初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如今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些改变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内容的调整。
当然,这种变革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危机,也是契机。2020年5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時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他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变革、接受拥抱新变化,化危机为契机,变被动为主动。
以历史学科为例,从2019年起,北京市高中全面采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历史教材。这套教材从结构框架到知识内容都是全新的。从整体而言,高一年级教材分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和《中外历史纲要(下)》两本书,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从内容上看,新增了大量内容,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增加内容特别多。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兼顾历史学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素养?这些都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当今教育的巨大变革,还体现在课堂组织方式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和创造力是多元的,智力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找到学生的优势科目和擅长领域,不能苛求学生学好所有的科目。
例如,选课走班对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而言,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水平层次不同,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就会不同。学校需要设置层次不同的班级,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分入不同的班级,实行流动式分层教学,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无法像以往那样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整齐划一的授课,必须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长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及时更新课程意识和教学观念,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课堂组织的管理能力,具体体现在对课堂内容的把控、对课堂气氛的调控、对突发事件的控制等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教育水平,选择难度适合的教学内容,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也是教师的必备能力。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者过于压抑,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过于活跃,容易使课堂流于形式,变得浮躁;过于压抑,容易压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过度活跃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在气氛略显压抑时,采取措施活跃气氛,保证课堂张弛有度。教师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反思创新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挑战。比如,新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讲清楚了,但如何才能讲清楚;如何评价自己是否讲清楚;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历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在慢慢学着把历史知识讲清楚之后,接下来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历史素养?如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工作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不同的困惑,进入新的职业瓶颈期。
例如,如何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讲,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入手。从微观到宏观学习基础知识,这个过程要精细,要把重要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把知识讲清楚,这样可以从一个知识点扩展到一节课的知识,到一个单元的知识,到整本书的知识;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结构,这个过程要全面系统,要站在历史变迁的高度看一个历史阶段,站在一个历史阶段的高度看一个历史事件,这样对历史事件的定位才能准确。
教育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就是在不断面对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迫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由近及远地进行教学反思:先反思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反思一节课的设计,再反思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逐步实现教学创新。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现在的中小学课堂,计算机和投影设备已经成为“标配”,其他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也逐步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补充。
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学生居家学习上网课,网络课堂和空中课堂承担了极其重要的教育工作。北京市和海淀区教育管理部门邀请北京市和海淀区名师,依照教学进度,录制了丰富多彩的线上课堂,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这种方式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學生可以感受不同教师的教育风格,接受全市和全区优质教育,客观上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和普及。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会越来越普及。将优秀教师的课程制作成微课,建成课程资源库,有利于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信息技术还有直观性强、易于互动共享等优点,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应该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主动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备课资源的获取也变得十分便捷,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度依赖网络资源的问题,有的教师从网上找来别人的课件,简单修改就到自己的课堂上去讲,“离开网络就不会备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还应该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教育经验,还是教育理念,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当前,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教育技术广泛引入中学教学。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师应该有冷静的认知,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手段,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替代不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的讲授和启发;课堂活动的开展,要靠教师的组织和引领;教师的不断进步,要靠自身的反思和创新。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